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孩子不管早晚不正經吃飯過飯點就吃零食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嗎正文

孩子不管早晚不正經吃飯過飯點就吃零食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孩子不管早晚不正經吃飯過飯點就吃零食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嗎
 
每個家庭都有這種餐桌上的戲劇演出。但如果家長在孩子吃飯方面花太大力氣的話,往往會事與願違。每天在吃飯方面吹毛求疵,總是想給孩子做一些加餐,想用種種方法哄著孩子吃飯的家長會成為家庭矛盾的導火索,最後弄得父母和孩子都失去了吃飯的心情。

這種餐桌上哄孩子吃飯的方法在開始時都是完全無害的:孩子把頭扭到一邊,用身體語言告訴家長"我飽了",然後父母將盛滿飯的小勺子模擬成裝滿載貨物的小飛機,在這種游戲中孩子不知不覺地多吃上幾勺,有時小玩具也會成為父母哄孩子吃飯的小道具。一旦開始這樣的餐桌表演,父母可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他們不在吃飯時耍上幾個小把戲的話,孩子就不肯喝湯。

家長(通常是母親)總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因此他們會在餐前餐後不時地讓孩子吃一些水果或者面包。對於孩子來說,吃飯很快就不只是一種滿足食欲感的行為,而成為了一種義務,他們需要借此討取父母的歡心。這種持續不斷的加餐也會讓孩子喪失饑飽的感覺,所以固定的進餐時間在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

真正關心自己孩子營養狀況的父母,應該聽取醫生的建議,因為醫生會對孩子的發育狀況做出判斷。他會根據營養學來告訴家長孩子在身高和體重方面是否正常?同時家長還可以了解到如何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擬定相應的食譜。

孩子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變得高大強壯。大自然賦予了他們饑飽感,孩子剛開始吃奶時這種自然機制就開始運行了起來。母乳中包含了嬰兒所需要的各種營養,而嬰兒也會對饑飽做出本能反應。他們飽了的話,就會主動停止吃奶,母親不需要控制喂奶量。舒適的襁褓,活潑的孩子,這給家長們提供了信號:我的孩子得到了他需要的東西。

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孩子似乎喪失了這種自然的調節機制。為什麼一些孩子看到勺子裡的粥就會皺著眉頭、固執地緊閉雙唇?為什麼3、4歲的孩子只有用甜點作為獎勵才答應去吃幾口肉?為什麼很多5、6歲的小孩會生氣地推開盤子抗議說:"我不吃那些菜!"?引人注意的是,只有當家長能夠控制自己孩子吃多少東西的時候,這種問題才會出現。

孩子斷奶改喝粥之後,很多家長會感到無法判斷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飽了。行為療法專家阿奈特?喀斯特采恩指出,正是家長這種對孩子吃得"太多"、"太少"、"太單一"的憂慮,使飯桌成了"煩桌"。在這位專家看來,那些強迫孩子多吃或者少吃的父母,做的都有些過分。被強迫吃飯的孩子會拼命反抗,而被迫少吃飯的孩子則會感到受了虐待反而更加想吃。想在孩子吃什麼、怎麼吃、吃多少等各方面都完全做主的家長,盡管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卻往往收效甚微,因為孩子並不適合用死板的條條框框來約束自已。"這樣很容易使孩子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行為",阿奈特?喀斯特采恩認為。

在《吃飯的游戲規則》中,這位專家談到她在2至5歲兒童中所做的一個研究結論:孩子在一天內應吃三頓正餐和三次加餐,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多種多樣並且營養平衡的選擇,有時候可以給孩子吃一些甜點。這裡特別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食物應該足量,由孩子來決定吃多少。這樣孩子會恰當吃他們所需要的量,既不多也不少。當然對於每頓飯來說可能並不一樣,孩子有時候吃得多,有時候吃得少。但每天他們總體攝入的食物是平衡的,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需要補充的是:孩子在吃飯方面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圍上圍嘴後會很興奮,而有的則不甘心坐下來安安靜靜地吃飯。孩子們在吃飯的時候需要寬松的氣氛。在輕松和諧氣氛中進餐的孩子,容易養成良好的習慣。長期被強迫吃東西的孩子會失去自然賦予的饑餓感。我們也會想起小時候被迫去吃掉盤子中自己所不喜歡的菠菜或者其他菜肴的痛苦,會想起小時候吃飽後仍會被一再逼迫吃飯時的厭惡。

