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兒子六個月了我查出巨細胞病毒請問還能喂奶嗎正文

兒子六個月了我查出巨細胞病毒請問還能喂奶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兒子六個月了我查出巨細胞病毒請問還能喂奶嗎
 
不要喂奶了
 
這些生活上的細節,在身體健康、正常工作情況下,偶然誤犯好像無關緊要,但若是孕婦,就很可能是一大致命傷害,為了避免後悔莫及,所以必須謹慎從事。
 
為了小孩子的安全,當然不要喂了呀,包括以後喂飯都要小心呀,不要先過自己的口再給小孩子吃呀
 
在產後,乳汁中可分泌病毒,所以在母乳喂養時可直接傳播給嬰兒。

後天性cmv感染症,在臨床中常見於輸血後的單核細胞增多症,由於免疫功能缺陷而發生血管、網膜炎、肺炎以及消化道感染。並且大多數患者合並格-巴氏綜合征。

======================================

巨細胞病毒(cmv)是一種疱疹病毒,分布廣泛。cmv感染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肝髒、肺、血液循環系統等病變,並與惡性腫瘤的發生可能有關。新近報道,艾滋病與cmv感染可能有關。常通過性交傳播。故列為性傳播疾病。
巨細胞病毒感染在人群中較廣泛,能引起全身各器官組織病變,胎兒、嬰兒的嚴重損害,甚至死亡,並可能與宮頸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生有關。所以了解巨細胞病毒,積極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很重要

傳播途徑
巨細胞病毒的傳播途徑有:
(1)先天性感染(宮內感染):妊娠期,巨細胞病毒可通過胎盤傳播給胎兒。
(2)獲得性感染(圍產期感染):分娩時,如宮頸分泌物中有病毒,可經產道傳播給新生兒。
(3)在產後,乳汁中可分泌病毒,所以在母乳喂養時可直接傳播給嬰兒。
(4)與排毒者長期接觸,可經唾液、尿、眼淚等傳播。
(5)同源性cmv感染:可經輸血、器官移植等傳播。同源性cmv感染是輸血和器官移植的一種嚴重危害,多次輸血或一次大量輸血使原發和再發感染的危險性增高,輸入含白細胞血液的危險性更高,器官或骨髓移植術後cmv感染率也高。
(6)性交傳播:因為病毒常常存在於泌尿生殖道的分泌物、精液或宮頸分泌物中,所以通過性交可直接傳播。
多從精液,宮頸分泌物,淚液及糞便(口腔性欲,吻肛)感染所致。

孕婦感染了巨細胞病毒會有何後果?
孕婦感染了巨細胞病毒後,病毒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造成胎兒先天性感染,流產和死胎。
先天性感染的嬰兒出生時可無症狀,但也有嚴重者可累及多髒器,甚至死亡。有症狀者可見肝脾腫大,黃疸,瘀斑或紫癜,脈絡膜視網膜炎,小頭畸形等。所有活著的患兒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聽力、視力減退,意識、運動障礙,智力遲鈍等。嬰兒出生後經產道或哺乳感染的,為後天獲得性感染,一般症狀輕,預後良好,個別有肝功異常。

1.新生兒感染(先天性)
a.重症型:黃疸、貧血、肝脾腫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侵犯中樞神經,肺炎,心肌炎)
b.輕症型:假死,心髒肥大,高膽紅素血症
2.出生後無症狀期,乳兒期再感染cmv(先天性/後天性?)
a.全身型
b.呼吸系型(百日咳樣)c.肝脾腫大
d.胃腸型
e.腎型?
3.後天型
a.流感型
b.單核細胞增多症型
c.呼吸系型
d.胃腸型
e.肝炎
f.因特殊醫療防御能力低下
g.無症型?
4.1、2、3項的後果即精神、運動發育遲緩
關於後天性cmv感染症,在臨床中常見於輸血後的單核細胞增多症,由於免疫功能缺陷而發生血管、網膜炎、肺炎以及消化道感染。並且大多數患者合並格-巴氏綜合征。


[預防]
巨細胞病毒對人類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們應積極預防其發生。
(1)進行有意識的身體素質的鍛煉。提高機體免疫機能及抗病能力,特別是育齡期婦女,以減少巨細胞病毒對胎兒的嚴重危害。
(2)對於孕婦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患者要注意保護,使她們遠離傳染源。
(3)注意環境衛生、飲食衛生。
(4)乳汁中巨細胞病毒陽性者,不應哺乳。
(5)免疫防治。尚在研究和探索中。
 
