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要長幾個月才成熟 簡述 常見的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花多為白色。塊根,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皮色發白或發紅,肉大多為黃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還可以制糖和制酒精。民間也有食葉和莖的習俗(與玉米面蒸食) 番薯為旋花科植物。據研究測定,每百克番薯含熱量僅127千卡,粗纖維0.5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9.5克,另含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物質。番薯含熱量僅為饅頭的一半。番薯可代糧充饑。番薯為偏鹼性食物,食後可抑制皮下脂肪的增長與堆積。此外,番薯還有利於排便,有利於減肥。番薯花卉 番薯既可生食,又可蒸、煮、烤等食用。在烹制之前,將番薯切塊用鹽水泡一二個小時再煮或烤,可減少食後的泛酸及腹部脹氣和排氣等不適感。 番薯,並不是在這裡土生土長的。而是在400多年前的明朝,在吳川一個姓林的醫生給一位交趾(即越南)守關大將治病,兩人成了好朋友。交趾國裡面,公主久病不愈。於是,大將推薦林醫生給公主治病,公主的病被林醫生治好了。國王十分高興,於是,他大開宴會。專門答謝林醫生,宴間,有番薯。林醫生吃了,感覺十分好吃,於是帶半截生番薯回去。當時交趾國規定,將番薯帶出去是要殺頭的。但是,守關大將看見是自己的老朋友帶番薯。覺得如果不放他回去拿去殺頭是不義,但反之又是不忠,使他左右為難。最終,他放行讓林醫生回去。於是,番薯便開始繁衍祖國大地了。先是廣東,後是福建。不久後,浙江也引進了番薯。這對廣大的窮人來說,耐旱的番薯可真的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了。 番薯,主要成分是澱粉,富含纖維質,因此,吃番薯容易放屁!!!而且,番薯裡面還有類似排卵劑的物質。可以多生孩子。(對於現在來說,害處到是有)而且,番薯還有許多維生素a、b、纖維,有非常好的通便作用。對那些消化系統不好的人非常有好處哦!:)除此之外,在《隨息局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脾虛的人也要多吃番薯。 另外,番薯可以炸、煎、烤、蒸、煮,還可以做番薯糖水(要加冰糖)。能解酒。 國內相關記載 番薯之名稱,以人名曰金薯,以地名曰汶涞,以狀名曰玉枕,曰地瓜。北平以其初有一種白穰者,又稱為白薯,此外復有紅山藥甘薯之稱,名目繁多,其為番薯則一。甘薯之名,見於晉嵇含著《南方草木狀》,其言曰:“甘薯,蓋薯蓣之類,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實如拳,有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舊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唯掘地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曬切如米粒倉圃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嵇為晉時人,可知中國晉時,已有甘薯矣,何待十八世紀,印度人之傳入?又何待明末,西人東來之傳入?而余作此考,不亦多事乎?是又不然。徐光啟《農政全書·甘薯疏》雲:“閩廣薯有二種,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白海外得此種。”則嵇含所謂甘薯,恐即山薯之類,為中國土產,觀其曰:“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游移其辭,必不是今日所食之番薯。今日所食之番薯,來自外洋,依明清人所紀,有根有據。番薯傳入中國,約在明代,依甘薯之由來第一篇,謂在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即西歷一五九四年,初入之地,有廣東福建二說,首次攜來者,亦有林懷蘭陳經綸二人。自廣東傳入為林懷蘭攜來,得自交趾;自福建傳人,為陳經綸攜來,得自呂宋,自交趾輸入廣東之原委,廣東《電白縣志》卷三十《雜錄》雲:“霞洞鄉有番薯林公廟,副榜崔彌雲率鄉人建立,相傳番薯出交趾,國人嚴禁,以種入中國者死罪,吳川人林懷蘭善醫,廣游交州,醫其關將有效。因薦醫國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賜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懷半截而去,函辭歸中國,過關為關將所潔,林以實對,且求私縱焉。關將軍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祿,縱之不忠,然感先生義德,背之不義。’