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10個小時後發燒,吃藥以後燒退了,但一直腹瀉,一天4次,大便呈蛋花形狀,和小便都差不多了,已經4天了,服藥不見好轉,有時還嘔吐,請問怎麼辦呢 寶寶拉稀的原因與對策 寶寶拉肚子腹瀉的原因及治療嬰兒怎樣才算拉肚子嬰兒腹瀉是多由飲食不當或腸道內、外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消化道功能紊亂綜合症,多發生在2歲以下嬰兒。嬰兒喂食母乳時,正常每天大便次數會比喂食牛奶多一至二次,為黃綠色糊便;而喂食牛奶者,則為黃色成形便。腹瀉則是指糞便中水分增加,且大便成分變質而言。一般而言,腹瀉時大便的次數會增加、水分增加、大便顏色變成綠色、氣酸臭。主要症狀有:1、輕症:每天大便五至八次,可能伴隨著輕微發燒或嘔吐。糞便呈黃綠色,帶粘液且呈蛋花湯樣,並伴有輕微腹脹,腸鳴音亢進。2、中度腹瀉:每天大便十次,稀水便、氣味酸且臭,可能中度發燒。3、重症:腹瀉頻繁,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呈水樣、量多,有酸臭味,煩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驚厥,血絲黏液便,前囟門凹陷,皮膚及嘴唇干燥等。4、部分患者可出現明顯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如低鉀或低鎂等。嬰兒拉肚子的原因造成拉肚子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於感染引起腸胃炎、吃入不潔的食物和水、奶瓶消毒不當、牛奶濃度不對、飲食過量或精神緊張等等。一歲以內的嬰兒腹瀉發病率很高,這是因為嬰兒消化功能不成熟, 還是建議你去看下醫生 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4天了還不快去醫院看看 小兒腹瀉又稱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調而導致的一種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皆有,以夏秋季較為多見。多發生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後易損耗氣陰,重症者可出現危險的病變。遷延日久,常導致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疳積等症。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嬰幼兒消化不良、脂肪瀉、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病毒性腸炎等病症。中醫認為小兒脾胃薄弱,凡喂養不當,饑飽無度,飲食生冷或不潔,或外感風寒,過熱或受涼,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調,而引起腹瀉。主要症狀是大便次數增多,糞便溏薄,甚至稀如水樣,常伴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發熱,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狀。按摩方法一按摩方法二生活調理按摩方法一1.常用手法(1)患兒仰臥位,家長用大魚際逆時針摩腹5分鐘。(2)患兒俯臥位,家長用大拇指自下向上推七節骨300次。(3)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穴各1分鐘。2.隨證加減(1)傷食瀉:近期有傷食史,糞便稀搪,夾有食物殘渣,氣味酸臭,伴有惡心、嘔吐。納呆、口臭、腹脹,便前常有哭鬧不安,舌苔厚膩。常用手法加①清大腸300次、揉板門200次。②按揉雙側天樞、足三裡穴各1分鐘。(2)熱瀉:腹痛即瀉,大便急迫,色褐而臭,可夾有粘液,伴發熱口渴,或渴不欲飲,肛門灼熱,小便短少,舌質紅,苔黃膩。常用手法加①清脾經、清大腸各200次,清小腸100次。②推三關100次,退六腑200次。③按揉天樞穴2分鐘。(3)寒瀉:便稀色淡,帶有泡沫,無臭味或臭味較輕,腹痛腸鳴,常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自膩。常用手法加①補脾經200次,推三關100次。②揉龜尾300次。③按揉足三裡穴3分鐘。(4)脾虛瀉:久瀉不愈,或時洩時止,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水樣,糞便中有食物殘渣或夾有不消化的奶瓣,面色少華,神疲納呆,舌質淡,苔薄膩。常用手法加①補脾經、補大腸各300次,推板門100次。②捏脊5~10遍。③按揉腎俞、足三裡各2分鐘。top按摩方法二1.