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樣教育2正文

怎樣教育2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一、從訓練感覺器官人手。
由於人的感覺器官都是受大腦支配的,通過對受大腦支配感覺器官的訓練,可以促進大腦智力發展。那麼,如何訓練幼兒的感覺器官呢?為了發展幼兒的聽覺,可以給他們聽悅耳的音樂和優美的詩篇;為了發展幼兒的視覺,可以讓他們看美麗的圖畫和各種實物等;為了發展幼兒的味覺,可以讓它們品嘗滋味;為了發展幼兒的嗅覺,可以讓他們陪著大人在廚房裡烹調;為了發展幼兒的皮膚敏感性,要以給予他們各種軟、硬、冷、熱等刺激。

二、從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人手。
語言是幼兒接受知識的工具為了充分發揮幼兒潛在能力,必須盡早讓孩子掌握語言這一工具。當孩子有了一定的別能力以後,就可以拿一些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東西給他看,同時用的緩清晰的語調重復這些東西的名稱。當孩子稍稍能聽懂說話時,大人就應不厭其煩地和他們的名稱。當孩子稍稍能聽懂說話時,大人就應不厭煩地和他們對話,或給他們講故事。當孩子能說出完整話語時,大人就不僅要經常給孩子講故事,而且還要讓孩子重復。這要久而久之,堅持練習,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很快地發展起來。


三、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是他們接受知識,發展智力的最好途徑。
所以在教幼兒時,一定要在幼兒游戲上動腦筋、下功夫。游戲的方法很多,幼兒模仿性強,保姆可以先從模仿游人手,以後隨著知識的增加和智力的發展,引導他們進行創造性游戲。需要指出的是,家政服務員不應對孩子的游戲不聞不問,而應該陪著孩子做游戲。通過各種各樣的游戲,來幫助幼兒不斷地認識、理解及把握周圍的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大腦的潛力。

詳細的知識你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http://www.hengchu.cn/edu/family/news_22570.shtml






 

有一句話說得好"合適就是最好的",就象我們不能讓剛出生的嬰兒吃他們不可消化的大魚大肉一樣,幼兒的學習也有適合他的內容、方法、途徑。

尊重孩子學習特點,引導孩子快樂發展.
孩子的學習特點是由與其相關心理特點決定的。
與學習有關的心理特點主要有:
1.行為的有意性低。即幼兒的許多行為處於無意狀態,如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無意想象等。有意注意在3歲階段只能維持3-5分鐘。
2.情緒性強。即幼兒的許多行為受情緒控制,這件事願意干就干,不願意干就不干,或者是感興趣就干,不感興趣就不干,只有到了5歲以後才逐漸理智起來。這與幼兒思維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廣度比較窄有關。
3.感知覺是主要的信息輸入渠道。感知覺的發展始於胎兒6個月,而語言的發展始於1歲左右,即幼兒的語言發展要大大落後於他的感知覺發展,因此,幼兒認識事物的信息渠道是感知覺為主,語言為輔。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兒童入小學後的不斷"鍛煉",語言信息逐漸成為其認識事物的主要信息源,感知覺退為輔助信息。
4.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因為幼兒詞匯貧乏,語言能力不夠發達,所以他們在思維的時候往往以頭腦中的表象進行思維,而非如成人以語言、概念的形式進行思維。而且幼兒也不能理解許多概念。
孩子以上心理特點決定了孩子的學習過程有其特質。
1.學習的切入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習的切入點。然後成人把他向教育目標方向引導,使他獲得合目的的發展。
2.學習的途徑:在生活、游戲中學習。因為幼兒的注意多是無意注意,因此你就不能讓他坐好了、注意力集中了以後再開始學習,只能在生活、游戲中進行滲透式學習。
3.學習的層面: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而非能夠用語言表述的准確知識。
4.學習的內容:發展各種能力,而非書本知識。5大領域,既健康領域(身體、心理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語言領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喜歡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社會學習領域(情緒積極;會與他人交往;遵守能理解的行為規則;初步認識周圍環境)、科學領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會表達和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認識常見的動物、植物及生活用品;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藝術領域(感受和喜愛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學習內容極為豐富。尊重了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幼兒才能在學習中不斷體會到成功感和勝任感,逐漸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和對周圍的信任。


這只是孩子學習方面的,智力的培養只是孩子培養的一個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比如意志、情緒情感等培養也非常重要,家長也不能忽略,這是伴隨他們一生的財富。

另外孩子到了兩三歲,進入人生第一個逆反期,自我意識開始發展,表現為什麼都要自己來自己干,與大人對著干,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家長要理解並正確地進行引導。

 

 
2-3歲的孩子,正是學習和模仿力最強的階段,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觀察和動手能力,帶她(他)到大自然去,花草樹木、蟲鳥魚、貓狗……等等,都是小孩觀察的對象,可以教小孩這些東西的形狀、大小、顏色、特點等,還能讓小孩自己動手疊自己的小衣服,自己梳頭,自己收拾玩具,幫大人拿拖鞋……盡量讓小孩多動手,小孩在動手的時候,他也會多動腦。
 
2-3歲小兒大腦相當於成人的三分之二的重量,活動范圍擴大了,社交能力增強了,心理發展也產生了新的飛躍,真正建立了人類特有的心理和意識。從心理上說,此時是小兒發展自主性、堅持自己願望的時期,小兒已把自己看作是獨立自主的人,而不像周歲以前完全依賴母親滿足一切生理需要。故小兒開始實現自己的個性,有時表現出執拗,對父母有“違抗”,對別人的指導和吩咐不聽從,經常說“不”。小兒一方面在解決具體問題和情感方面依賴父母,另一方面由於感覺和知覺進一步發展,開始有較豐富的直覺思維、邏輯思維和想象活動,有了意志和個性的表現,道德行為也開始發生。這是兩歲左右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征。為促使其心理健康發展,父母應注意:(1)小兒常表現出明顯的執拗性,這是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應多加限制。(2)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允許他自己動手做事,引導他對生活的某些自理。(3)幫助孩子順利地解決自身機能的控制,如排尿、排便。(4)對孩子不能不顧客觀實際,提出各種苛刻的、不可能實現的要求,嚴禁“牛不喝水強按頭”的教育方式,避免孩子因不能實現父母要求而感到羞怯,甚至發生反感和反抗性。(5)耐心和友好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發展他的語言能力,利用語言發展其思維活動和擴大交往,不斷滿足他了解世界的要求。(6)幫助孩子順利解決自立感和依賴感之間的矛盾。(7)此時小兒雖然處於大腦發育旺盛時期,但仍然較脆弱,不要過多地給予環境刺激,尤其不能用責罰、驚嚇、打罵去強制兒童,要揚長補短,予與期待和微笑的鼓勵。(8)保證小兒充足的睡眠,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發展.
采用講理為主的教育方法,如果講不聽就打以示懲罰,要打就狠下心打,前提是他犯的錯誤較大,打玩後千萬不能就此了事.一定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明道理,並且告訴他,媽媽還是很愛他的.有一次我的孩子倔強地堅持要做我們不允許的事,我打了一頓,他不服氣拼命大哭,我就把他關進廁所裡直到他認錯為止.出來後我親切地抱著他給他講清道理.這次懲罰雖然冷酷了一點,但是從那以後,孩子漸漸懂道理講道理了.教育孩子不是一次兩次就成功的需要一段時間的堅持
 


 
與他一起玩游戲

14歲孩子1米57 97斤有必要減肥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