遂赴水死。林乃歸,種植於粵,今廟祀之,旁以關將配。”是粵之有番薯種,系得自交趾,吳川醫生林懷蘭竊之,關將某死之,頗費周折,始達到中土。至今民食利賴,林公之功,關將之死,功不可沒,立廟祭之,實為紀念。然關此記載,除《電白縣志》外,余未之見,且番薯自海外傳入中土,首到廣東,除此記載外,亦未多睹,究竟林公之事,真耶否耶?疑莫辨明,唯有陳經綸,自呂宋傳入福建,文獻足證,實無可疑之處,陸耀《甘薯錄》雲:“明季有閩人陳經綸自呂宋移其種歸,巡撫金公學曾,勸民樹藝園人種入,號為金薯。”……。(摘自黃現璠撰《番薯傳來考》(上),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版第六十期,1942年3月18日) 歷史 野生種起源於美洲的熱帶地區,由印第安人人工種植成功,抗病蟲害強,栽培容易。哥倫布初見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藷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將甘藷傳至菲律賓。在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由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1]。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又從呂宋攜帶回中國,試種後,“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並撰《海外新傳七則》。《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方式,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南人用當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藷故也。」中醫學認為甘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2]。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廣泛栽種。1995年美國生物學家發現,甘藷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叫脫氫表雄酮(dhea),可以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結腸癌和乳腺癌。 種植技術 甘薯經脫毒培育後,發棵早、分枝多、長勢旺、結薯多、薯塊整齊、表皮光滑、無龜裂、皮色純正、無黑色斑塊。一般畝產可達4000-5000公斤,可減少30%的氮肥施用量,對甘薯黑斑病、黑痣病和其他病害有較強的抗性。現將其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施足底肥。底肥要以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一般要少施或不施氮肥。 2、起壟栽植。因甘薯是短日照作物,晝夜溫差越大,塊莖膨大越快。起壟可擴大通風透光面積,人為形成晝夜溫差,加快塊根的膨大速度。 3、提高密度。適度密植是甘薯高產的保證。脫毒甘薯具有生長整齊、塊根膨大快、無空株的特點,對提高密度非常有利。一般畝產萬斤以上的甘薯適宜密度為春栽4500-5000株/畝,夏栽5000-6000株/畝。 4、搞好化學除草。甘薯秧栽植後及時用乙草胺(畝用量0.2-0.3公斤)均勻噴灑;或於雜草三片真葉前,及時噴灑拿捕淨(畝用量40-80克),一般可保證整個生長周期不用再行除草。 5、搞好化控。脫毒甘薯的秧苗長勢偏旺,搞好化控對提高產量至關重要。一般當甘薯秧長到45厘米時,每畝可噴灑200毫克/千克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 6、嚴禁翻蔓。甘薯翻蔓是一種勞而無功的減產措施,一般減產10%以上。翻蔓後光合面積受到破壞,減少了光合產物的積累,同時降低了地下塊根的產量,故應嚴禁翻蔓。春甘薯高產栽培技術甘薯是塊根作物,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的特點。在調整種植結構中,成為火爆作物。 怎樣才能使甘薯實現豐產呢? (一)平衡施肥、起壟種植據試驗,生產1000kg薯塊,需吸收n素4-5kg,p2o5o為3-4kg,k2o為7-8kg,因而施足、配全肥料是甘薯豐產的重要條件。施肥應做到前期肥效快,秧苗早發;中期肥效穩,壯而不旺;後期肥效長,植株不早衰。高產田一般應畝施有機肥4000kg以上,尿素10kg,磷酸二铵20kg,硫酸鉀25kg。施肥方法宜在作壟時條施為宜。 甘薯高產土壤的特點是結構疏松,空隙度大,透氣性能好,氧氣供應充足,能透水能排澇。