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兒童喜歡看馬是什麼心理問題正文

兒童喜歡看馬是什麼心理問題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我2歲的小外甥特喜歡看馬,可以說是著迷。請問,這是一種心理問題嗎

 
好動不等於多動症,多動症會有以下表現。
1.注意障礙
患兒注意力難以集中,干什麼事情總是半途而廢,即使是做游戲也不例外。環境中的任何視聽刺激都可分散他們的注意。患兒進小學後,在課堂上症狀表現更為明顯,坐在教室裡總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集中注意聽講的時間很短,他們無論是看連環畫或看電視,都只能安坐片刻,便要站起來走動。

2.活動過度
患兒往往從小活動量就大,有的甚至在胎兒期就特別好動。隨著出生後身體機能的發展更顯得不安分。學會了走就不喜歡再坐,學會了爬樓梯後就上下爬個不停。進幼兒園後,這些兒童也不能按正常要求的時間坐在小凳上。到了學校,大部分孩子因受制約而增加了對自己活動的限制,多動症患兒過度活動則更為明顯。上課時他們小動作不斷,甚至全站起來在教室裡擅自走動。一放學便像利箭一般沖出學校。這樣的兒童走路蹦蹦跳跳,到了家裡翻箱倒櫃,忙個不停,即使晚上睡覺也經常不停翻動身子,磨牙,說夢話。多動症兒童中約有一半會出現動作不協調,不能做系紐扣、系鞋帶等精細動作,不會用剪刀。另外還可能出現斜視;發音不清、常流口水等行為特征。

3.感知覺障礙
表現為視一運動障礙、空間位置知覺障礙、左右辨別不能,經常反穿鞋子,聽覺綜合困難及視一聽轉換困難等。

4.情緒和行為障礙
多動症患兒情緒不穩,極易沖動,對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很薄弱,一興奮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受挫折就發脾氣、哭鬧。他們在學校會經常主動與同學爭吵或打架,行為沖動而不顧及後果。如不顧危險從高處跳下;想喝水時不顧杯子裡的水是涼是燙,抓起就喝。這些沖動有時會導致一些災難性的行為結果。

5.社會適應不良
患兒常表現為個性倔強,不願受別人制約或排斥小伙伴,所以很難與其他同齡兒童相處,不得不常找比自己年齡小的兒童游戲。

6.學習困難
雖然多動症兒童的智力大多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學習成績卻普遍很差。由於他們上課、做作業都不能集中注意,情緒容易波動,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感知覺方面的一些障礙也會導致一些學習困難,如視-聽轉換障礙會使患兒閱讀困難,而空間位置知覺障礙和左右辨別不能會使兒童在學習算式和一些算術符號時發生困難。寫字、畫畫、手工等學習活動也會受到這些感知障礙的嚴重影響,留級生中多動症患兒占了相當的比例。

目前對多動症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所選用的藥物大多是一些精神興奮劑,如哌醋甲酷(ritalin)、右旋苯丙胺(dexedrine);苯異妥因(pemoline)等,這類藥物的副作用不很嚴重,服用後可使患兒注意渙散狀況有所改進,攻擊性行為減少。但僅靠藥物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種病症原本就存在著生理及心理的多重病因,所以在使用藥物療法時還需要結合一系列的心理治療。
 
在生活中,當你發生心理問題而自己不能排解時,你有沒有想過去找心理醫生呢?大多數人的回答可能是否定的。而一些不良情緒的出現,極有可能是某種心理疾病或生理變化的反映。因此,遇到心理問題去找心理醫生,理當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常識。

心理醫生與其他醫生的根本區別在於,心理醫生是通過探究每個人的內在氣質、性格和環境、面臨的困難等具體的因果關系,通過引導、啟發、轉移、排解等方法達到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並能給予積極的治療建議。對於患者而言,心理醫生是一個平等的交談伙伴,他所給予的心理治療建立在對人本質的理解的基礎上,是深層次的心理治療。

如今,人們逐漸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社會的相關服務也在加強。有些大醫院開始設立心理咨詢門診,一些單位和社會團體開辦心理咨詢機構,報紙、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也積極參與,或開辟心理咨詢專欄,或進行專題講座。這些形成了醫療心理咨詢與社會心理咨詢共存的局面。也許,在心理診所門前,人們僅僅需要“有病求醫”的那份坦然。

