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在做一些緊要事情的時候,尿液流出是在知道 喝菊花茶啊~`很有效果的``我以前認識個人也是,上初中了還尿床,後來是喝菊花茶才好的,立喝立見效!我有個小外甥8歲的時候還尿床。後來我大嫂效仿,讓他喝菊花茶,當晚就不尿床了,喝了一個月,後來就一直都沒尿過床,而且也沒有副作用~還能美容清火去口臭~`最後別忘了把分給我哦~` 79自衛反擊戰 1979年2月17日,在中國雲南、廣西邊境線上,數十萬中國軍隊向越南境內發起了攻擊。3月4日艱難拿下越南北方重鎮----諒山,形成威逼河內之勢。至此,反擊作戰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3月5日中央軍委下達撤軍命令,3月16日完成撤軍行動,對越自衛反擊戰告一段落。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8個必須予以澄清的問題 1、關於中國空軍裝備低劣、缺乏訓練,懼怕越南空軍米格-21飛機,因此不敢出動空軍作戰的看法
當時,我國空軍裝備的主力戰機是殲6,殲7亦有少量列裝。關於殲6在那個時代的國土防空作戰中的輝煌戰績林沖兄弟在此不再贅述。“中國空軍怯戰”,這是“外國軍事專家”炮制一個經典笑話。既然“中國空軍怯戰”,那為何也不見“強大先進”的越南空軍出動戰機對我軍進行空襲呢?憑兩國軍事實力的對比,只要是大腦正常的人就能得出結論:這次戰爭的戰場主動權和戰爭節奏、戰爭強度完全由我軍控制,未出動空軍作戰是我軍避免戰爭升級采取的克制手段(中蘇戰略態勢文末再論述)。根據中央軍委的規定,空軍在中越邊境地區加強巡邏警戒,隨時准備殲滅入侵之敵,一般不超出國境作戰。
但中國空軍並非無所作為。空軍張廷發司令員根據軍委的意圖,經過反復醞釀思考,提出了“挽弓待發,先聲奪人”的作戰指導方針。其基本內容是:所有參戰的航空兵部隊和地面防空部隊做好充分的作戰准備,敵機一旦入侵,就能予以有力的打擊,軍委一聲令下,就能立即出動突擊指定的目標。同時,在我邊境上空組織聲勢強大的持續的空中巡邏,顯示力量,威懾敵人,使敵空軍不敢輕舉妄動,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威懾是以實力為基礎的,為了增加威懾力量,並在一旦敵機敢於出動時有更大的取勝把握,張廷發決定增調殲擊機和轟炸機團進駐廣西地區。他還親自到廣西、雲南一線地區檢查了部隊的戰斗准備,對各部隊領導和飛行員作了戰斗動員。
2月17日凌晨,我軍按預定計劃從東西兩個方向先後發起對敵攻擊。為了配合地面部隊作戰,我殲擊航空兵按計劃大量出動,不間斷地在國境線我方一側上空巡邏警戒。自衛還擊作戰第一天,我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就出動飛機一百多批數百架次,進行警戒、巡邏,形成了多方向、多層次的空中掩護態勢。
2、對“背包帶固定搭乘坦克的步兵”的看法
這個事例在網絡上被廣泛引用,影響較大,誤導了很多不了解實際情況的網友,認為我軍不重視戰士生命,缺乏訓練和常識等等,我在此對此事例作一解讀,希望可以對大家正確認識有所幫助。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不能不說到步兵搭乘坦克作戰。我軍的裝甲部隊的組建和戰術運用是沿襲蘇聯模式,步兵搭乘坦克協同作戰,是蘇聯、美國等國軍隊的通用做法,即便是現在這個戰術還是有效的(美軍對伊拉克的戰爭中不時仍能看到)。要知道蘇聯的裝甲部隊運用戰術是戰火中驗證出來的,美國的也是,所以說步兵搭乘坦克協同作戰戰術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當時的戰場環境,是在南方熱帶山地叢林作戰,道路起伏不平,轉彎、山垭口太多,隨時都會被越軍伏擊,長途奔襲中,步兵根本不可能坐汽車旅游一樣伴隨進軍,只有搭乘坦克進行協同作戰。在高速顛簸行駛、急停、急轉的過程中,搭乘步兵也很難保持身體平衡,很容易被甩出去。是選擇一不留神被甩下去摔壓死傷、掉隊(長途奔襲掉隊不是被俘就是死亡),還是選擇背包帶綁在坦克上呢?事實上,當時背包帶綁著的多是體質較弱,訓練較差,歲數較小的新兵,沒全綁,干部、班長和戰斗骨干是不綁的,尖刀車和前衛車上也是不允許的,隨時准備下車消滅敵人反坦克火力點。
是戰爭就有傷亡,這是避免不了的事情。為了達成任務,不能不做必要的犧牲。這樣做,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卻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事實上,就是在現在,如果還是在那樣的環境下作戰,恐怕還只能是這樣的選擇。要我是當時帶兵的干部和老兵,也只能這樣選擇。愛護戰士生命,就必須盡早完成任務,多殺傷敵人。只有盡快穿插到位,才能打亂越軍部署,最大限度的減少戰士的傷亡,這是一個辯證法。所謂“無謂的代價”不知道從何說起,任何方式都有利有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局部、個別的犧牲帶來了全局的勝利,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就是最大的“有謂”!烈士長已矣,為了祖國邊境的安寧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肆言評判烈士犧牲“無謂”無異於抹殺參戰全體將士的血汗和功績!