結合深耕起壟栽培,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壟突出地面既有利於雨季排水,還有得於有機物質分解,並且能使白天吸熱快,提高地溫,夜間散熱快,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甘薯生長和根系積累養分。起壟時要做到壟形肥胖,壟溝窄深,壟面平,壟土踏實,無大垡和硬心。壟距一般70cm左右。 (二)適時早栽、選擇壯秧甘薯塊根為無性繁殖營養體,無明顯成熟期,一般在氣溫低於15℃時停止生長,地溫降至16℃--18℃塊根停止膨大。適期早栽可延長生育期,塊根形成早,既可利用雨季來臨前的氣溫條件,使塊根迅速膨大,又能在高溫多雨季節,把莖葉形成的光合產物,貯存於膨大的塊根中,促使地下和上部協調生長。根據多年氣象資料,我市定植春薯的時間為5月1日前後,試驗表明,4月28定植比5月10定植,塊根膨大期延長7d,畝增產10%左右,並且薯塊整齊,鮮薯質量高。 為提高秧苗成活率和早發快長,秧苗要選苗床中第一批采栽的壯秧,第一批秧莖稈粗壯,葉片旺盛,根系發達。采膽要經過充分煉苗,一般秧苗栽前在苗床內經過3-5d的日曬,使秧苗葉子深綠色,葉片變厚,如把秧苗掐掉一節後,斷面處有白色乳漿流出。定植這種苗成活率高,生長快,產量高。不要選未經煉苗的秧、帶黑根薯秧、燒芽薯秧。 (三)及時提蔓、打頂摘心進入雨季,甘薯莖葉生長茂盛,節根容易滋生,分散養分,不利於光合產物向塊根輸送。為防止這種現象,過去多采用翻蔓來降低土壤濕度,提高地溫和防止節根發生。據試驗,甘薯翻蔓既費工又減產,主要是翻蔓後莖葉損傷嚴重,打破了葉片接受光能的最佳分布,光合強度降低30%,呼吸強度增加了19%,減產10%左右。生產上翻蔓改為提蔓,避免了莖葉損傷,不破壞葉片的分布,有利於高產。但提蔓不宜過多,一般1-2次即可,時間在8月底前結束。 甘薯打頂摘心,可控制主莖長度和長勢,促進側芽滋生,分枝生長快。具體做法是在甘薯定植後,主莖長度在12節時,將主莖頂端生長點摘去,促進分枝發生。待分枝長至12節時,再將分枝生長點摘去。這樣可利地協調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矛盾,有利於塊根膨大。 (四)化控抑旺、肥水巧追薯田肥水過猛,特別是n素過多,常造成莖葉旺長,影響塊根的膨大,降低產量。實踐證膽,薯田噴灑多效唑或縮節胺等植物生長抑制劑,可起到控上促下的作用。一般7月初雨季來臨前第一次噴施,以後每隔10-15d噴一次,連噴3-4次。每次畝用多效唑50-100g或縮節胺7-15g,對水50-75kg均勻噴灑。噴灑時根據莖葉長勢、雨量大小、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等靈活采用藥用藥品劑量。 甘薯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追肥以灌裂縫肥和葉面噴肥為主。追裂縫肥畝有尿素4-5kg,過磷酸鈣浸出液10kg,硫酸鉀3kg,對水150-200kg配成營養液,在田間普遍開始裂縫時,於陰天或晴天的午後進行逐棵順裂縫澆灌,要求追施均勻。葉面噴肥根據植株長勢而定,長勢偏弱有早衰跡象的以噴n為主,配合p、k肥,用100kg加水0.5kg尿素、0.2kg磷酸二氫鉀,攪拌均勻噴施。長勢偏旺的主要噴p、k肥,可噴0.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8月下旬可畝用一包甘薯膨大素,加水20kg溶解過濾,然後均勻噴灑植株葉面,連噴兩次,每次間隔10d左右。如遇秋旱,適時灌水可防早衰,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加塊根膨大速度。一般9月上旬澆一水,葉面積系數比水澆水的高0.6,畝增產24.2%。甘薯喜豐墒,灌水量不宜太大,每畝40m3左右。並注意灌水後不要踩踏薯壟,以免影響土壤通透性。 另外,甘薯要實現高產,還要配合選用良種、化學除草、防治病蟲等措施。 病害防治 1。甘薯黑斑病 黑斑病菌病菌原菌 [分布與為害]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產上的一種重要病害,分布廣泛,我國各甘薯生產區均有發生。由甘薯長喙殼菌(ceratocystisfimbriataellisethalsted)引起,局部為害嚴重。 [症狀]甘薯在幼苗期、生長期和貯藏期均能遭受病菌為害,主要為害塊根及幼苗莖基部,不侵染地上部分。育苗期病苗生長不旺,葉色淡,莖基部長出黑褐色橢圓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初期上有灰色霉層,後逐漸產生黑色刺毛狀物和粉狀物。嚴重時,幼苗呈黑腳狀而死,或未出土即爛於土中,種薯變黑腐爛,造成爛床。病苗移栽大田後,基部葉片變黃脫落,地下部分變黑腐爛,苗易枯死,造成缺苗斷壟。新形成的薯塊,以收獲前後發病最多,病斑為褐色至黑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狀物或刺毛狀物。病薯變苦,不能食用。 [發病規[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