在國外,對從事心理醫生這項工作的人是有嚴格專業要求的,如美國要求具有臨床心理學博士、哲學博士或教育學博士的學位。相比之下,我國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必要的專業訓練,有的是從醫學、社會學、倫理學等轉行過來,還有的僅憑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較好的口才在做這項工作。另據了解,如今全國的幾百所大學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大學開設有心理系,比起全社會的需求還是微不足道的。

專家強調,心理咨詢是一項高智商、高科學知識含量的腦力勞動,絕非一副熱心腸就能勝任。一個合格的心理醫生應經過專科訓練,有醫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倫理、德育等方面也應有深層次的研究。他提供的服務不再是一般性的安慰、鼓勵和說教式的指導,而是具有系統性、結構性和深層次的心理干預。要使心理衛生這項事業得到健康發展,心理醫生必須走職業化的道路,心理醫生的勞動應該體現其特殊的價值。

目前,國內的醫療衛生體制正在進行重大改革。從長遠看,根據疾病構成發生的根本性變化,只有建立起適應社會發展的“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在廣大的社區實行全科醫生制度,從以往的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注重對生命內在質量的關懷,注重對人性的關懷,才能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

摘自《中國心理》

第一階段為居喪者提供支持記者:一般人認為,失去親人後,家屬情緒反應激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此時不吃不睡、痛苦萬分或沉默不語等表現是不足為奇的,過一段時間就會好了,為什麼要對他們進行危機干預呢?

汪向東:痛失親人是人生的重大事件。居喪會引起情緒、思維、行為各方面的改變,也包括人際關系和社會功能的改變,有時還轉化成慢性狀態,給家屬及其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我們提出對居喪者早期干預的目的在於幫助他們度過正常的悲哀反應過程,使他們能正視痛苦,正常地表達對死者的感情,找到新的生活目標。那些比較激烈的反應,如茶飯不思、沉默不語其實是不正常的表現。此時,居喪者最需要的是別人不加評論的傾聽,這能促進其情感的表達和回顧與死者的關系。

記者:居喪早期的心理干預怎樣進行呢?

呂秋雲:危機干預有很具體的策略和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向家屬通報死訊,此時應采取逐步開放消息的辦法。像這次空難,要給死者的孩子透露母親已不在人世的消息,應先給他一個不確定的答案,告訴他他的母親可能出事了,現在正在想辦法尋找。過一段時間再告訴他確切的消息,這種處理辦法可以使孩子有一個緩沖期來接受現實。當得到失去親人的確切消息後,家屬多處於感情“休克期”,主要表現是麻木或激烈的情緒反應,此時治療者應致力於與居喪者建立關系、提供支持。居喪者在經受了難以承受的打擊之後,往往無力主動與人接觸,因此必須動員他們周圍的親友提供具體實用的幫助。無論是治療者還是居喪者的親友,在提供幫助時都應作好被拒絕的准備。居喪者在此特定狀況下往往難以對關心和安慰作出適當的反應或表示感激,照顧者萬萬不可因遭拒絕而放棄。

治療者和親友們在表達情感上的安慰與關心的同時,可以輕輕握住他們的手或保持其他的身體接觸,不僅使居喪者感受到他並非獨自面對不幸,而且可以幫助居喪者保持與現實狀態的聯系,不至於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故去的親人上。在居喪的幾周或幾個月之後,這種接觸和支持將再度成為幫助居喪者的重要手段,因為到這個時候,失去親人的現實影響和真正意義才顯現出來,對居喪者來說又是一次重大打擊。

馬弘:失去親人僅僅是居喪者應激的一個部分,居喪者還要面對一些與死者密切相關的問題,如過去都是死者交水電費、電話費,或去銀行辦理存取款,現在要讓居喪者去辦,會再次勾起其失去親人的痛苦。如果早期干預做得好,這種痛苦就小得多。

呂秋雲:雖然治療者和親友要鼓勵居喪者表達情感,但不宜過早,以免使居喪者的精神完全崩潰,無力去應付各種事務。在干預中,應循序漸進,每次幫助居喪者集中解決一個問題,首先解決易於解決的問題,並為過渡到更為復雜的問題奠定基礎。有時,需安排親友暫時接替居喪者的日常事務,如代為照看孩子,料理家務。必要時還需提醒居喪者注意飲食起居,以保證他們得到充分的休息,幫助他們分出事情的輕重緩急,就料理後事提供盡可能的幫助等。

第二階段明確干預目標

記者:在心理干預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難題?治療者和親友應該怎麼面對這些難題?