這個問題三言兩語說不清楚,我從網上復制一文,供你參考:
 
 
  1958年以來我國各地相繼證實,腺病毒除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外,還可引致小兒肺炎,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腺病毒肺炎最為危重,尤以北方各省多見,病情嚴重者也較南方為多。華北、東北及西北於1958年冬及1963年冬有較大規模的腺病毒肺炎流行,病情極其嚴重。 
  病因學

  已知腺病毒有41個血清型別,其中很多與人類上、下呼吸道感染密切有關。從我國北方和南方各地住院病兒的病原學觀察,均證明3型和7型腺病毒為腺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原。從咽拭子、糞便或死後肺組織可以分離出病毒,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較早期(發病5~10天或更早)上升4倍以上。在一部分麻疹並發肺炎的嚴重病例,也得到同樣的病原學檢查結果。北京等地還發現11型腺病毒也是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較常見的病原(兒科研究所,1964~1966)。此外,21、14及1、2、5、6等型亦在我國大陸逐漸出現,台灣則以1、2、5、6型為主。最近白求恩醫大對1976~1988年分離的3、7型腺病毒,進行了基因組型的分析,證明7b多導致重症肺炎。

腺病毒是dna病毒,主要在細胞核內繁殖,耐溫、耐酸、耐脂溶劑的能力較強,除了咽、結合膜及淋巴組織外,還在腸道繁殖。可根據其對特殊動物紅細胞的凝集能力分為3組,容易引起嬰幼兒肺炎的3、7、11、14、21這一組,均能凝集猴紅細胞。
  病理改變

  病灶性或融合性壞死性肺浸潤和支氣管炎為本病主要病變。肺炎實化可占據一葉的全部,以左肺下葉最多見。肺切面上從實化區可擠壓出黃白色壞死物構成的管型樣物,實化以外的肺組織多有明顯的氣腫。鏡檢所見病變,以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周圍炎為中心,炎症常進展成壞死,滲出物充滿整個管腔,支氣管周圍的肺泡腔內也常有滲出物,大都為淋巴、單核細胞、漿液、纖維素,有時伴有出血,而中性白細胞則很少,肺泡壁也常見壞死。炎症區域的邊緣可見支氣管或肺泡上皮增生,在增生而腫大的上皮細胞核內常可見核內包涵體,其大小近似正常紅細胞,境界清晰,染色偏嗜酸性或嗜兩色性,其周圍有一透明圈;核膜清楚,在核膜內面有少量的染色質堆積;但胞漿內無包涵體,也無多核巨細胞形成,因此,在形態學上可與麻疹病毒肺炎及肺型巨細胞包涵體病區別。此外,全身各髒器如中樞神經系統及心髒均有間質性炎症與小血管壁細胞增生反應。

根據1959~1963年北京245例經病毒學證實的3、7型嬰幼兒腺病毒肺炎的分析,其臨床特點可概述如下。

  1.症狀

  (1)起病:潛伏期3~8天。一般急驟發熱,往往自第1~2日起即發生39℃以上的高熱,至第3~4日多呈稽留或不規則的高熱;3/5以上的病病例最高體溫超過40℃。

  (2)呼吸系統症狀:大多數病兒自起病時即有咳嗽,往往表現為頻咳或輕度陣咳,同時可見咽部充血,但鼻卡他症狀較不明顯。呼吸困難及發绀多數開始於第3~6日,逐漸加重;重症病例出現鼻翼扇動、三凹征、喘憋(具有喘息和憋氣的梗阻性呼吸困難)及口唇指甲青紫。叩診易得濁音;濁音部位伴有呼吸音減低,有時可聽到管性呼吸音。初期聽診大都先有呼吸音粗或干羅音,濕羅音於發病第3~4日後出現,日漸加多,並經常有肺氣腫征象。重症病兒可有胸膜反應或胸腔積液(多見於第2周),無繼發感染者滲出液為草黃色,不混濁;有繼發感染時則為混濁液,其白細胞數多超過10×109/l。