阿奈特?喀斯特采恩希望能與家長分享自己作為3個孩子的母親和專業行為治療師的經驗,"正確吃飯規則"是《吃飯的游戲規則》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家長決定什麼時候給孩子吃、吃什麼以及怎樣吃,孩子決定吃不吃、吃多少。

?吃什麼:家長根據自己在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確定並選擇要吃什麼。

?何時吃:家長規定吃飯時間以及次數。

?如何吃:家長規定吃飯時的行為規則並身體力行。如果孩子太小不能自己吃飯,家長要適當地給孩子提供幫助,但是幫助應該適度。家長應該努力塑造一種舒服的進餐氛圍,給孩子樹立榜樣,愉快地享受食物。

需要補充的是,用點心作為獎勵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孩子為了吃到自己想吃的東西,被迫吃下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專家的建議是,孩子如果不喜歡吃某種蔬菜,家長也不應該讓他們吃點心吃到飽,而應該按照計劃允許孩子適量吃一些點心。但如果飯後甜點是水果的話,孩子則可以多吃一些。甜點並不是每天必備的,孩子也不應該吃太多甜食。

如果家長不再用哄騙的方法勸孩子吃飯而是以身作則的話,這些簡單的方法會起到魔術般的效果。無論孩子吃得多還是吃得少都一樣。家長也不用為了讓孩子多吃或者少吃一點絞盡腦汁,吃飯再也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一種享受。孩子也會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吃飯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快樂。家長會驚喜地發現,孩子不會再只吃面條而把肉剩在盤子裡了。漸漸地,孩子自己也會養成平衡飲食的習慣。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健康的食欲很快就會恢復。孩子們也會明白如何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控制飲食,同時開始嘗試吃一些新鮮的、健康的食品。
 
厭食是兒童常見的症狀。不良飲食習慣、家長溺愛和微量元素缺乏是引起兒童厭食的主要原因。長期厭食多伴有體重不增或減輕,導致營養不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那麼,怎樣增進孩子食欲呢?
1、改善飲食習慣。建立規律的生活制度,每天按時就餐,孩子吃飯時要和家庭其他人員一塊吃。
2、注重飲食的花色品種,吸引孩子的食欲。同時講究烹調技術。當孩子不吃肉,可做成水餃或馄饨;不吃豆腐,就做成鹵干;不吃魚,可做成魚丸;盡可能使孩子膳食營養達到粗細暈素搭配的“均衡飲食”。
3、給孩子一份多樣的食物,並把各種暈素食物混在一起,逐漸培養孩子粗食雜糧都吃的習慣,這樣可以糾正孩子挑食和偏食的壞毛病;
4、要讓吃飯時間成為安靜快樂的時刻。家長不要采取哄騙、恐嚇等手段強迫孩子進食,更不能在吃飯時教訓小孩子--孩子越是緊張,吃得越少。
5、孩子吃得好的時候,對他要多加注意,適當表揚;而他拒食的時候則要對他少加注意,有時孩子想要以絕食物來贏得關注。
6、不要給調料過多或鹽分過多的食物,盡量少給零食,不要用飲料在吃飯前填滿孩子的肚子。
7、補充適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國內調查資料表明,厭食兒童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缺鐵和缺鋅。因此,對厭食兒童應常規檢測頭發中鐵、鋅和血液中鐵、鋅的含量;若這兩項指標偏低,需要給予服用鐵鋅制劑,一般連用1-2個月,隨著缺鐵和缺鋅的糾正,孩子的食欲就會大為改善。
8、不宜濫用“營養滋補品”。兒童保健專家認為,健康兒童一般不需服營養滋補品,這是因為經常給小兒服營養滋補品會養成一種不平衡的飲食習慣,影響正常均衡飲食中營養物質的攝取,這樣孩子就不可能得到長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從而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生長發育遲緩,患上貧血及佝偻病等疾病。某些營養滋補品能產生激素樣作用,長期大量服用可造成兒童肥胖症和性早熟等不良後果。
9、使用“開胃”藥的目的在於促進食物消化和增加胃動力。臨床醫生觀察到,胃潴留、蠕動減弱患兒服用嗎丁啉後,常有饑餓感從而起到增進食欲作用。此外,中成藥飲片或溶液制劑也有較好的健脾開胃作用,可在兒科醫生指導下選用
讓孩子喜歡吃飯的秘訣

