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人的是從哪裡先長起正文

人的是從哪裡先長起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當地許多分散的小國。漢武帝時曾於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二次派張骞出使西域,企圖聯合烏孫、大月氏,以抗擊匈奴。公元前102年又遠征在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獲勝。自此西域震恐,多遣使來貢。於是在敦煌至羅布泊之間設立交通亭站,在輪台(今新疆輪台東南)、渠犁(今庫爾勒)等處屯田。這時漢朝只控制到天山南路。北路自烏孫以東猶在匈奴控制之下。至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天山南北才完全擺脫匈奴的統治。漢朝置西域都護府於烏壘城(今輪台東)。都護轄區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烏孫、帕米爾地區的無雷和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等。
漢武帝時漢朝疆域空前遼闊:東抵日本海、黃海、東海暨朝鮮半島中北部,北逾陰山,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自漢武帝末年以後的百余年裡,國勢削弱,版圖有所縮小。武帝以後至元帝時,東北方面由於貊族的反抗,撤銷真番、臨屯兩郡(公元前82),將其尚可控制部分並入樂浪郡。玄菟郡內遷至今遼寧的新賓附近。東北4郡變成了2郡。元帝時高句骊興起,更削弱了漢朝的統治。西南方面,省沈黎(公元前97)、汶山(公元前67)2郡入蜀郡,7郡變成5郡。南方省象郡(公元前76)入郁林、牂柯,罷儋耳(公元前82)、棄珠崖(公元前46),勢力退入大陸。南海10郡省為7郡。
西漢末年,匈奴控制了烏桓、鮮卑屢次襲擊北部邊郡。公元39年東漢王朝被迫將今晉、冀北邊的人民移居常山關、居庸關以東地區。匈奴乘機轉居塞內。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2部。南匈奴附漢,分駐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上谷8郡(今甘肅東部、山西、陝西北部及內蒙古呼和浩特至包頭一帶),東漢才恢復了對這些地區的統治。
東漢安、順帝開始,西北羌人起義,東漢勢力削弱,隴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郡治一度內遷。北面鮮卑強大,不斷侵擾沿邊諸郡,構成匈奴以後東漢北部一大威脅。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政府無暇顧及北邊,逐漸放棄了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等6郡以及雁門郡恆山以北、代郡、上谷桑干河以北地區。安定郡朝那以北、西河郡離石(今屬山西)以北,約當今河套、陝北、晉西北、河北長城以北地區均為鮮卑、羌胡所居。東北方面由於高句骊強大,樂浪郡單單大嶺(朝鮮半島中央山脈)以東土地盡歸其所有。玄菟郡治內徙至沈陽、撫順間。鴨綠江上游地亦入高句骊。在南方,137年在今越南境內的日南郡象林縣土著起事,攻占了象林縣,建立林邑國,使日南郡南界從北緯14°以南,北縮至16°。唯滇西的哀牢夷內附,東漢在其地置哀牢、博南2縣,又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6縣,合置永昌郡,西南邊界延伸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大盈江一帶。
秦漢時代中原王朝周邊民族中以匈奴最為強大。匈奴約於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期)興起於中國的大漠南北。其東與西拉木倫河以北的東胡為鄰,北接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西至色楞格拉河一帶,南面與燕、趙、秦三國以長城為界。秦始皇時出擊匈奴,奪取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匈奴勢力退至陰山以北。秦末中原戰亂,匈奴乘機南下,與中原王朝以故塞為界。到匈奴冒頓單於(?~公元前174)時期,東擊東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零,南並樓煩、白羊,征服了許多鄰族,控制了東盡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的地區。在中國北部,以漠北鄂爾渾河為中心,建立了強大的政權。至漢武帝以後,匈奴勢力退出河套及其西一帶,河西走廊、新疆等地為漢朝所有,其勢益衰。公元48年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入居東漢邊郡,北匈奴在東漢不斷追擊下西遷中亞,其故地為鮮卑所居,留下的10余萬部落並入鮮卑。