  (3)神經系統症狀:一般於發病3~4天以後出現嗜睡、萎靡等,有時煩躁與萎靡相交替。在嚴重病例中晚期出現半昏迷及驚厥。部分病兒頭向後仰,頸部強直。除中毒性腦病外,尚有一部腺病毒所致的腦炎,故有時需作腰穿鑒別。

  (4)循環系統症狀:面色蒼白較為常見,重者面色發灰。心律增快,輕症一般不超過每分鐘160次,重症多在160~180次,有時達200次以上。心電圖一般表現為窦性心動過速,重症病例有右心負荷增加和t波、st段的改變及低電壓,個別有1~2度房室傳導阻滯,偶而出現肺性p波。重症病例的35.8%於發病第6~14日出現心力衰竭。肝髒逐漸腫大,可達肋下3~6cm,質較硬,少數也有脾腫大。

  (5)消化系統症狀:半數以上有輕度腹瀉、嘔吐,嚴重者常有腹脹。腹瀉可能與腺病毒在腸道內繁殖有關,但在一部分病例也可能由於病情重、發高熱而影響了消化功能。

  (6)其他症狀:可有卡他性結膜炎、紅色丘疹、斑丘疹、猩紅熱樣皮疹,扁桃體上石灰樣小白點的出現率雖不高,也是本病早期比較特殊的體征。

  2.x線檢查

  x線形態與病情、病期有密切關系。肺紋理增厚、模糊為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表現。肺部實變多在發病第3~5天開始出現,可有大小不等的片狀病灶或融合性病灶,以兩肺下野及右上肺多見。發病後6~11天,其病灶密度隨病情發展而增高,病變也增多,分布較廣,互相融合。與大葉肺炎不同之處是,本病的病變不局限於某個肺葉。病變吸收大多數在第8~14天以後。有時若病變繼續增多、病情增重,應疑有混合感染。肺氣腫頗為多見,早期及極期無明顯差異,為雙側彌漫性肺氣腫或病灶周圍性肺氣腫(圖1)。1/6病例可有胸膜改變,多在極期出現胸膜反應,或有積液。

  3.病程

  本症根據呼吸系和中毒症狀分為輕症及重症。熱型不一致,多數稽留於39~40℃以上不退,其次為不規則發熱,弛張熱較少見。輕症一般在7~11日體溫驟降,其他症狀也較快消失,唯肺部陰影則需2~6周才能完全吸收。重症病例於第5~6病日以後每有明顯嗜睡,面色蒼白發灰,肝腫大顯著,喘憋明顯,肺有大片實變,部分病例有心力衰竭、驚厥、半昏迷。恢復者於第10~15日退熱,驟退與漸退者各占半數,有時驟退後尚有發熱余波,經1~2日後再下降至正常。肺部病變的恢復期更長,需1~4月之久,3~4個月後尚不吸收者多有肺不張,日後可能發展成支氣管擴張。我們曾對3、7型腺病毒肺炎經過1~5年隨訪,30.1%有慢性肺炎、肺不張及個別支氣管擴張。以後又對3、7、11型腺病毒肺炎109例進行10年遠期隨訪,x線平片45.3%有肺間質增厚、纖維化和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炎合並支氣管擴張占3.8%;支氣管擴張及慢性肺炎則各占4.7%。

  學齡前期與學齡期兒童的腺病毒肺炎,一般均為輕症,常有持續高熱,但呼吸及神經症狀不重。麻疹並發或繼發腺病毒肺炎時,則所有症狀均較嚴重,病情常易突然惡化。

  我們曾觀察34例(1964~1980)11型腺病毒肺炎的臨床表現,與3、7型腺病毒肺炎的症狀無明顯差異,但重症及死亡者與3型相似,而較7型者明顯為少。

  1~5月小嬰兒腺病毒肺炎的臨床特點:我們曾觀察38例(3型20例,7型12例,11型6例,1981~1983),8例為毛細支氣管炎,30例為肺炎,多為低度或中度發熱,熱程短,無肺部實變體征,胸片以小片陰影為主,萎靡、嗜睡等神經症狀的發生較6月以上嬰幼兒少且輕,臨床上無法與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肺炎區別,致使本組病例在病原學報告前無1例臨床診斷為腺病毒肺炎。0
  診斷

  應根據流行情

[1] [2] 下一页

不知道有沒有親媽們買過這本書呀???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