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糾正幼兒錯誤的、模稜兩可的回答。2、在進行任何一個健康教育活動時,教師都必須思路清晰、表達准確。教師頭腦中對“今天為什麼要選這個課題?”“重點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等要有一個明確的思路,並預先設計好教學語言。教師的思路是否清晰、表達是否准確直接關系到幼兒健康教育活動的成敗。3、教師要掌握並運用幼兒健康教育評價的一些主要方法。比如:1自我報告,讓幼兒報告個人與健康教育項目有關的認識、興趣和行為等,常用於了解幼兒的飲食習慣,進餐次數,食物偏好等。2問卷調查,采用問卷向家長和教師進行調查,了解幼兒在健康教育實施前後的認識、態度及行為等方面發生的變化。 二、藝術和游戲使健康教育活潑清新 有人說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記憶的具體形象性,思維想象的獨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等心理特點決定了孩子特別喜歡藝術活動,悅耳的音樂、漂亮的圖畫、好聽的故事都能吸引幼兒的注意。但是幼兒注意的時間短,容易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干擾,自我表達的能力較弱更應該引起重視。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可以自然地流露出內在的心理沖突以及用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情緒情感;在游戲中,幼兒能自由而愉悅地感受和學習健康的態度、行為和習慣,體驗身心放松帶來的快樂。因此,在幼兒健康教育中,我們要充分發揮音樂、美術、舞蹈、語言藝術的作用,把藝術和游戲緊密結合起來,為兒童創設游戲的情境,讓幼兒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游戲中認識和發展自我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較好地去適應現實環境。比如,幼兒園小班裡有好幾個孩子都膽小愛哭,王育維老師就以童話《膽小先生》編構活動,鼓勵幼兒做大膽勇敢的孩子。下面我就以這次教學活動為例,說明藝術和游戲是怎樣使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課活潑清新,妙趣橫生的。 1、教具准備,用積木搭一座童話故事所描述的漂亮房子,並准備一個可站立,移動的膽小先生木偶和一只硬紙做成的大老鼠,一窩小老鼠,一窩大老鼠,布置成童話故事中的情景。 2、教師繪聲繪色講述故事。演示教具、讓幼兒記住故事的名字和童話中的人物形象,讓幼兒初步了解故事。 有一位先生,住在一座漂亮的房子裡。因為他的膽子很小,大家給他起了個名字,叫膽小先生。 一天,一只大老鼠闖進了他的房子,膽小先生馬上去捉,結果在地下室捉住了它。 “你放了我,”大老鼠掙扎著說,“我要是一跺腳,整個房子就塌了。” 膽小先生害怕了,忙放開了它,還允許它住在地下室裡。 地下室裡吃的東西真多,大老鼠吃呀,喝呀,真開心。後來,大老鼠生了一窩小老鼠,小老鼠又長成大老鼠……很快,地下室住滿了老鼠。 “不行,不行,”大老鼠沖著膽小先生嚷嚷,“這麼多老鼠住這麼一個小小的地下室,而你一個人住這麼多的房間,太不合理了,得換房子。” “換房子?”膽小先生大吃一驚。 “對,換房子!”老鼠們齊聲說。 膽小先生又害怕了。 房子換成了,膽小先生住進地下室,老鼠們住進各個房間。它們在寬大的客廳裡唱呀跳呀,在噴香的廚房裡喝呀吃呀,每天都像過節一樣。 “你應該搬出去,”大老鼠又沖著膽小先生嚷嚷,“你干嗎老住在地下室,這麼好的地下室你配住嗎?” “什麼?”膽小先生著急得跺了一下左腳,“咚--”整個房子輕輕地抖動了一下。 “不!”膽小先生氣憤得又跺了一下右腳,“咚--”整個房子猛烈地搖晃了一下。 老鼠們害怕了,它們個個抱頭亂竄,以為地震了。 “哦,原來我是很有力量的!”膽小先生抓起一把掃帚,這兒一撲,那兒一搗,打得老鼠吱吱亂叫逃走了。 膽小先生後來怎樣呢,小朋友能猜到嗎? 3、教師在第二次講述過程中向幼兒提問,讓孩子輕松愉快地表現故事中所述的人物動作,來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作品,感受主題。提問:(1)大老鼠闖進了膽小先生的房子,膽小先生怎麼做的?膽小先生為什麼讓大老鼠住在地下室裡? (2)大老鼠要和膽小先生換房子,大老鼠的態度和做法是什麼樣的?膽小先生表現是什麼樣子的?房子換成後,大老鼠又是什麼樣的?(讓孩子們表現一下大老鼠的凶狠和得意的樣子以及膽小先生害怕的樣子) (3)大老鼠要趕走膽小先生,這下膽小先生怎麼樣了呢?(讓幼兒重點表現膽小先生憤怒的樣子和追打老鼠的勇敢行為,讓孩子在膽小先生的勇敢精神中得到啟迪“我是很有力量的!”) 4、編構故事結局。復習講述一遍《膽小先生》,以“膽小先生後來怎樣了呢,小朋友能猜到嗎?”的提問引導幼兒把故事編完,順著膽小先生後來可以做的事想象,尋找故事情節發展的結果。