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剛滿2歲,最近一星期睡覺呼吸嚴重不順暢,整夜因鼻子不能呼吸而憋醒,全靠嘴來呼吸,去看過醫生,醫生初步說是鼻窦炎,但我的心裡很擔心,就這樣假如小孩經常這樣呼吸不暢的話會不會引起腦部缺氧呢?那後果就可向而知了,還請大家幫助,怎麼樣才能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呢?謝謝大家!! 那麼小的孩子得了鼻窦炎,服藥是個大問題。介紹一個藥食兩用的方子給你吧,安全而且有效。
新鮮絲瓜1個,要老些的,已經形成絲瓜絡的更好;鮮藿香葉一兩,找不到新鮮的就到藥店買10克干品。把它們洗干淨了,煎煮10分鐘,濾出汁液,冷至50度左右,倒入保溫瓶中,當茶飲用。連續飲用三五天即可。
您好,可能與中醫的上火和疾病是相關的!建議進行如下的參考,必要時請進行相應的治療!小兒呼吸系統由於生長發育的原因,與成人在解剖和生理方面均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其中一些還成為小兒呼吸道疾病的解剖生理基礎其特點為:呼吸系統包括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及肺三個部分。鼻、咽和喉為上呼吸道;而下呼吸道則由氣管、支氣管及其在肺內的分支組成;肺作為一個獨立的呼吸器官,在氣體的交換方面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另外,肺門結構和呼吸肌對於肺的營養、氣體交換、輔助完成呼吸動作,尤其是深呼吸方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鼻由於面部顱骨發育不全,小兒的鼻及鼻腔相對的短小。以後,隨著顱骨的發育以及出牙,鼻道逐漸加大加寬。嬰幼兒沒有鼻毛,鼻粘膜柔弱且富於血管,故易受感染,而且感染時由於鼻粘膜的腫脹,使鼻腔更加狹窄,甚至閉塞,發生呼吸困難。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嬰兒在普通感冒時,也會發生呼吸困難,拒絕吃奶以及煩躁不安。鼻淚管在年幼兒較短,開口部的瓣膜發育不全,位於眼的內眦,所以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往往侵及結膜。二、鼻咽部及咽部嬰兒鼻咽及咽部相對的狹小,且較垂直。咽鼓管較寬,短而且直,呈水平位,因此嬰幼兒患感冒後易並發中耳炎。咽後壁有顆粒形的淋巴濾泡,一周歲內最顯著,以後逐漸萎縮;而扁桃體則需要到一歲末才逐漸長大,4~10歲時發育達最高峰,14~15歲時又逐漸退化。因此嬰兒易發生咽後壁膿腫,而學齡期兒童則易患扁桃體炎,而且當細菌藏於腺窩深處時易引發慢性感染及急性腎炎等與免疫有關的疾病。三、喉小兒的喉相對較成人長,喉腔較窄,粘膜薄弱而富於血管及淋巴組織,因此輕微的炎症即可引起喉頭狹窄,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需緊急處理。四、氣管、支氣管嬰幼兒氣管較短,右側支氣管較直,有點象氣管的延續,因此氣管插管較易滑入右側,支氣管異物也以右側多見。嬰兒氣管壁較薄,管壁平滑肌不發達,細支氣管無軟骨,故容易受壓而致通氣障礙,尤其在伴有支氣管痙攣、粘膜腫脹及分泌物堵塞等因素時更加明顯。五、肺作為一個獨立的呼吸器官,肺在氣體交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兒時期肺的基本組成單位與成人大致相同,但肺泡之間的kohn孔要到兩歲以後才能出現,所以嬰兒無側枝通氣。六、肺門肺門包括大支氣管、進出肺的血管和大量的淋巴結。肺門淋巴結與肺髒其它部位的淋巴結互相聯系。因此肺部各種炎症均可引起肺門淋巴結的反應。部分肺門淋巴結伸入兩肺的大裂隙,故有時感染由此而入,可引起胸膜炎。肺間質氣腫時氣體可經過肺門進入縱隔,形成縱隔氣腫。七、呼吸肌呼吸肌是呼吸的動力。嬰兒胸部呼吸肌不發達,主要靠膈呼吸,易受腹脹等因素影響。同時在已有的呼吸肌之中,耐疲勞的肌纖維只占少數,故小嬰兒呼吸肌易於疲勞,成為導致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當患者有慢性鼻炎、鼻甲肥大、鼻中隔彎曲、副鼻窦炎等疾病時,呼吸道會部分或全部不通暢,患者就只得改用口來呼吸,也有不少兒童是自我養成的用口呼吸的不良習慣。長期用口呼吸會影響面部的正常發育,呈現特殊面容,表現為張口呼吸,鼻翼萎縮,嘴唇肥厚,鼻唇溝變淺,上唇卷曲,牙列擁擠,腭蓋高拱,上前牙前突等,影響面部美觀。同時,由於牙弓的改變造成咀嚼肌張力不足,咀嚼功能可下降,經常用口呼吸還可使口腔粘膜干燥易裂,甚至影響到肺泡組織。若睡眠時張口呼吸,危害更大。睡眠時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分泌物增多,但咳嗽反射不敏感,不易及時地排出氣管分泌物,使其對病菌的抵抗力減弱,加之經口呼吸時,空氣沒有經鼻腔過濾而由口腔直接被吸入肺部,容易誘發口腔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因此,家長須及時糾正兒童用口呼吸。首先要檢查鼻腔疾病。若無鼻腔阻塞,只是由於兒童自我養成用口呼吸的習慣。白天,家人應對兒童講明用口呼吸的壞處,鼓勵和監督幼兒用鼻呼吸。晚上,當孩子睡覺時,給他戴上一個三層紗布的小口罩,但鼻孔要留在外邊,迫使其改用鼻腔呼吸。對有鼻腔疾病者,應積極的治療,盡量使鼻腔通暢,再使用上述“戴口罩法”糾正之。對已形成嚴重牙颌畸形的兒童,則應到醫院矯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