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帶有文字和圖像的紙張的集合。廣義的書則是一切傳播信息的媒體。 【書籍-正文】 書籍-正文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原指典籍。圖書包括書籍、畫冊、圖片等出版物。書籍是用文字、圖畫和其他符號,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清楚地表達思想,並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書寫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裝幀形式,以及形態方面,也在不斷變化與變更。 俄文的書籍книга,來源於古斯拉夫宗教語кънигы,是字母、文字、書信的意思。德文的文籍buch,意思是寫了字的書板,是指刻寫的或准備刻寫的木板或木條。拉丁文的書籍liběr,最初的意思是用作寫字材料的樹皮或紙莎草莖,以後作為契據登記簿,還包含有文學著作、論文的意思。 書籍的起源和發展書籍的歷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榈樹葉、骨、白桦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牍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牍),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制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方”。若干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秋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出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缣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镂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制的絲織品,叫“缯”或“缣”,故“帛書”又稱“缣書”。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制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缣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軸。公元10世紀,中國出現冊葉形式的書籍,並且逐步代替卷軸,成為目前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活字印刷術在世界上最早產生,並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了書籍的生產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了書籍的生產進程,為歐洲國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制造了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出版物──《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了紙的生產,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制插圖的平版印刷的出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台印刷機的出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書籍的功能和作用從書籍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它在逐步得到輕便、耐久,易於記載、復制文字和圖畫的材料上,通過不斷完善的技術手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傳遞信息,具有宣告、闡述、貯存與傳播思想文化的功能。書籍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進入20世紀,書籍已成為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除了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 【歷史】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制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家的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只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谷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才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路的普及書已經擺脫了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向。 【書籍名言】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僅次於選擇益友,就是選擇好書。 ——考爾德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別林斯基 ●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 ——菲爾丁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優婉的安慰者。 ——伊薩克·巴羅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裡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 ——高爾基《論青年》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 ——蒲松齡:《阿寶》 ●殺人只是殺死了一個理性的動物,破壞了一個上帝的象;而禁止好書則是扼殺了理性本身,破壞了瞳仁中的上帝聖像。 ——密爾頓《論出版自由》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張潮 ●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觀書。 ——蘇轼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 ●如果你想從閱讀中獲得值得你永遠銘記在心的知識,你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研讀那些無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們的作品,不斷從他們那裡取得養料。 ——塞涅卡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弗·培根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列夫·托爾斯泰 ●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魯迅 ●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高爾基 ●和書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歎氣。 ——羅曼·羅蘭 ●我撲在書籍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高爾基 ●讀一部書有兩個動機:一個是你喜愛它,另一個是你可以誇耀它。 ——羅素 ●好書讀得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 ——蕭伯納 ●讀傑出的書籍,有如和過去最傑出的人物促膝交談。 ——笛卡爾 ●養成閱讀的習慣等於為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災難。 ——毛姆 ●拜讀名家大作,可造就雄辯之才。 ——伏爾泰 ●讀書讀得太多,反而會造成一些自以為是的無知之徒。 ——盧稜 ●閱讀所有的優秀名著就像與過去時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進行交談。而且是一種經過精心准備的談話。這些偉人在談話中向我們展示的不是別的,那都是他們思想中的精華。 ——笛卡爾 ●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都將發射火星。 ——雨果 ●兩個人如果讀過同一本書,他們之間就有了一條紐帶。 ——愛默生 ●熱愛書籍吧!書籍是知識的源泉,只有書籍才能解救人類,只有知識才能使我們變成精神上堅強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唯有這種人能真誠地熱愛人,尊重人的勞動,衷心地贊賞人類永不停息的偉大勞動所創造的最美好的成果。 ——高爾基 ●我們讀書越多,就越發現我們是無知的。 ——雪萊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 ——培根 ●如果你遇到一個具有才華的人,應當問他讀的是什麼書。 ——愛默生 ●謹防專攻一書的人。 ——迪斯雷利·伊薩克 ●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 ——培根 ●當我們讀書太快活太慢時,我們什麼也不能理解。 ——帕斯卡 ●徹底消化幾本書,強如把幾百本書放在嘴裡不咽下去。 ——奧斯本 ●閱讀意味著借債;在閱讀總有所創見就是償還了欠債。 ——裡希滕貝格 ●讀者方面,從一字一句閱讀開始,通過讀完一篇,這觀賞就是一個心理學的過程。 ——川端康成 ●一個人只應該讀自己想讀的書,如果把讀書當作一個任務那就收效甚微。 ——塞缪爾·約翰遜 ●我讀書奉行九個字:就是“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冰心 ●虛弱者無力承受他們在書中讀到的傑出見解,因為那只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犯錯誤的機會。 ——哈利法克斯 ●蹩腳的旅行者只知道“到此一游”,蹩腳的讀者只知道書的結局。 ——a.w.科爾頓 ●看書和學習是思想的經常營養,是思想的無窮發展。 ——岡察洛夫 ●濃厚的智力、興趣、氣氛促使他們去閱讀,而閱讀是使他們學習得好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 ●一位哲學家說過:“沒有書籍的人家,如同沒有主人。”精讀一本書如同一本萬利,使你立於不敗之地。 ——池田大作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 ——培根 ●書本應該依據科學,而不是讓科學去依據書本。 ——培根 ●生在現今的時代,才拿著古書是完全沒有用處的。 ——魯迅 ●讀書讀得太多,反而會造成一些自以為是的無知的人。 ——盧稜 ●讀一本好書,會使你更加堅強,更加聰明,更加坦然。 ——蘇德拉勃卡恩 ●讀書力求三性:韌性、記性、悟性。有韌性沒有記性,讀了白讀;有記性沒有悟性,書是死書。三性具備,堪稱知識富翁。 ——魏明倫 ●讀書對於我來說是驅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散的。 ——孟德斯鸠 ●讀書可啟發心靈,就像運動有助身體健康。 ——斯帝勒 ●和書的緣分就像談戀愛,越是遭到砍伐殺戮,越是生長得瘋狂,熱烈。 ——舒婷 ●我們常從讀書中得到很多好處,但也只有在成年後自覺地不按照作者有意安排的那種方式去讀時,才能得益匪淺。 ——威斯坦·休·奧登 ●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獲更豐滿。 ——臧克家 ●讀書時不可存心诘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而應推敲細思。 ——培根 ●一個人如果他不知道學習的重要,他永遠也不會變得聰明。 ——毛澤東 ●一小時的閱讀,不會因毫無所獲而令你傷心。 ——孟德斯鸠 ●我要做的是叫我的願望符合事實,而不是試圖讓事實與我的願望調和。 ——赫胥黎 ●讀書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書中重新發現生活,更准確地理解生活的藝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