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現在三歲半,上幼兒園三個月了,他在家一直都是特別活潑好動的孩子,但聽他老師說他在幼兒園卻很膽小,老師提問他,他站起來不說話,老師要是說他哪做的不好他便會哭,有時想尿尿也不敢和老師說。我們感到很吃驚,在我們整個家屬院一直都是出了名調皮的孩子到了幼兒園怎會有那樣的表現。我現在很著急,我該怎樣教育我兒子呢? 你好孩子出問題最著急的就是家長,先別急,下面是我摘的專業文章
出生幾十天的嬰兒也會患心理病,你信嗎?日前,一對年輕夫婦抱著出生僅49天的嬰兒來到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抱怨自己孩子喂飽後總是哭鬧不止,不知如何是好。結果醫生的診斷讓這對父母大吃一驚:孩子已有患心理病。
嬰兒也有心理病
原來這位年輕母親為了盡快恢復產前體型,孩子未滿月就為她找了個小保姆照料,自己什麼也不管,連晚上睡覺也是讓孩子跟著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愛、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懷中的樂趣,因而以哭鬧“抗議”。醫生忠告,父母對嬰兒的情感需要熟視無睹,孩子是很容易引發心理疾患的。
時下,因父母無視關愛和教育不當等原因,引發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疾患不斷增多。很多案例表明,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疾病其實早在嬰兒階段就已經埋下隱患。
一份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疾患已從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兒童心理專家杜亞松說,臨床中兒童心理厭食症、挑食症很多,而“禍首”就是自己的父母。如為了減肥而節食的母親常常成為孩子的“榜樣”,兒童就很容易產生厭食;再如經常帶兒童吃油炸類的食物,久而久之會引發兒童心理性挑食。
從嬰兒期到學齡前時期的心理疾患,如果沒有得到有效、及時的矯治,就會引發精神上的疾病,後果不能低估。心理學家告誡父母在關心自己孩子生理健康的同時,也應該關注一下心理健康,科學地對待孩子生活與學習,使他們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長。
家庭缺陷對嬰兒心理的影響
父母感情不和,他們養育的嬰兒也總顯得很憂郁。這說明剛出生的嬰兒雖不明白父母間的微妙關系,但是他們卻能敏感地警覺周圍發生的微妙變化。如果夫婦每天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當然,嬰兒不明白父母為什麼吵架,吵的內容是什麼,但他們卻能從中學會憎恨和仇視。他們的神情也很憂郁,這是一種非語言信息交流。
非言語信息交流包括人的表情、態度、說話的語氣、語調的高低等等。這種信息作為言語信息的補充而存在,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出生到3歲的嬰幼兒來說,他們還不懂許多道理,他們很容易在情緒上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可以說,非言語信息對他們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父母在家中經常無故發火,常給孩子臉色看,這容易使孩子性格變得膽小、內向。
如何發現嬰兒的心理問題?
我的孩子今年剛上幼兒園,以前在家我們不覺得他有什麼問題,但是進了幼兒園後和別的孩子一比,才發現他在許多方面都不行,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觀察發現他是否有心理問題?怎樣幫助他?(家長)
3至6歲是孩子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孩子的行為,以便及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首先是觀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情況,要問老師:孩子在幼兒園能否坐得住,能否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是不是經常有小動作、不聽話等問題。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會表現為多動、東張西望,不能記住老師說的話,經常是只顧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們在運動能力上,有的人會表現出愛摔跟頭、不會走平衡木、愛轉圈,從來不感到暈,管不住自己等等。這樣的孩子孩子要通過訓練前庭平衡能力來提高注意力,而不是懲罰他們。
其次是觀察孩子是否動作笨拙、磨蹭、自理能力差,一些孩子小時候沒有經過足夠的爬行訓練,因而造成本體感差,身體協調性差,這些孩子需要訓練他們的運動協調性來提高動作速度和反應靈敏性。
第三是觀察孩子是否有情緒問題,一些孩子適應能力差、愛哭,不願上幼兒園,不合群,膽小敏感,退縮,不敢向老師提要求,有的孩子愛打人、咬人、惹人,尤其是剖腹產的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對這樣的孩子要進行觸覺訓練,如玩水、玩土、玩沙子,做墊上運動,親子皮膚按摩訓練等。
第四是觀察孩子的適應和交往能力,有沒有內向、孤僻、不說話、不與別人溝通等問題,要及早發現是否有自閉症的問題,及早治療。
第五要觀察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沒有口吃、發音不清、話多、愛重復、表達不清、自言自語等問題。
德福心理研究院青少年研究所溫馨提示:孩子的這些問題家長和老師都要重視對他們的訓練,訓練中要多加鼓勵和表揚,不要諷刺打擊,甚至放棄對他們的訓練,必要時要找心理專家進行針對性指導。 --------------------------------------------------摘自德福心理 孩子是一家人的希望誰也不希望他有什麼問題,可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對孩子真的適合,是否確實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希望家長自己好好檢查一下,通過您的描述也許您的孩子適應能力較弱,上面已經提到了,也許是幼兒園的工作人員有問題,總之孩子還小要好好科學的關愛,如果還有不明白的,您可以上網找專業的機構查查,比如德福心理之類的,希望他們可以幫到你·· 改正孩子膽小的毛病,不能操之過急,要慢慢試著來。有些家長“恨鐵不成鋼”,整天大聲地斥責孩子,“你怎麼這麼廢物”“膽小鬼”,結果孩子受這種消極暗示的影響,會更覺得自己不行,什麼都不敢做,哪兒都不敢去,膽子會愈發變小。由於得不到外部環境的幫助,還會引起其它的心理障礙。
家長應該多想些辦法,在自然、寬松的環境中,使孩子的潛意識發生變化,由於這種變化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孩子易於接受、且效果比較好。
家長也不要采取強迫或壓制的手段。如果孩子已經表示自己害怕做什麼,家長為了所謂的“鍛煉”,偏要命令孩子去干,孩子大都會哭鬧不休,心裡驚恐不安,根本不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勉強為之,也達不到效果的。
孩子膽小,有恐懼心理,不僅會在生理上受到影響,造成睡眠不好,消化功能紊亂心律不齊等,而且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家長一定要高度重視,嚴加預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