匈奴以東是東胡族的烏恆與鮮卑。原先活動在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自公元前3世紀末,烏桓役屬於匈奴。公元前119年,漢將霍去病擊敗匈奴,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5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灤河上游一帶。為漢偵察匈奴動靜,並在幽州(今北京)置護烏桓校尉,監領烏桓,便不與匈奴通。東漢初年,烏桓入居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雁門、太原、朔方等10郡障塞之內,約當今遼寧大凌河下游、冀北、晉北和晉中以及西抵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原居地為鮮卑所有。
鮮卑原在烏桓之北,匈奴破東胡後,遷至遼東塞外鮮卑山。烏桓降漢,鮮卑亦西南遷居西拉木倫河流域。西漢一代未與中原通使。東漢初,常與匈奴、烏桓連和犯邊。東漢中葉,鮮卑乘匈奴衰弱之機,與丁零、南匈奴及西域諸國圍攻北匈奴。後北匈奴西遷,遂占有匈奴故地。公元2世紀中,鮮卑強大,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成立了草原部落大聯盟,北拒丁零、南略漢邊,東卻夫余,西擊烏孫,其勢力范圍包括了整個蒙古高原。以後“幽、並、涼3州緣邊諸郡,無歲不被鮮卑寇抄”,入居雲中、雁門、北地、代郡、上谷及太原等邊塞內外。東漢北疆內縮。公元181年檀石槐死,鮮卑分裂。
鮮卑之東為貊語族的夫余、高句骊、貊和沃沮。夫余活動於松嫩平原,所建政權與兩漢保持友好關系。夫余南接古高句骊。古高句骊東接沃沮。漢武帝於沃沮地置玄菟郡(郡治今朝鮮鹹興),昭帝時為夷貊所侵,郡治內遷至高句骊縣(今遼寧新賓西)。元帝時(公元前37)夫余王子朱蒙在渾江流域重建高句骊國,迫使漢玄菟郡治再度內遷到沈陽、撫順間。東漢時高句骊強大,鴨綠江兩岸、渾江流域盡為其所有。沃沮之南為貊,在朝鮮單單大嶺以東,西至樂浪,東窮大海,南與辰韓接。漢武帝時曾於其地置蒼海(公元前128~前126)、臨屯(公元前108~前82)2郡。東漢後,其地漸入高句骊。在夫余東北、沃沮北為肅慎族,後稱挹婁,分布於今黑龍江、烏蘇裡江一帶,東濱大海。曾長期臣屬於夫余。
秦漢時分布在青、藏、甘西南和川西的有羌系各族,在青海湖周圍及迤東漢接壤地區有先零羌、燒當羌等,蜀郡、廣漢郡徼外有白馬羌,越雟郡徼外有牦牛羌等,而遠處有唐旄、發羌,分布於今西藏地區。漢景帝時部分羌人遷入隴西郡。武帝時在湟水流域置護羌校尉。昭帝時置金城郡。東漢時羌人不斷內遷,如先零羌遷至天水、隴西、扶風等郡。燒當羌遷入三輔地區等。後多次起義反抗東漢王朝,為東漢王朝後期一大禍患。至於分布於廣大西南地區,如川、滇、黔及桂西等地西南夷,種類繁雜,秦兩漢時先後置為郡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本時期由於中原王朝內部長期戰亂,政局分裂,而周邊各族徙移頻繁,並伺機擴展領土,中原王朝和各族之間疆界變遷很大。
東北方面,東漢中期夫余尚為強盛,占有長春、農安、哈爾濱一帶。挹婁臣服之。兩晉時夫余漸衰。5世紀末為勿吉(即肅慎、挹婁之改稱)所逐,投奔高句骊。勿吉在北朝時勢力強大,活動於松花江、烏蘇裡江一帶。勿吉之北為豆莫婁,居於黑龍江下游。黑龍江上游為室韋諸部所在。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是奚(西)和契丹(東)。對東北地區疆界變化影響最大的是高句骊。3世紀時高句骊約擁有渾江流域以東,蓋馬大山以西,北至松花江上游,南至朝鮮清川江的地方。國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北五裡山城子)。至4世紀初,高句骊向南擴展占領了樂浪郡。中原王朝勢力退出了朝鮮半島。以後與前燕爭取遼東,互有進退。至5世紀初遼東地區遂為高句骊所有,中原的後燕勢力退至遼西。其時高句骊已都平壤,南界達漢城以北,為朝鮮半島上一大強國。遼東地區自公元前300年左右戰國燕破東胡,置遼東郡後,至此中原勢力撤出,前後達7個世紀。這是東北邊界疆界的重大變化。