常用手法(1)患兒平臥,用生姜汁為介質推脾經穴300次,揉板門穴200次,推大腸穴100次。(2)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推三關穴,一直推到皮膚發紅為度。(3)暴露腹部,用小魚際摩腹,從中脘穴至神厥穴周圍,直到皮膚發熱,術者手部發熱即止。(4)患兒俯臥,用拇指推七節骨穴,從第4腰椎到長強穴,推到皮膚發紅。重揉龜尾穴10次。(5)用拇指掐兩側足三裡穴2分鐘。top生活調理(1)在按摩過程中,應注意護理。喂養要定時定量,不吃不潔食物,注意保護腹部,勿使受涼,每次便後用溫水洗淨肛門,勤換尿布。(2)本病按摩治療有效,但不排除其他療法,特別是有感染因素的,可同時應用抗菌素等藥物治療,如出現脫水和中毒症狀時,更應及時靜脈輸液等治療。 腹瀉是新生兒的常見疾病。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混有膿血或粘液。但由於大多數新生兒每天大便次數不只一次,且日齡越小,大便次數越多。因此,在醫生未明確診斷前,不可隨便自行治療。
新生兒腹瀉直接影響他們對營養的吸收,不利於生長發育。由於腹瀉損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還會引起新生兒脫水、酸中毒、低血鉀、低血鈣、代謝紊亂,甚至威脅生命。
新生兒發生腹瀉的原因有: 1、消化道感染 人工喂養時牛奶或奶具消毒不嚴格; 護理過程中,成人把細菌傳染給新生兒; 新生兒服用大量抗生素後,腸道正常菌群失調,霉菌或其他病菌大量繁殖引起。
2、消化道外髒器病變 如中耳炎、肺炎、皮膚感染、敗血症等在新生兒期可同時引起腸道病變,產生腹瀉。
新生兒腹瀉主要靠預防。提倡母乳喂養。對人工喂養的應特別注意衛生,牛奶及奶具嚴格消毒。一旦發現新生兒腹瀉,應及時到醫院治療。
另外,對腹瀉的患兒,還要加強臀部狐狸,防止臀部皮膚糜爛感染。
吐奶是嬰兒最常發生的一種毛病,尤其是六個月以內的嬰兒更容易發生。小兒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善,胃小而平,贲門松弛;一旦喂養不當,吞入大量空氣,就會引起吐奶或溢奶。這是因為嬰兒的肌肉還不夠發達,收縮力的很不夠,在胃與食道相接之處還不能關閉得很緊;同時,嬰兒胃的位置還不是傾斜的,幾乎是橫位,因此奶容易向兩端流動,特別是在胃中奶汁過多或活動激烈時,更容易向兩端流動而引起吐奶。
雖然嬰兒具有這些生理特點,但如果我們經常注意下列幾點,吐奶是完全可以防止的。
1喂奶的姿勢要正確。喂奶時宜將嬰兒的頭稍抬高一些,並用食指和中指捏住乳頭,其余的手指按住奶的下面,以防止乳汁流出過速。采用膠奶頭喂奶時,開的孔眼不宜過大,最好開兩三個小的孔眼,這樣乳汁就不會流得太快。
2喂奶要定時定量。如果喂的量過多或兩次喂奶時間太近,胃因過度膨脹而容易將奶吐出。
3每次喂完奶以後,將孩子輕輕抱起,讓他伏在母親的肩上;同時用手輕輕拍孩子的背部,這樣,可將吃奶時吞下去的空氣趕出來,不致引起吐奶。
4喂完奶以後,不要逗引孩子嬉笑或運動過甚,最好讓孩子安靜入睡,睡的姿勢宜采用右側臥位,以避免壓迫胃部而引起吐奶,孩子的身上,也不要壓得太重,衣著和包裹不能過緊。
5如果孩子是因為傷風或患了其他疾病而發生吐奶,就應該及時請醫生診治,病治好了,吐奶的現象也就不會發生了。
嬰兒從母親宮內娩出後,首先是啼哭。這啼哭宣告他來到人間,這啼哭給母親和家人帶來無限歡欣。小兒出生時,雖已具備了完整的發音器官,但還不能很好地運用。當他感到饑餓、寒冷、疼痛及大小便浸饋不適時,以哭叫表示自己的感覺,這種哭明並不一定是情緒和意識的反映。 新生兒,大腦皮質興奮性低,神經活動過程弱,許多外界刺激對他都是過強的,放很易疲勞,使皮質興奮性進一步低下而進入睡眠狀態。所以,新生兒一晝夜內陋眠時間可長達18—22小時。隨著孩子的長大,大腦皮層也會漸漸成熟,條件反射會逐漸形成。如果能定時定點給新生兒喂奶、換尿布,他就會一到喂奶時間就醒,就哭叫,要吃奶,喂奶後又能安靜入睡。 當新生兒哭鬧時,應先看看是否到了吃奶或喝水的時間,如是餓或渴了,吃奶或喝水後會立即停止哭鬧。另外,新生兒哭鬧不止時,應立即打開包被,解開衣服,脫下手套及襪子,檢查一下小兒皮膚有無紅腫,臀部是否有尿布疹,衣服的縫線是否勾住了手腳;如尿布被大小便浸漬,應及時更換。有些家長喜歡把孩子綁緊,手腳綁直,不能活動,時間長了小兒感到不適也會哭鬧;不要把孩子包緊,應讓他的四肢運動,運動可促進大腦的活動功能。 如果這些方面都調整過,小兒仍哭鬧不止,或小兒有發、腹脹、腹瀉、呼吸困難或面色不好等症狀就應立即抱往醫院檢查是否有異常病變。
一是著涼了。 二是母親的身體有問題引響到小孩了(因小孩的低抗能力差),大人要注意飲食了。
樓上的回答太專業,頂。 小孩吐奶,注意一次別喂太多。現在的小孩,喂得一般都太多,很多吐奶都是這個原因。 你可以用丁桂兒臍貼,因為寶寶是因為消化不了導致腹瀉的,丁桂兒有強胃健脾的功效,是治寶寶腹瀉的,純中藥制劑,沒有副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