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循環衰竭,應按循環衰竭處理。 (8)嘔吐頻繁者須予以止吐、鎮靜劑、如魯米那、冬眠靈、嗎叮啉栓劑等,慎用胃復安。 (解痙藥物,如癫茄合劑、阿托品、654-2、普魯本辛、1-2%普魯卡因(1-2ml/歲/次)根據病情也可選用。但注意應用不當可掩蓋症狀,不利於明確診斷。 (9)有顱內高壓、腦水腫者,可用甘露醇、高滲葡萄糖液等脫水劑治療。 小兒嘔吐的原因 小兒嘔吐的原因與新生兒、嬰兒有較大的區別,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消化道疾病急性胃腸炎、腸套疊、腸梗阻、肝炎、闌尾炎、胰腺炎等。2、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由於顱內感染、腫瘤或其他原因引起顱內壓增高時,均可發生嘔吐,如腦膜炎、腦炎、腦膿腫、腦腫瘤、硬腦膜下出血等,但這種嘔吐性質為噴射性嘔吐。3、全身感染性疾病 小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遇到剌激容易發生過強反應,一些消化道外的感染性疾病在成人不會引起嘔吐,但在小兒卻容易發生嘔吐,如呼吸道感染、敗血症等。4、周期性嘔吐 這是一種反復發作、陣發性的嘔吐。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好發於2-4歲的小兒,青春期前可自然停止發作。嘔吐期間可無症狀或體征,亦不能提示某一器官或系統有疾病。發作時嘔吐頻繁,嘔吐物開始為吃下的食物,以後為膽汁與胃液,早期即出現酸中毒。本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情緒激動後發生。只要暫時禁食,及時靜脈補液糾正體內代紊亂,嘔吐即止。5、藥物反應紅霉素易引起胃部不適和嘔吐,多動症小兒服用哌醋甲酯(利他林)也可出現惡心、嘔吐。 6、其他美尼爾綜合征有眩暈和嘔吐;中毒後也會嘔吐,但這種嘔吐可排出毒物,對人體有保護作用。 小兒嘔吐預防與調養 1.新生兒、嬰兒哺乳不宜過急,哺乳後抱正小兒身體,輕拍背部至打嗝。 2.注意飲食,宜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不要過食煎炸、肥膩食品及冷飲。 3.嘔吐較輕者可進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量多次給予。嘔吐重者暫予禁食。 4.令患兒側臥,以防嘔吐物吸人。 5.如小兒有嘔吐症狀需積極查明嘔吐原因,針對病因治療。 小兒嘔吐中醫治療 (1)乳食積滯:嘔吐物多為酸臭奶塊或不消化食物,口氣臭穢,腹部脹滿,瀉下酸臭或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滑或指紋紫滯。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山檀、神曲、半夏、陳皮、炒谷麥芽(各)、萊菔子、枳殼各10克,胡黃連6克。 中成藥:小兒化食丸每次1丸,每日2次;加味保和丸,每次3—6克,每日2次。 (2)胃熱熾盛:食人即吐,嘔吐物酸臭,口渴喜飲,唇干面赤,大便臭穢或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治法:清瀉胃熱。 方藥:生石膏(先煎)25克、黃連1.5克、生地10克、升麻6克、丹皮6克、姜竹茹10克、姜半夏6克、制軍10克。 中成藥:牛黃清胃丸,每次1 丸,每日2次。 (3)脾胃虛寒:病起較緩,病程較長,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多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殘余乳食,無明顯酸臭味,面色觥白,神倦肢冷,或腹痛綿綿,大便溏瀉,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溫胃和中。 方藥:丁香3克、吳萸6克、干姜1克、小茴香6克、白術10克、太子參10克、炙甘草3克。 中成藥:虛寒胃痛沖劑,每次1/2-1袋,每日2次。 (4)肝氣犯胃:嘔吐酸水,或嗳氣頻頻,胸脅脹痛,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 治法:疏肝和胃。 方藥:醋柴胡、陳皮、半夏、吳萸、川樸、山栀各6克,黃連1.5克,白芍、荷葉各10克。 中成藥:舒肝丸,1/2—1丸,每日2次。 (5)驚恐擾氣:多發生於跌僕驚恐之後,頻頻惡心,嘔吐清涎,面色乍青乍白,心神不安,夜臥驚惕,舌淡紅苔白,脈弦數。 治法:鎮驚和胃。 方藥:丁香、生姜各3克,半夏6克,鉤籐、茯苓、遠志、白芍各10克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