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不會復發。
八、什麼叫微循環?微循環與白癜風有關嗎?
1、人體的血管是輸送血液的管道,他如同一條大河一樣,逐漸分支,灌溉著四周的土地,也營養著血管周圍的組織細胞。當血液經過大血管到達微小的細動脈時,它流經分布廣泛的毛細血管網,再匯合流入細靜脈。由於這部分血管口徑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因此稱它為微循環。
近年來,有人提出廣義微循環的概念,除了血液微循環以外,還包括淋巴液和組織液的微循環。但通常所說的微循環,是指研究比較深入的微循環。
微循環的研究自2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但微循環這個名詞是在1954年第一屆美國微循環會議上正式確定和使用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經召開了5次世界性的微循環大會。目前,微循環的研究,已從顯微鏡下直接觀察血流,深入到細胞和分子水平。
微循環的基本功能是向組織運送氧氣和養料,帶走代謝的產物。微循環中的細小血管只有一層內皮細胞,管菲薄,可以允許小分子物質自由進出,再加上毛細血管交織成網,有足夠的場地和面積進行物質交換。這樣在血液中較高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就從毛細血管透出,送到周圍組織細胞;而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又會由血液帶走,從身體的排洩器官排出體外。因此,微循環對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
2、以上我們了解了微循環,微循環與白癜風有著密切關聯。我們在臨床用先進得手段觀察到:白癜風的發病部位都存在著微循環障礙,使得營養成分不能夠送到肌膚的各個部位,黑色素細胞不能夠得到正常滋養而影響了其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天長日久,黑色素脫失,從而使局部皮膚脫色變白,出現白癜風病灶。對白癜風患者進行微量元素測定會發現,絕大多數患者體內並不缺乏微量元素,只是局部白斑中缺少;對白斑部位進行微循環測定也會發現,相同面積的皮膚上,患白癜風部位的毛細血管數目遠較正常皮膚部位要少。這也在一個側面證明了白癜風和微循環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
3、正是由於我們抓住了微循環與白癜風的這種必然聯系,從改善和調整微循環入手,把中醫辨證施治和現代醫學辨證論相結合,把中藥的傳統認識和現代藥理相結合,精選天然名貴中藥材,采用現代先進制劑工藝加工,制成了治療白癜風的特效內服藥“強力消白散”和外用藥“白癜風酊”,內外兼顧,標本同治,取得了高療效。
九、面部或暴露部位白癜風影響容貌,一時難以治愈有無辦法可隱藏白斑?
在長期治療白癜風的醫療實踐中,有人研制成功一種白癜風患者專用的遮蓋型用品---金妝美容霜。這種用品對白癜風無治療作用,只起美容作用。它的主要成分dha有人工曬黑作用,能與白癜風最表層蛋白氨基酸上的游離基結合,縮聚後形成深於白斑,近似正常膚色的蛋白黑色素,均勻地覆蓋在白斑皮膚上,能有效地起到掩蓋白斑作用。若停止作用,隨著皮膚表面的代謝,患處色素還會脫落,所以,這種用品對白癜風沒有治療和控制作用,只是“權宜之計”。
使用美顏霜一般每天早晚使用兩次,數天後即出現效果,連續使用2—3個月,可達到滿意的遮蓋、美容效果。
十、什麼叫黑色素?它是怎樣產生的?
黑色素是廣泛存在於人的皮膚、粘膜、視網膜、軟腦膜及膽囊與卵巢等處。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細胞合成的。皮膚的黑色素細胞主要分布在表皮之基底層,也見於毛根及外毛鞘。人的表皮約有20億個黑色素細胞,重約一克,平均每平方毫米1560個對稱分布於全身。
黑色素細胞能合成並分泌黑色素,因此是一種腺細胞。然而黑色素的生物合成非常復雜,是通過色體(未成熟的黑色素)內酪氨酸—酪氨酸酶反應形成的。 十一、影響黑色素合成代謝的因素有哪些?
黑色素的生成、轉移與降解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均可影響其代謝,導致皮膚顏色變化。經我們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酪氨酸—酪氨酸酶反應受到干擾。以抗壞血酸(維生素c)為例,如在這一反應中加入抗壞血酸,就會阻止多巴<進一步氧化為多巴色素,並使已合成的多巴酶被還原為多巴,以致黑色素不能合成。
2、黑色體從黑色素細胞向臨近角遠細胞移行過程受阻。經我們多年觀察發現:人體皮膚顏色主要因黑色素細胞的活性差異而不同,但皮膚顏色都不一定隨黑色素細胞內黑色體增加而加深,而主要取決於黑色體從黑色素細胞向臨近角遠細胞移行的過程是否通暢。如皮膚炎症後色素脫失就是由於表皮細胞受損後,黑色體不能通過表皮細胞通暢排洩,而導致黑色體阻治於黑色素細胞內,使繼發黑色素細胞功能減退。
3、黑色體的生成、降解緩慢。臨床上可見到的青色色素異常如青痣、蒙古斑、太田氏痣伊騰氏痣等,均由於真皮黑色素細胞內黑色體的生成、降解進行緩慢之故。
需要讓大家了解的是酪氨酸酶在黑色體的生成及其黑色素化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酪氨酸酶活性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有必要讓廣大患者了解:
(1)、紫外線。一般情況下,紫外線能使黑色素細胞內酪氨酸酶活性增強,使黑色素細胞增多,黑色體生成旺盛,移動加快。
(2)、基。人體表皮內有一種有機化合物—基化合物,特別是其中的谷光甘肽,能通過絡合銅離子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有人測定皮膚基含量,發現白癜風患者受損皮膚中基含量(157毫克分子量/100克濕重)比正常人(1.55x0.01毫克分子量/100克濕重)高的多,而且血中銅/谷胱甘肽比例較底。
(3)、色氨酸吡咯酶。色氨酸吡咯酶活性的增加會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4)、銅離子。酪氨酸酶是以銅離子作為輔基的,其活性與銅離子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白癜風患者血液和皮膚中銅或銅藍蛋白值低於健康人對照組,至於銅、銅藍蛋白值降低的原因可能與營養紊亂、或是銅的體內代謝失調及遺傳缺陷等因素有關。
十二、陽光暴曬後為什麼容易發生白癜風?