可以提出問題讓幼兒思考並編構,如“膽小先生還害怕老鼠嗎?”“膽小先生抓起一把掃帚,打得老鼠吱吱亂叫逃走了。膽小先生怎麼想呢?”“他以後還想叫膽小先生這個名字嗎?”教師在幼兒自己編構的故事結局中,選擇一個符合故事邏輯的結局,將童話故事從頭到尾完整講述一遍。 5、針對童話裡的人物形象和主題組織幼兒討論,教師向幼兒提問:1、圍繞膽小先生和老鼠之間關系的變化,要求幼兒說出自己在聽故事時的體會,感受勇敢的力量。2、“你有什麼害怕的經歷?害怕什麼?”教師也談到自己曾經害怕過的經歷,引導幼兒聯系自己。3、“如果你遇到害怕的事情該怎麼辦?”在討論中教師指點幼兒:“當膽小先生認識到自己是很有力量時,他就變得勇敢起來了。”幫助幼兒得出“我不是膽小先生”的結論,鼓勵幼兒做勇敢的、有力量的人。 三、電教媒體使健康教育直觀動情。 在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完成教育目標的必要條件。現代教育技術為此提供了有效的載體和技術。現代教育技術中的現代教育媒體----投影、電視、錄像、計算機等具有生動、形象、感染力強、易於激發幼兒興趣的優勢,並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彌補幼兒直接經驗的不足,促使幼兒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所以,在幫助幼兒獲得健康知識和形成健康行為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恰當把握教育時機,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得手段運用與目標培養達到和諧高效。 例如,我們幼兒園進行有關換牙的健康教育主題,就選在大班已有幾個幼兒開始換牙,大多數幼兒將要換牙的時候進行。這樣既利用了個別幼兒的親身經歷激發幼兒的興趣,又能面向大多數進行超前教育,對幼兒健康教育產生良好效果。同時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幫助幼兒掌握健康知識,將抽象枯燥的知識搬到生動的屏幕上,使健康教育知識淺顯易懂。為了讓幼兒知道換牙的重要性並順利度過這段時期,我們設計了“寶寶要換牙”的課題。通過活動投影片的覆蓋、抽動,演示了人為什麼要換掉乳牙、長出恆牙的過程。接著又播放錄像讓小朋友看到日常生活中自己或周圍的小伙伴在掉牙時驚慌不安的神情,幼兒所貯存的經驗及情感體驗被激活,他們興奮地談論著自己的親身感受,並共同討論換牙時我們應該怎樣做。一場活潑開心的相互議論後,他們知道了“人為什麼要換牙,換牙並不可怕以及如何讓恆牙健康地長出”的知識,促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態度,並養成自覺保護牙齒的良好習慣。 在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時,我們還特別注意與幼兒所受的社會影響同步。社會環境因素對幼兒身心健康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例如,可針對社會治安問題,適時進行相應的教育活動,教給幼兒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護策略,如不吃陌生人的東西,不隨便跟人走。我記憶最深的是有一次重慶電視台播出了一個兒童安全意識的新聞調查,陌生人以查水電氣表、父母親朋友來訪等借口就輕易哄開了家門,小朋友天真而熱情地接待,完全沒有任何防范心理,有的小朋友還被騙出來跟陌生人走了……第二天,我們把這個節目錄制下來重播給幼兒看,然後討論電視節目中的小朋友做得對不對?你遇到那些情形該怎麼辦?最後玩模擬的游戲“應該怎麼辦?”緊張有趣的活動使幼兒得到了一次自我保護的生動教育。 幼兒健康教育領域尚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我園將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好,設備完善的優勢,與學院的專家學者繼續合作,共同探索健康教育的規律,更有效地實施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更加系統化,更為合理與完善。 提問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通過“提問”我們可以了解很多自己不知到的事情,這是廣義上的提問。提問在我們幼兒教育的各項活動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通過提問讓幼兒勤動腦、勤思考,並能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和近期情況。幼兒通過提問能獲知未知的世界,學到知識。幼兒的特點是好動、好奇、好問、活潑開朗。這些都是形成未來高素質人才良好品質的基礎。