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定雌激素的意義
1)反映卵泡發育階段:卵泡期循環中e2的增加與卵泡直徑呈正相關,因此正常周期中雌激素水平可反映卵泡發育階段。
2)預測卵泡:卵泡期雌激素起始上升,24小時尿中總量>109g,提示卵泡發育進入活躍期,預期4—11天後(平均6天)排卵。排卵前雌激素峰頂在排卵前24小時(16.1—32.1小時,95%可信限),但由於排卵前雌激素上升經歷6天,因此多次取樣也不易識別達峰的精確時間,而且排卵前雌激素峰值在不同個體、不同周期的數值差異大,不易確定達峰時間。
3.孕激素
(1)孕激素周期變化:卵泡期孕酮水平很低,波動小,排卵前1—2天開始上升形成小峰,與排卵前lh峰的上升同步,系排卵前卵泡已在lh峰作用下黃素化而分泌少量孕酮,排卵後黃體形成,孕酮分泌量迅速增加,lh峰後的6—8天達高峰,以後逐漸下降。
(2)孕激素與排卵的關系
1)排卵前的孕酮上升與排卵:排卵前的孕酮上升與測到lh峰具同樣意義,具預測排卵的價值,以lh峰為0天,圍排卵期血漿孕酮濃度如下;一7至一1天血漿孕酮為o.954—1.558nmoi/l(0.3~o.49ng/m1),0天為3.721nmol/l(1.17ng/m1),+1天為5.724nmol/d(1.80ng/m1),排卵當日尿孕二醇超過卵泡期基值水平的1倍以上。brown實驗室采用酶標一免疫法測定葡萄糖醛酸孕二醇,能於5分鐘內檢出臨近排卵的孕激素變化,其方法簡便、快速,已用於家庭自測。也有快速放射免疫測定法。
2)黃體期孕酮水平與排卵;lh峰後7天血漿孕酮峰值達54.06nmol/l(17ng/m1),較卵泡期上升50倍,為人類排卵周期中變化幅度最大的激素,已作為檢測排卵的常用指標,當血漿孕酮濃度≥15.9nmol/l(5ng/m1),或24小時尿孕二醇≥2mg時為排卵標准。
(三)症狀性激素效應
雌、孕激素周期性變化,對靶器官作用的激素效應引起的症狀及體征變化,為卵泡監測的臨床指標。
1.基礎體溫(bbt);lh峰作用下卵泡黃素化及排卵後黃體分泌的孕激素具中樞升溫怍用,使基礎體溫較卵泡期升高約0.3℃,月經期下降,排卵周期bbt呈雙相型。who將bbt。上升後連續3天的平均溫度比上升前6天的平均溫度高0.2℃(0.36度f)定為升高標准,上升前可有一下降,但並非絕對。基礎體溫上升大多在排卵後2~3天,偶有在排卵日,故基礎體溫無預測排卵的價值,根據基礎體溫上升回顧性確定排卵日的誤差為±4天。
2.宮頸及宮頸粘液:排卵周期中宮頸受雌、孕激素作用,具分泌和啟閉變化。隨卵泡發育,分泌e2增加,宮頸口松弛開張,粘液量增多,清澈透明蛋清樣,拉力(拉絲度)漸增,出現羊齒狀結晶;排卵後在孕激素影響下粘液分泌量迅速減少、變稠,宮頸口閉合。臨床上采insler的宮頸評分法(cervicalscore,cs)反映上述變化(表20—25)。
宮頸及其粘液的變化,在預測或確定排卵的價值如下;
(1)宮頸評分與卵泡發育程度及預測排卵:正常情況下卵泡發育一進入活躍期,尿雌激素總量>10ug/24h,官頸即出現透明粘液,在自然排卵周期的預測排卵上與循環或尿中雌激素的起始上升具同樣意義。當卵泡發育成熟,e。達高峰時,cs≥9分l故cs≥9分在自然排卵周期為卵泡成熟的激素效應指標;統計資料表明最高cs與lh峰同步,與排卵日的間隔為2.7±o.3天,故cs≥9分在自然排卵周期也為即將排卵的信號;卵泡直徑≥14mm時若cs≥9分,判斷為卵泡成熟。
(2)宮頸粘液性狀轉變與排卵。排卵當日jcs已見下降30%一40%,在排卵後1天急驟下降(>80%)伴粘液變稠,可見宮頸部位的孕激素效應較基礎體溫敏感。若觀察到宮頸評分從最高分在1—2天內的急驟下降伴粘液性狀變稠,多提示排卵已發生。
3.排卵痛;為排卵時症狀,大約1/3婦女有排卵痛,疼痛發生在排卵側下腹,為激烈疼痛或持續性鈍痛,持續6—12小時。卵巢超聲監測發現97%病例排卵痛發生在卵泡破裂之前的24—48小時,77%的病例排卵痛發生在lh峰同一天,機制可能與lh通過前列腺素引起卵泡周圍平滑肌收縮有關。
4.排卵期出血t為排卵後症狀,排卵後雌激素下降的波動可引起子宮出血,量少。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 www.muqin.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82&view_id=117936 鼠寶寶懂的真多,佩服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