3、對“越軍扒開水庫使我軍被迫改道”的看法
早在越南抗法戰爭中,我國就派出了軍事顧問團,顧問下派到了越軍營一級部隊。抗美援越時,我國先後派遣了十幾萬部隊進入越南,遂行防空作戰、後勤和工程等任務。越軍正規化建設也是我們幫他們搞的,越軍許多軍官都是中國軍校畢業或接受過培訓的,武器裝備也多是我們援助的,因此有說越軍是我軍的影子,此言無誤。在79越戰中,越軍為遲滯我軍前進扒開水庫不止一座,是有組織有預謀的防御行為,也是在我軍迅速穿插攻擊下所采取的無奈之舉。戰場是有限的,選擇進攻路線也只有有限的幾條,制訂作戰方案也不可能僅僅由於懷疑越軍會扒開水庫而放棄最佳的進攻路線。戰場也是瞬息萬變,越軍會根據我軍的進攻隨時調整部署和組織防御,戰前、戰中和戰後所了解到的情況也會有很大的差異。結合以上事實和分析,說我軍對越南方面情況不了解是沒有根據的。
4、關於我軍“參謀軍官老化”的看法
這個“老化”我不知道什麼意思,是指歲數、業務技能還是指思想呢?歲數大點更有經驗,這是軍隊共識,難不成還必須要十幾歲的毛頭小伙子來當參謀不成?業務技能的“老化”我就更不明白了,似乎參謀業務不存在什麼老化的問題吧。所以我判斷“參謀軍官老化”的意思是說思想老化。
不知道攻擊我軍“參謀軍官老化”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國防戰略擺在那裡的,參戰部隊情況和戰場、敵軍情況也擺在那裡,那時候還沒有信息化革命,對於兩支都沒有大規模裝備直升機、空軍都是防衛型的軍隊來說,山地叢林作戰空中支援很有限,越軍也是我們培養訓練出來的,防空作戰連美國也吃過大虧,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想搞信息化作戰、聯合作戰和空地一體戰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想要當時的參謀怎麼才能不老化呢?實際上確實有部分參謀自身業務不熟,缺乏訓練和培訓,不過以此來批評參謀隊伍並不合適,沒必要一棒子打翻一船人。
5、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傷亡問題以及敵我傷亡對比的看法
這是網友們爭論的焦點,也是許多別有用心者攻擊我人民解放軍之處。許多人片面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傷亡,以此來證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斗力低下。甚至把這場戰爭看成中國軍事的一大失敗和恥辱!下面,我將就這個問題進行澄清。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我軍的傷亡人數,越南媒體報道說是消滅我軍3萬多人,這顯然是個誇大的數字。我軍參戰部隊總共二十萬,在消滅了我軍六分之一的情況下還會丟失越北,這顯然只能說明越南軍隊的怯懦了。3萬人的數字顯然是過分了。我軍《解放軍報》報道說是傷亡4000人,這個數字也值得商榷。我比較傾向於老兵網友提供的數字。以下轉載老兵網友的帖子:
對於具體的數字,開始我也迷惑不解。去年年底去北京廣播學院參加考研專業輔導課學習的時候,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原濟南軍區作家李存葆(小說《高山下的花環》的作者),這個謎團才得以解開。
李存葆老師79年時曾作為戰地記者,隨部隊開赴越南作戰,親眼見證了戰爭的真實情況,後來為創作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得以由軍委副主席葉劍英特許,查閱了許多關於那場戰爭的許多秘密檔案。因此,他得到的消息應當是客觀真實的。
據李存葆老師介紹,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傷亡的真實數字應當為27000人,其中陣亡將士為6000多人,負傷戰士為21000多人。同時,在救護傷員方面,我軍也與以往有不小的改進,隨著戰斗的進程,大批直升飛機24小時連續工作,將傷員陸續運回國內救治,從而降低了死亡率。