好動,容易發展成喜歡實際操作,勤於動手;好問,容易發展成求知欲強,喜愛革新;活潑開朗的性格,有利於變化多端的環境。但是,通過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和觀察我們知道,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幼兒的主動提問常常是老師最容易忽視的。 傳統的教學模式決定老師與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我們提倡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思想,一切應從幼兒出發,但舊的傳統的教育觀念約制了我們的思想,幼兒所接受的知識不是從幼兒自身的興趣出發而是老師預先設計好的。在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根據計劃、目的預先設計好了教學所要達到的要求及教學的整個過程就是忽視了幼兒的興趣。在課程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預先由老師設計好,環環相扣,上課的時間也是按規定執行的。小班15——20分鐘,中班20——25分鐘,大班25——30分鐘。這樣在成人看來很有章法,但這種規定好的課程模式的限制使得老師不允許給幼兒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提問題、去動手操作,老師被迫把幼兒的思維給鉗制住了,使得幼兒必須按照老師所規定的方向去思考,思維沒有了變異和發散。在很多觀摩課上我們常發現老師是提問題的主體,是問題的發起者,幼兒是被動回答問題的機器,而且只有極少數特“乖”的或特“聰明”的幼兒才有“資格”和機會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大部分的孩子不是懶得思考就是思考不出來,這就助長了這大部分幼兒思維的惰性。有的孩子在課堂上“一不小心”提出一些在成人看來是怪異的問題,老師或笑而不答或敷衍了事,這樣給孩子留下很多疑惑,使幼兒對老師產生不信任感。同時我們發現很多孩子提不出問題,表現出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這樣下去我們還指望這些幼兒能成為21世紀的棟梁嗎? 我們應給孩子更多動腦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及對問題的探索。人們常說:你單靠耳朵聽到的事情,時間長了你就會忘記;你親眼看到的事情,你也許會記住;但你親自做過的事情,你不但不會忘記還能從中學到東西。我認為這句話最適合幼兒教育。幼兒從探索中學習,從親身的體驗中學習,從親自操作中去發現、去提問題、去解惑、去學習。通過提問、探索、發現、操作、解惑所獲得的知識是終身難忘的。在探索——發現——思考——提問——操作——解惑的學習過程中就把所獲得的經驗內化為自身內部的知識,深深扎根於腦海中。同樣,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多給予孩子探索、思考、提問題的時間,孩子的提問是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的,讓孩子的提問成為引導我們教學的近期及遠期計劃,成為我們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這才是從幼兒出發,以幼兒為主體教學思想的真正體現。 以幼兒的提問為提問題的主體對於幼兒自己的探索和學習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幼兒主動提問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促使幼兒勤動腦 在幼兒教學活動中,改變教師傳統的教育觀念,讓幼兒成為提問的主體,有利於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促使幼兒勤動腦。當幼兒成為提問的主體時,才能激發每個幼兒對未知的興趣世界,對於他們所生存的環境產生極大的興趣。幼兒才會帶著這種興趣去探索、去發現、去學習。在他們這種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有人幫助他們去解決所遇到的疑難,老師、家長和同伴就成為他們尋求幫助的對象。老師、家長不能規定幼兒求知和探索的方向,只是幼兒在求知和探索過程中的具有知識的同伴。對於幼兒來說,老師和家長就好象是一個“知識寶庫”,有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知識,但同時也是幼兒的合作伙伴,老師和家長應當成為幼兒的同伴,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應把問題的難度和提問的層次推向更高一步,當然,這是根據每個幼兒的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