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14歲男孩,在家還很聽話, 可是到學校就不聽老師的話,在校的學習態度還不端正, 對什麼事都無所謂的態度,老師也拿他沒辦法, 常打電話向我反映問題。經常不遵守學校紀律。我該怎麼辦? 這個是正常的,這個時候孩子想獨立, 想掙開大人的手自己去做事就會產生這種心理的.
www.djpw88.com
皮紋檢測,了解了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他們有正常的思想,他們會覺得父母不應該是教訓人的,他們應受到尊重,互相交流思想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父母更能讓他們接受。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自卑就源於比較,這會對他經後的學習生活產生不良影響,即使孩子不說。再者你的孩子有他自己的特點,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要根據他們自身的特點因材施教,這樣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否則南轅北轍,弄得精疲力盡卻顆粒無收。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很重,自然壓力也大,父母的關心對於他們來說很重要,除了學習,多關心他們的想法,孩子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自然對父母心存感激,會更努力學習的。還要注意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有叛逆心理,千萬不要和他們對這干,這樣只會使事情更僵,把握好這點很重要。
跟他談心,知道他的真實想法,樹立榜樣 逆反心理 如何教育好孩子,是人類最難做、也是必須做的事情。淺談以下幾種方法,希望對爸爸媽媽們能有幫助:
一、進行賞識教育,鼓勵引導孩子走向成功。
賞識教育,是樹立孩子自信心,鼓勵孩子成功的前提。我家一貫采取賞識、鼓勵的方法教育引導孩子,讓她正確認識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樹立自信,戰勝困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在我們家中專門為孩子設立了“成功箱”,記錄孩子成功的事例,珍藏孩子的獎牌、獎狀,以此來鼓勵孩子樹立自信,敢於走向成功。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人們長期從事某種活動形成的比較固定的行為和傾向。這種行為和傾向一旦形成,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做,否則就會感到不適。因此,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十分重要。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首先抓學習態度作風,經常檢查孩子是否專心讀書,是否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是否工整,對學習能否知難而上,持之以恆;第二抓作業,察看孩子放學回家是否自覺做作業,做作業前是否復習,做完作業後是否檢查,對老師指出的錯題、錯字是否更正了,作業本是否整潔;第三抓能力,察看孩子是否有復習、預習、記憶、思考、寫作、運算的能力;第四抓技能技巧,察看孩子的作業是否格式正確,寫字是否又好又快,學習方法是否正確,學習效率如何。
當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從“強制”入手,嚴格要求、耐心講解、仔細觀察、隨時糾正;具體指導,一點一滴地糾正學習中的不良習慣,發揮模仿優勢;因勢利導,發現孩子自覺學習的行為時要及時鼓勵,使之鞏固,逐漸形成習慣;不斷提出新要求,要勤檢查,勤督促,及時鼓勵,提出要求;創造學習條件,讓孩子在書桌上學習,給孩子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
三、與老師搞好配合。
我感到世界上再沒有比老師更無私了!他們總是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而從來不考慮索取回報。有時,學生上課交頭接耳、不認真聽講等,作為老師,從對學生負責的前提出發,對此進行了嚴厲批評。此時,家長不能采取無所謂的態度,應抓住時機配合老師教育孩子,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溝通,弄清事實,了解孩子犯了什麼錯誤,孩子的態度如何,不能在學校老師說一個樣兒,回家後家長又說另一個樣兒,對老師的批評,孩子一時想不通,家長就不要“強按著牛頭喝水”,可以拖一拖,給孩子一段時間思考,進行妥善處理,幫助孩子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和危害,教育孩子正確理解老師的批評,並改正錯誤。
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人們對自己的言行帶來的社會價值進行自我判斷後產生的情感體驗。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的結果。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他們養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訂立責任合同,讓孩子明白該做什麼、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讓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引以為榮。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當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大人經常提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這樣孩子也慢慢地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只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讓孩子對自己某些行為造成的不良後果設法補救,如小孩損壞了別人的玩具,一定要讓孩子買了還給人家,也許對方會認為損壞的玩具沒多少錢,或認為小孩子損壞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賠償,但家長應堅持讓孩子給予對方補償,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誰造成不良後果,就該由誰負責。當然,父母在家中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負責任,才能讓孩子有模仿對象。
五、藝術地誇孩子。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話一點也不假,可真要想把孩子誇好,還得做到以孩子為本,講究誇的藝術。誇孩子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誇孩子不是為了滿足大人的某種心理需要,而是為了孩子良好的思想行為的發展。有的家長因為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家務,在繁忙勞累的狀況下,與孩子交流時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嫌他們啰嗦,就隨便回應孩子幾句愛聽的話,以便擺脫孩子的糾纏,這樣,容易將錯誤的言行進行肯定,造成誤導;也可能對應該充分肯定的好行為表現冷漠,影響了孩子的積極性。所以,誇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仔細觀察他們的表現,耐心傾聽他們的講述,並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然後,再對應該肯定的言行進行充分地表揚。同時,也要對不正確的言行進行正面的引導和教育。
誇孩子要適時,采用事前誇,使孩子養成在每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提出自我目標,並進行自我激勵的良好習慣,提高自主行動的能力;事中誇,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和刻苦鑽研的學習精神;事後誇,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評價能力,提高自我教育的心理素質。
誇孩子要適度,做到語言適度、真誠。對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孩子注意用不同的語言語氣進行表揚。語態適度,誇孩子要表現出熱情。特別是低幼年齡的孩子,在口頭表揚的同時,可配合使用舉舉大拇指、摸摸頭、拍拍肩、鼓鼓掌、抱一抱等身體語言強化誇的效果,誇孩子的熱情態度,能使孩子受到鼓舞而不斷進步。
誇與獎相結合。通過經常性的表揚,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鼓舞,從正面逐漸明白是非情理,分清真、善、美,假、惡、丑,對培養情操,提高品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將表揚和獎勵結合起來,就能使教育效果更佳。獎勵,以精神獎勵為主,但適當的物質獎勵也必不可少。雖然,給予孩子的物質獎勵從數量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需要,一種滿足,甚至可以轉化成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
“自誇”與“他誇”相結合。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多是被大人寵著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只能讓別人說自己好,聽不得說人家好,也很少去看別人的優點。因此,人際關系比較緊張,與同伴相處不好,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如果我們把“自誇”與“他誇”結合起來,讓孩子誇誇自己的長處,可以增強自信,讓孩子誇誇別人的優點,可以克服妒忌心理,養成善於虛心向別人學習的良好品格。經常運用這種互誇互學的方式,能融洽孩子與他人的關系,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孩子健康個性的發展。
只要我們有了正確的態度,又能講究誇孩子的藝術,好孩子就一定能誇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