而在戰斗進程裡,初期的死亡率是相當高的,個別連隊傷亡甚至到達了百分之九十。一般作為尖刀連的部隊,最後一個連回國的一般只有10幾個人,一個班剩下不到一兩個人,這方面固然有越南防御堅固的原因,但也確實是因為我軍戰士沒有參戰經驗所致。但即使如此,在初期戰斗中,越南的傷亡也是高於我軍的。這是由於我軍采取的打法的原因。在美越戰爭裡,美國通常使用重炮和轟炸機來攻擊越南陣地,這使得越南的地堡在躲過美國轟炸後依然可以重創對手。越南東溪的315高地,當年美國動用了三十多架轟炸機,兩個團的兵力,圍困一星期,付出傷亡三百多人代價才勉強拿下,得到的只是20多個越南人的屍體(美國電影《漢堡包高地》正是根據此戰斗改編)。同樣是這個315高地,我東線反擊部隊只用兩個連戰斗3小時即拿下。因為我軍采取了輕重型炮火相結合的辦法,廣泛使用小型無後座力炮來摧毀越南地堡,而且我軍炮兵也不怕死,敢於在幾百米的距離向越南地堡平射,即炮兵常說的“拼刺刀”,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也是美國人學不來的。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軍的主要傷亡是在穿插戰斗中,在各路兵馬合圍之後,傷亡即大幅度降低。在穿插戰斗力,由於許世友急於求成,未能及時勘察道路,導致我軍多路穿插部隊遭越南人伏擊,進度緩慢,但越南圍追堵截,依然沒有阻擋住我穿插部隊行進,反而被我軍包了餃子,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軍戰斗力之強,有人說假如越軍當時對我軍實行反穿插包圍,那我軍將處境危險,事實上越南人並非沒想這麼干,我軍穿插戰打響第一天,越軍王牌316a師就出動了,結果他們在同登就被我軍一個團截住!三天三夜寸步難行,如果不是其師長見勢不妙在我軍合圍前下令撤退,316a師就將全軍覆沒。即使如此,他們師的一個“英雄團”還是因為撤退過慢,被我軍打了個全軍覆沒。王牌師尚且如此,其他部隊更不用說了。
而在我軍拿下同登,老街,東溪三城之後,戰場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可以說,對於越南的全面進攻態勢已經形成,而這一段戰斗我軍的傷亡率已經大大下降。原因是越南西線的戰略要地已經丟光。有人說假如當時越南調回駐柬埔寨軍隊對我軍實行側翼突擊,我軍將全軍覆沒。這是嚴重缺乏軍事常識的說法,事實上我西集團軍在拿下沙巴後,就已經切斷了侵柬越軍回援的所有通道,若越南軍繞開沙巴走,那要麼成為我重炮的靶子,要麼就走進我軍的包圍圈。若要強攻沙巴,那好啊!我西線殺紅了眼的十幾萬將士正嚴陣以待,不說戰斗力,即便是我軍優勢的炮火也能把他們打回姥姥家。我軍對越作戰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圍魏救趙,也就是通過設置包圍給越南侵柬部隊做口袋,爭取全殲,可惜越南沒有上當。所以,越南之所以不肯調回駐柬埔寨軍隊,除了表示其政治強硬外,更多的則是避免最大傷亡的考慮。
關於越軍的傷亡,越南方面一直是含糊其詞,這恰恰表明了其傷亡之慘重。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咨詢了李存葆老師,據李老師說,他查閱的83年時候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檔案說殲滅敵人近6萬人,其中擊斃敵人42000多人,擊傷10000多人,俘虜2000多人。這個數字主要是我軍與越南正規軍的交戰結果,包括成建制消滅越南第6師和第13師以及第25師,成建制消滅包括其“英雄團”在內的十三個團。以及重創其316a師等多支部隊,其地方民兵與公安部隊與我軍的交戰記錄還沒算在內。敵被俘傷兵不治而死的數據也沒算在內。單從戰果統計看,這個數字還是比較准確的。此外,據1979年越南勞動報公布的平民損失的數據,越南在此次戰爭中損失平民為5萬人,因此可以推算,越南在79年戰爭中的傷亡,絕對在10萬以上。
我軍傷亡[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