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新生兒二十七天還有黃疸怎麼辦正文

新生兒二十七天還有黃疸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孩子吃得下,以母奶為主,添加少許奶粉。15天時臉已轉色變白了。最近又有些黃了。街道醫生說黃疸沒退清。該怎麼辦啊?
 
黃疸是因血清膽紅素升高而引起皮膚及鞏膜黃染。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具有一些特點,概括地說新生兒膽紅素形成相對較多,而對膽紅素的代謝、排洩功能又較低,所以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後一定時期裡會發生生理性黃疸,有病時亦容易出現黃疸。
生理性黃疸的特點:(1)在生後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2)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軀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3)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產兒黃疸一般在第3周內消退。(4)小兒體溫正常,食欲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有很多原因可使新生兒發生病理性黃疸。有下列表現之一時常揭示黃疸為病理性:(1)黃疸出現得早,生後24小時內即出黃疸;(2)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分升;(3)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後又加深;(4)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5)有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有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應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腦(常稱核黃疸),引起死亡或有腦性癱瘓、智能障礙等後遺症。所以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
1.細胞破壞增多:常見因母親與胎兒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或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後者在我國廣東、廣西、四川等省較多見。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症、頭顱血腫或其他部位出血亦使紅細胞破壞增加,引起黃疸。
2.感染:有一些細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黃疸。感染可發生在宮內或出生後。敗血症、泌尿道感染時黃疸發生率較高。
3.出生時窒息、缺氧或生後胎糞排出延遲者,黃疸往往較深。
4.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克汀病)患兒的黃疸消退常延遲。
5.母乳性黃疸:約占母乳喂養的0.5~1%,目前認為這類母乳中含有一種物質,對膽紅素的結合過程有抑制作用,並能促進膽紅素自腸道吸收。其表現為生理性黃疸遲遲不退,在第2周末黃疸反達高峰,歷時1~2個月才退清。雖然黃疸較深而持久,但小兒並無其他異常,如暫停母乳2—3天,黃疸會明顯減輕,再哺母乳,黃疸可有些加深但不會達到原先的程度。母乳性黃疸不會造成不良後果,診斷明確後不要終止母乳喂養。
生理性黃疸一般毋需處理。生後較早地開始進食可以使胎糞較早排出,而且建立腸道的正常菌群,從而減少膽紅素自腸道吸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黃疸。新生兒有黃疸時要避免使用磺胺藥、阿斯匹林和含苯鈉酸鈉的藥物,因這些藥物有利於核黃疸的發生。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時很多具有氧化作用的藥物(如維生素k3、k4,磺胺類,呋喃類)不能使用。病理性黃疸者應送醫院診治,除了治療基本疾病外,尚可選用照療法、中藥、口服魯米那及可那明或換血療法,以降低血清膽紅素的濃度,治療方法由醫生來定。
 
嬰兒黃疸,醫生一般會讓住院的。
 
新生兒黃疸無需急著斷奶

近年來由於國內對母乳性黃疸認識提高,加上大力提倡母乳喂養、開展母嬰同室,純母乳喂養率明顯上升,母乳性黃疸的檢出率明顯增加。有臨床統計發現,這類黃疸甚至可占到新生兒黃疸發生率的20%以上。

專家提醒說,一旦新生兒血清膽紅素高達256.5μmol/l(15mg/dl)以上時,最好停喂母乳改喝牛奶3~5天,如果發現膽紅素下降50%以上,且排除了肝、脾異常並沒貧血症狀者,則基本可診斷為母乳性黃疸。雖然繼續母乳喂養可引起小兒體內血清膽紅素“反跳”,但一般不會超過原來的最高濃度,因此無需斷奶。這類黃疸預後良好,會隨著小兒月齡的增高逐漸消退,一般不會對日後的身體發育造成影響。

醫學指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教授許華

寶寶黃疸持續一個月咋回事?

小寶寶剛出生時膚色紅潤,月子裡能喝能睡能長個,但在後半個月裡膚色日見發黃。滿月體檢時發現血清膽紅素竟高達338μmol/l,被通知必須住院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醫生將寶寶的眼睛遮住,並讓他躺到一個藍色的燈箱裡。燈箱有一定的溫度,寶寶眼睛看不見東西沒有安全感,於是哭聲不斷。媽媽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三番兩次求醫生將寶寶抱出來歇會兒,喂口奶。但醫生態度卻十分堅決:如果想早點知道孩子的病因,只能暫時給喝葡萄糖水或牛奶,而且必須在燈箱裡“住”夠兩三天。並建議媽媽將“發”出來的奶水擠掉,兩三天內都不要給寶寶喂奶。

好不容易挨過了三天,寶寶終於從藍光箱裡“釋放”出來了,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血清膽紅素已下降到180μmol/l,而且肝髒和脾髒未發現異常,遂斷定為母乳性黃疸,醫院囑焦急的媽媽將他接回家安心靜養。可半個多月過去了,寶寶雖無其他不適症狀,但皮膚仍有點發黃,媽媽放心不下:聽說一般的生理性黃疸持續的時間只有幾天,寶寶患黃疸都有一個多月了,到底是怎麼回事?會不會影響到智力發育?是不是該重新檢查一下?還需不需要暫時給孩子斷奶,或者采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喂養辦法?