1、大人本身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

“言教不如身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如果大人們本身的飲食習慣不正常,或者常常隨便以零食裹腹,自然沒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時吃飯習慣。

2、固定的開飯時刻

盡量做到吃飯的時間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習慣,並規定孩子須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如果孩子不吃完,就算他等一下餓了,也不要再給他任何零食,久而久之,孩子便會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

3、減少正餐之外的食物

雖然零食的給予有其必要性,然而卻不可過量,尤其垃圾食物盡量不要給予,才能避免孩子因多吃了一些零食,造成“本末倒置”吃不下正餐。

4、促進孩子的食欲

孩子肚子不餓當然吃不下飯,若父母只一味地強迫孩子進食,反而會造成反效果,試著促進孩子的食欲,如:增加他的活動量,他的肚子真正感到餓了,自然不會抗拒吃飯。

5、選購孩子喜愛的餐具

孩子都喜歡擁有屬於自己獨有的東西,替孩子買一些圖案可愛的餐具,可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如能與孩子一起選購更能達到好效果。

6、多花心思在菜色上做變化

在飲食均衡的條件下,父母可以多種類的食物取代平日所吃單純的米飯、面條。例如:有時以馬鈴薯當成主菜,再配上一些蔬菜,也能擁有一頓既營養又豐盛的餐點。

7、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

例如:上市場買菜、幫忙提回家、一起清洗水果……等等,甚至可詢問孩子的意見,請孩子協助您一起做飯,孩子不但能有參與感,同時也能因而了解做一道菜之前的每樣步驟,進而更喜愛吃飯這件事。

8、為吃飯增添趣味性

在喂孩子吃飯時,加入一些輕松、活潑的語氣,讓吃飯不再只是吃飯而已,將吃飯時刻與方式變成有趣的事情。至於賴氨酸應該是促食欲,改善寶寶發育不良的吧,其實你能用其他方法是寶寶的飲食習慣改善了,不吃也無所謂,你說對吧?對寶寶而言建議還是調整飲食,均衡全面營養.以上幾點僅供參考,其實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會碰到很多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解決,不要隨意的根據自己或寶寶的需要而改變什麼,我們一定要幫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寶寶茁壯成長。

巧治小兒積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方法有哪些?

1、酸牛奶。先將牛奶加5~10%蔗糖煮沸消毒,待奶液冷卻後,徐徐滴入乳酸液(按每100毫升牛奶加5%的乳酸液5毫升),邊加邊攪,使成細顆粒狀即成。酸牛奶易於消化,適用於胃腸炎的患兒。

2、脫脂奶。將牛奶煮沸,待冷卻後除去脂肪膜,再煮沸余乳,再冷卻後去脂肪膜,如此反復3次即可。脫脂奶適用於嘔吐、腹瀉、痢疾等患兒。

3、炒奶糕。將奶糕炒至淡黃色,炒後澱粉變為炭化糊精,可吸收水分。有止瀉和幫助消化的作用。

4、焦米湯。將大米洗干淨,晾至半干炒成焦黃色,100毫升水中加炒焦米6克,用文火煮1小時,過濾去渣,再加0.4%的食鹽煮沸後即可。焦米湯中澱粉變成糊精,易於消化。適用於嚴重腹瀉及消化不良的患兒。

5、胡蘿卜汁。先用胡蘿卜500克,洗淨搗碎,加入少許水煮10~15分鐘,用紗布過濾,加水至1000毫升,再加3~5%的蔗糖煮沸倒入瓶中,煮5~10分鐘消毒後飲用。

6、蘋果泥湯。取熟透蘋果500~700克,洗淨後搗成泥狀,放入淡茶水中。蘋果纖維較細,對腸道的刺激小,並富含鹼性及果膠,有吸附、收斂作用,適用於1歲以上的腹瀉患兒。

7、淡茶水。取紅茶少許用開水沖泡,每日4次,因茶內含咖啡因、鞣酸等,具有興奮、強心、利尿、收斂、殺菌、消炎等作用,對急性胃腸炎有療效。以上幾點你不妨試試,希望對寶寶有幫助,祝寶寶健康快樂!
 

孩子老出鼻血是怎麼回事啊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