汪向東:在干預中,治療者不應依據自身價值觀念作假設,必須從居喪者的獨特立場出發認識問題,這是干預的前提。治療者必須幫助居喪者確定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他們想首先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然後針對這些問題盡其所能進行干預。為了有效地幫助居喪者,治療者對於能在多大程度上減輕居喪者的痛苦必須抱現實的態度,治療者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居喪者的一種支持。由於居喪者發現治療者無法滿足他們最大的願望———與死者重聚,治療者還需要學會處理居喪者指向自己的強烈憤怒、不滿和敵意情緒。治療者應避免在言行中表現出試圖將居喪者從悲哀中拯救出來,這樣做或許能給居喪者以暫時安慰,但終歸對其順利度過悲哀反應過程沒有益處。當然,治療者不應忘記隨時播撒希望的種子:痛苦終將減弱,有一天,生活將會賦予新的意義……

第三階段鼓勵居喪者宣洩情感記者:失去親人後,人們不願意面對和接受這一事實,此時治療者應該怎麼辦?

呂秋雲:治療者必須幫助居喪者認識、面對、接受失去親人這一事實,這是成功干預的第一步。居喪之初,居喪者往往存在否認失去親人的心理,為了讓他接受這一事實,需要對居喪者與死者的關系及其他有關事件進行回憶。例如,一位痛失愛子的父親通常會強忍悲痛,不允許自己失聲哭泣。此時應告訴他,哭泣是人在痛苦時的一種很自然的情感表現,這不是軟弱。居喪者在悲哀反應過程中,表達憤怒、不滿或是內疚時,往往會遇到來自自身的阻力,因為居喪者不願正視與死者關系中曾有過摩擦或矛盾,不願表現出讓自己感到內疚的一面。

此時可以告訴居喪者,處理好與死者有關的消極情緒,將有助於發現他們關系中值得永遠懷念的一面。內疚感在所有居喪者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在失去孩子的父母中尤為嚴重。在干預中,要讓居喪者表達出內疚感和引起這種內疚感的想法、行為、事件,可幫助他們分析,是否已盡了最大努力。讓他們學會原諒自己,以積極的方式消除內疚,改變不現實、不合理的信念。

馬弘:治療者應該允許並鼓勵居喪者反復地哭泣、訴說、回憶。

親人的故去,會帶來一系列變化,那些繼發的喪失往往容易被忽略。

例如,喪子的父母失去的不僅僅是孩子,同時還有為人父母的角色,有的人同時感到失去了自身的一部分。對這些父母來說,必須對孩子所懷的夢想、希望、期待加以適當處理後,才能健康地適應失去孩子的生活。有時,居喪者會有一些對死者想說而沒能說的話,想做而未能做成的事,此時必須鼓勵他們表達出來。治療者應能幫助居喪者確定在親人亡故後的種種喪失,如孩子先父母而去,父母必須了解由於居喪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應避免相互指責,並能互相鼓勵、互相體諒,認識到雙方都處於一種十分脆弱的狀態,需要的是耐心與理解。

汪向東:治療者的身份不同於居喪者的親屬,他需要了解居喪者的人格,這樣雖然會耗費一定的時間,但了解他的獨特反應是必不可少的。治療者向他提供有關居喪過程的情緒反應的宣傳資料,會有一定的幫助作用,能減輕居喪者害怕會因此發瘋的恐懼,也能幫助他們了解將要面臨的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現繼發性喪失的可能及減輕他們的應激,應建議居喪者在居喪的第一年裡盡量不作重大變動的決定。

馬弘:在提供干預時,治療者有時會遇到阻力,原因之一在於居喪者認為自己不應放棄悲哀。此時應使他們了解到,從悲哀中解脫,從事其他有意義的活動並不是對死者的背叛。這一點需要向居喪者反復強調,因為有不少居喪者由於自覺有愧於死者而用悲哀懲罰自己。

應使

[1] [2] [3] 下一页

孕婦葡萄糖數值為8.37對小孩有沒有影響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