跟家庭寵物狗有關系?看有些人把手足口病扯到狗隨地大小便上了,有沒有道理?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coxasckievirus)a組16、4、5、7、9、10型,b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腸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為常見。
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75%酒精和5%來蘇亦不能將其滅活,但對紫外線及干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滅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滅活,但1mol濃度二價陽離子環境可提高病毒對熱滅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病毒可長期存活。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後ev71感染與cox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要臨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亞報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癱,44人死亡。1994年英國發生一起由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患者大多為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症狀較輕。英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為2-3年。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東亞地區流行。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發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國於1981年上海首次報道本病,此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青海和廣東等10幾個省份均有本病報道。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5-10月間發生了7000余病例。經過2年低水平散發後,1986年再次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也從手足口病患者標本中分離出ev71。
1998年,我國台灣地區發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峽炎流行,監測哨點共報告129106例病例。當年共發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幼兒。重症病例的並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流行無明顯的地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該病流行期間,可發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病現象。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疫情控制難度大。
(二)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尚不明確。發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病人糞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內衣以及醫療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傳播。
易感性
人對腸道病毒普遍易感,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後均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持續時間尚不明確。病毒的各型間無交叉免疫。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但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參考資料: http://news.qq.com/a/20080503/001586_3.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