新生兒黃疸與母乳喂養有關

醫生給寶寶抽血檢查,發現他的血清膽紅素達到205μmol/l,比半個多月前出院時升高了,但肝脾仍很正常,於是囑媽媽每天讓寶寶曬曬太陽,無需做進一步治療,更無需斷奶或過早進行混合喂養,耐心等其症狀自然消退。媽媽將信將疑。

對此,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教授許華解釋說:“由於新生兒膽紅素產生相對較多,而初生時肝髒攝取、結合、排洩膽紅素的能力不足成人的10%,因此極易出現黃疸。”

許華指出,近年來國內由於對母乳性黃疸認識提高,加以大力提倡母乳喂養,開展母嬰同室,純母乳喂養率明顯上升,隨之母乳喂養性黃疸的發病率也明顯增加。有臨床統計發現,母乳性黃疸可占到新生兒黃疸發生率的20%以上。不過,導致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原因至今尚無明確結論。但以下兩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

其一是與母乳中的某些未識別因子有關:有學者研究發現,母乳中含有某些未被識別的因子,這種因子通過母乳喂養進入新生兒體內後,可增加其腸道對膽紅素的重新吸收,使其血液中的膽紅素含量升高,從而出現黃疸。

其二是與新生兒的腸肝循環特點有關:新生兒剛出生不久,腸道內正常的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及時將進入腸道中的膽紅素轉化為尿膽原和糞膽原排洩出去,這些未轉化的膽紅素可被腸壁重新吸收,並經肝門靜脈送達肝髒,進一步加重肝的負擔,造成黃疸。

母乳性黃疸持續2~3個月

據許華介紹,可分為早發型及遲發型兩種類型:早發型一般在出生後的兩三天內出現,並在一個星期內達到“頂峰”,半個月後基本可以消退,也即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的時間及達到的峰值都較相似。遲發型常在出生後一個星期甚至是半個月後才出現,甚至常接著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有的是在生理性黃疸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而且,母乳性黃疸比一般生理性黃疸的持續時間比較長,有的長達2~3個月。

“但無論是早發型或是遲發型的母乳性黃疸,一旦暫停母乳喂養3~5天後,查新生兒的血清膽紅素值可有明顯的下降。因此臨床上常用這種排除法來做輔助性的判斷。”許華指出,由於繼續母乳喂養可使黃疸重新出現甚至加重,因此不少焦慮的家長也會擔心孩子是否有肝炎或溶血問題。這時就應該查查肝和脾以進一步確診。一般來說,出現母乳性黃疸的新生兒身體其他情況都良好,能吃能睡而且體重增加也很正常,而且其他肝功能正常,肝和脾都沒增大跡象,查血象也沒貧血症狀。而患肝炎的小兒除黃疸外還伴有厭食、嘔吐及明顯的肝功能異常等,患溶血病的小兒病情一般較重,除了黃疸外還有貧血、肝脾大等症狀。

應對:

照藍光曬太陽

母乳喂養無需停

1.光療:藍光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

許華建議,對於已經確診的母乳性黃疸足月兒,如果血清膽紅素實在太高,超過220μmol/l的絕對峰值,可先通過光療把峰值降下來。

“研究發現,波長425~475nm的藍光下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經這種光線照射後,膽紅素會被轉化並通過尿和膽汁排出體外。”許華特別提醒說,患兒置於光箱前應用黑眼罩(紗布裹黑紙)遮蓋雙目,每小時改變一次體位以增加光照面積,並要注意給小兒補充水分以防脫水。一般應連續照24小時,或間隔照10小時,歇半天後再繼續照,療程為兩到三天。

而症狀不太嚴重的小兒,每天多曬曬太陽也可以退黃,因為陽光中也有藍光存在。但曬太陽時不能隔著玻璃,要暴露在日光下,如果溫度超過30℃,可考慮讓小兒裸體曬,讓皮膚盡情接觸日光中的藍光,但要注意遮住眼睛。

2.藥治:服用綿茵陳湯助退黃

臨床上常用茵栀黃注射液來退小兒的黃疸症狀,但日前因山西某公司生產的茵栀黃注射液致一名新生兒死亡,所以有醫院為慎重起見,建議讓小兒改服茵栀黃口服液、茵栀黃顆粒或煲綿茵陳湯。不過專家認為,茵栀黃注射液是已用了30多年的老藥,療效得到公認,這次事故是藥品質量出了問題,配方應沒問題。

3.喂養:母乳喂養應少量多次

另外,針對媽媽們關心的是否應該減少甚至停止母乳喂養的問題,許華認為,雖然停喂母乳後黃疸會明顯消退,但母乳為小嬰兒最理想的食品,還是不要隨便斷掉奶,也無需過早采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喂養方法。除非血清膽紅素的值實在太高,才建議暫停母乳喂養三五天。

在此期間,媽媽應用吸奶器將乳汁吸出,以保持乳汁的充分分泌,待小兒黃疸減輕後仍應繼續哺乳。此後,即使症狀出現反復,也不主張多次斷奶,但可適當考慮改變喂養方式,如:改用多次少量的母乳喂養法,並適當給孩子多喝點水。一般來說,隨著小兒的月齡增高,母乳性的黃疸可逐漸消退,且不會對嬰兒的健康發育造成大的影響。

每個新生兒都會有一個黃疸的過程,稱為生理性黃疸,一般2-3天出現,足月兒14天內消退。母乳性黃疸就算黃疸持續存在也不會對新生兒產生影響,而且一般斷奶後會自動消退。
 

8歲女孩屁股發癢是什麼病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