我們統計分析了830例白癜風,發現95.54%與季節因素有關,特別是春末夏初這段時間較易發生白斑或增加新白斑。其中6.8%是在陽光下暴曬後發病,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認為一是陽光暴曬後,黑色素細胞功能亢進,其酪氨酸酶及多巴氧化中間物質遭到破壞,中間物質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機制,一旦這種保護機制,消耗衰退,黑色素便有被破壞的可能;二是可能是由於細胞本身可合成的黑色素的中間物質過度產生或積聚而損傷黑色素細胞,從而發生白斑。
十三、白癜風與內分泌有無關系?
白癜風與內分泌的關系是比較密切的。從我們統計分析2060例臨床資料看,有內分泌因素的占23.6%。其中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糖尿病的、育齡婦女月經紊亂半乳房小葉增生或乳房纖維瘤的………
那麼內分泌對色素代謝有什麼影響呢?實驗研究表明:黑色素細胞刺激素、皮促素、性激素能促進黑色素的合成代謝,而皮質類固醇激素、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甲狀腺素與褪黑激素可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代謝。為了使患者了解,我們簡要介紹一下:
1、黑色素細胞刺激素。近年來研究表明:人類的黑色素刺激素可能由垂體前葉分泌皮促素的細胞所分泌。黑色素細胞刺激素分a與β兩種,當病員接到大量黑色素刺激素治療時,局部短期內會發生色素沉著。
2、皮促素。皮促素由垂體前葉分泌。臨床上使用皮促素後許多病人出現愛迪森氏病樣色素沉著,原有的色素痣色澤加深,並產生新的色素痣,這可能是由於皮促素含有黑色素刺激素之故,亦有使用皮促素治療白癜風的報道。
3、性激素。性激素包括男性激素和女性激素,男性激素的代表是睾丸素,如丙酸睾丸酮;女性激素如黃酮體和雌激素。性激素有加深皮膚色澤的作用,例如孕婦常伴有面部黃褐斑及乳頭、乳暈等處色加深,這是由於妊娠婦女女性激素增多之故。再如肝病患者皮膚色素沉著,面部有黃褐斑(又稱肝斑),這是由於肝病患者滅活激素的功能減退,以致血中雌激素濃度提高所致。
4、皮質類固醇激素。皮質類固醇激素:強的松、地塞米松及青化考的松等由腎上腺皮質分泌,其對黑色素代謝的作用主要與黑色素細胞刺激有關。再正常情況下,血中黑色素刺激素與皮質類固醇激素水平相對平衡,一旦失調,影響膚色。我們曾發現白癜風患者因關節炎服用考的松治療後白斑擴大、增多。從病例分析到動物實驗,皮膚專家推測:皮質類固醇激素能使皮膚變白的機理主要在於抑制垂體分泌黑色素細胞刺激素,而對黑色素細胞的直接作用則是輕微的。
5、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系由腎上腺髓質分泌的激素,它們在安靜狀態下分泌量很少,遇到寒冷、疼痛、情緒激動因素使機體呈“緊張狀態”時,在交感神經興奮的同時,腎上腺髓質分泌增多,故兩種激素增加。微量的腎上腺素既能抑制黑色素細胞刺激對離體蛙皮黑色素細胞的作用。
6、甲狀腺素。甲狀腺素由甲狀腺分泌。甲狀腺制劑中的甲狀腺素、雙碘甲狀腺素系無機碘化物的復合物,可使皮膚顏色變淡,但對蛙黑色素細胞則無作用。此外,伴發白癜風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例並不少見,當他們切除甲狀腺後個別白癜風患者會有改變。
7、褪黑素。褪黑素主要由松果體分泌。松果體的分泌功能與光照有密切的關系,延長光照能抑制褪黑素和分泌。
十四、免疫與白癜風的關系是怎樣的?
經多年研究,可以肯定白癫風與免疫功能異常有密切關系。主要表現如下:
1、體液免疫變化。我們測定了104例白癜風患者的血免疫球蛋白,發現治療前免疫球膽白a、g、m值比健康人對照組明顯提高;不少病人補體(c3)、總體補(ch50)下降;而免疫循環復合物(c1c)測定則增高。此外不少病人血清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抗甲狀腺腺粒抗體呈陽性。也有些病人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低下,血小板減少。我們對22例白斑組織進行了直接熒光檢查,發現6例在基底膜處有免疫球蛋白g沉著。
另外,如我們在本冊第6個問題講到的白癫風患者血液中可查出自身抗體較正常人高,在此不論述。
2、細胞免疫變化。我們對400例白癫風患者以1:1萬舊結核菌素作皮類實驗,結果194例呈陰性;對180多例患者以植物血凝素用皮內注射法進行皮膚試驗,顯示治療前白斑處的皮試反應強度明顯低於自身正常膚色處,以及正常膚色處的植物血凝素皮試反應強度,治療後比治療前明顯增強。此外,白癫風患者的淋巴細胞轉化實驗,自然花瓣形成試驗顯示出低下現象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