北方地區,自三國至西晉,南匈奴大量遷入邊郡;原居於邊郡的烏桓叛服不常,公元207年為曹操所擊破,再遷內地。蒙古草原上為鮮卑的勢力范圍。至東漢靈帝時檀石槐死,鮮卑部落聯盟解體。曹魏時轲比能又統一東部鮮卑,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五原(今包頭市西北)以東抵遼水,皆為鮮卑庭。後轲比能死,鮮卑諸部不斷南進。慕容部、宇文部、段部居在遼水東西和河北塞外,拓跋部遷居河套以北和晉、冀北部,禿發部遷至甘東和寧、陝一帶,乞伏部遷至隴西,而慕容部一支吐谷渾遷至青海湖一帶。十六國時期,“五胡”在中原紛紛建立政權,北方疆域有所擴展。如後趙控制了河套以南,前燕滅了宇文部擴展到老哈河流域,前秦控制了河套地區的大黑河流域。所以北魏統一北方後,北面疆域到了陰山、河套,與柔然為界。大致同秦漢時代,而東北則不如前漢和前燕。北朝後期,突厥興起,北界又開始內縮。
當4世紀末鮮卑各部在中原紛紛建立政權時,蒙古草原上柔然崛起。5世紀初,柔然向漠北挺進,占有了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此後勢力漸強,其版圖東至大興安嶺,南鄰大漠與北魏對峙,西逾阿爾泰山,包有准噶爾盆地,北至貝加爾湖。為北魏政權北面的勁敵。5世紀中葉,其勢力還伸至今新疆地區。以後內部分裂,6世紀中為突厥所滅。柔然族雄踞大漠南北達一個半世紀之久。
魏晉時在西域置戊己校尉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西域長史治海頭(羅布泊西),略如東漢規模。十六國時代的創舉是在西域地區設置了郡縣。自西漢以來中原王朝雖控制了西域地區,但從西域都護到戊己校尉都不是民政機構,與內地郡縣制有別。到十六國前涼時乘中原戰亂之際,擊敗了戊己校尉,在高昌地區設置了高昌郡(今吐魯番盆地)。這是西漢以來大量漢人入居開發的結果。以後前秦、後涼、西涼、北涼都置有高昌郡。至5世紀30年代北魏滅北涼,北涼王逃至高昌,建立高昌國。以後更易數姓,7世紀中為唐所滅。
西晉末年,慕容鮮卑一支遷至甘南和青海地區,建國為吐谷渾。其疆域東至西傾山、白龍江流域,西南至巴顏喀喇山,南至川北阿壩、松潘一帶。其後又西擴至新疆東部,然其主要地域為青海湖周圍地區。北朝時居於甘南宕昌一帶的為宕昌羌,後為北周所破,置宕州。在川北南坪一帶為鄧至羌,西魏時置鄧州。北朝時居於青海南部是黨項羌,北接吐谷渾,“魏周之際,數來寇邊”。在西藏東部為附國、西部為女國。
西南方面,蜀漢時在南中地區(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2省地區)增置了不少郡縣,置庲降都督以資統治。西晉泰始七年(271)分益州置寧州,轄雲南大部和黔、桂一小部分。南朝的控制不力,至6世紀中葉梁侯景之亂後,分布在滇東黔西一帶的爨族獨立,影響到周圍其他民族紛紛脫離南朝,於是大渡河、川江以南的南中地區形成了西南各族部族林立的局面。
越南南部的林邑國建立後,於公元248年向北又占有了日南郡最南的壽泠縣。孫吳政權南界退至北緯17°,南朝時整個日南郡全為林邑所占。

對比各個時代新中國成立後,基本就以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疆域為准了。不過,東南西北四方的具體邊界都有爭議。從起點到終點,一個圓圈這個問題問的既沒水平,又沒意義很長的,你的中國歷史課本上又變遷地圖,可以看,更簡單。
 

上一页  [1] [2] 

我今年三十七歲了眼睛下面長了很多脂肪粒怎麼治療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