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上技校或者直接進廠當學徒,不過後者基本上要有關系,現在社會如果你要自己生活的更好的話,一定要有一手比較熱門的絕活,也就是說手藝要好,的確很多人高考落榜,也一樣在工作過日子,但你要看看他們干的工作,不過就是些體力活而言,工作待遇方面都不好,付出的和得到的是不平等的工作,難道你願意自己這樣打散工一輩子嗎?所以不要急著去賺錢,一定要先學技術。有專門的技校,學什麼你要看自己喜歡,比如會計出納或者生活方面的,比如理發師美容師這些都可以的。 女孩子可以學計算機、裝璜設計、裁剪、插花藝術(將來自己開花店)、護理等。最好根據她自己的愛好和意願而定
推薦學一門技術!我是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大專畢業生,深知就業困難,於是,畢業前到北大青鳥中關村校區上課,結果沒想到畢業的時候中關村校區給我推薦了工作,並且很順利的就業了,薪資有4k,很不錯,樓主有興趣咨詢一下中關村校區吧!
1、女孩子要學的東西很多;如:美容美發、調酒師、服裝設計、電腦組裝、等等、、、、、、
2、各個省裡都有技校。
可以學一門技術!我有一個親戚,不愛學習,但酷愛電腦,於是高中畢業到北大青鳥中關村校區學習軟件開發,結果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並且月薪達到5k,無論他自己還是家人都很滿足。樓主有興趣可以咨詢一下北大青鳥中關村校區!
高考落榜,只是人生一個小門檻,誇過去就沒事了。高考落榜之後,樓主你應該更加積極的面對你的人生。每年都會有很多高考落榜的人,他們一樣可以活得精彩。
高考落榜是現行的教育制度的產物,每年都會有高考落榜的,現在最主要的是樓主要在高考落榜之後,定下自己的人生方向,尋找適合高考落榜後的自己繼續學習。冷靜兩天,好好考慮自己的未來吧。
給你一個建議,根據現在中國的國情,現在買房的人那麼多,房地產又是中國的支柱產業,所以學室內設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選擇室內設計培訓學校的時,一定要知道目前公司對室內設計師職位的要求。不少室內設計培訓學校在開設室內設計專業課程的時間都沒有真正結合企業的實際要求進行培訓學員。所以學生在考察室內設計培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實際項目的應用。在雲龍混雜的室內設計培訓市場目前比較權威的室內設計培訓學校是中山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開設的 中山大學數計學院室內設計培訓中心 ( http://www.38669.org )。很多學生在選擇室內設計學校的時間,沒有真正從自己的職業規劃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室內設計師的這個職業。如果你想要從事室內設計師這個職業目前還在迷茫找室內設計培訓學校,我建議大家去參觀並視聽下相關的室內設計培訓的課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我一朋友大專畢業,覺得知識不夠,之後就選擇到北大青鳥中關村學習了一下軟件工程充電,由於學的不錯,在普華永道順利找到工作,而且比較理想,很不錯呢!樓主有興趣咨詢一下北大青鳥中關村校區吧!
現在這個社會,男女都是一樣的.想學什麼看女孩子的興趣愛好了.最好是學一技術.
您好,看到您的問題很久沒有人回答,但是問題過期無人回答會被扣分並且你的懸賞分也會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如果你的問題太難太專業,沒人懂的話,你可以到相關專業論壇求助; 二,你的問題需要長篇論述,需要花費的時間長但你的懸賞分太少,很少人願意花時間,建議你增加懸賞分或許能夠吸引更多人來回答你的問題。 三,您提問時間不妥,問題被後面提問的人頂出去了也是一個原因!你可以錯開提問高峰期來問問中提問題。 四,您可以注意選擇正確的分類,以便得到相關專業人士的回答,如果分類正確沒有人回答可以提高懸賞分。
1、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我有兩個女兒,十六歲的大女兒李德寧擅長文學詩歌,十二歲的小女兒李德亭自信活潑、擅長創作。她們都是我的驕傲。我常對她們說的是,做我的女兒,不必乖,但要積極。我不認為孩子只是乖、聽話就是好事。
教養子女有許多需要重視的原則,但如果我只能挑選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會說是培養孩子的積極性。有了積極,其他的特質如理智、快樂、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隨之掌握。
主要的理由是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當一個孩子有積極性的時候,無論是要讀書,要實踐學習如何找工作、找興趣,其他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當你有了積極性之後,就可以自己設計了。
雖然我們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護一輩子,但培養他們積極獨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並不是說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讓他要獨立。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但是父母親要學著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去決策。
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從這個觀點來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的,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我培養小孩的目標。但如果乖是善解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利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她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2、孩子愈大規矩要愈少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
一、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
二、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三、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講好的懲罰;
四、規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啟發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訴他原因,孩子不會因為你說的一件事是對的或是錯的,就在心裡深深記住。設立規矩卻又不講為什麼,一方面,小孩子就無法學習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會把父母親定位為獨裁者,沒有通融的余地。如果你定了一個他無法接受的規矩,他不是認為你不好,就是會叛逆性地想去做什麼。
這些規矩,如果你把它定得像是監獄般的死硬,如果孩子違背了,我就要來處罰,孩子聽話就會變成一個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規矩恰恰就會讓孩子變成消極被動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變成積極主動。
我覺得孩子愈小的時候,可能愈需要這些所謂的規矩,但隨著孩子長大,可能父母要學著信任孩子。違規要懲罰,但規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我們家到底有多少規矩?其實我都想不出太多的規矩,可能不會超過三四件事。比如說,她們出門的話,我們會定一個時間,希望她們能夠在那之前回來;計算機上、網絡上不能與陌生人聊天;還有重視禮貌,見到長輩尤其要站起來;還有,就是負責任,自己的房間要收拾干淨,吃完飯要把碗拿到廚房。這些可能是我們會去要求的。
很嚴重的像是喝酒、吸毒、打人,我覺得不用立規矩了,這是非常清楚不可以做的。她們也理解這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我們不用去重復。
但另外,我們也不會因為她們違反了規矩,就馬上處罰她們,偶爾忘一次就處罰也太嚴厲了。所以前提要講清楚,違背規矩之後先提醒,可能是多次提醒沒用之後才會考慮處罰。
其實孩子學父母親並不是只是聽規矩,她們會看你怎麼做,而不是聽你怎麼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會跟她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她們當然會認為,原來這樣子,生氣時就應該這麼說話。她們慢慢地就會耳濡目染,學會了這些壞習慣。所以做父母的注意自己要以身作則。
3、創造不需要處罰孩子的環境
父母對我們的管教既開明又嚴格,但我自小就頑皮,因為是幺兒也得到母親特別的慈愛,從不曾因為我頑皮犯的小錯而處罰過我,但卻有一次,在我向長輩誇口自己考試總是滿分,“連九十九分都沒有考過”之後,為了要我戒驕,在我一次考不到滿分時,不惜以家法狠打我一頓。這件事讓我記得特別深刻。
在我為人父之後,覺得任何的懲罰應該都盡量地不要做。我會寧願讓她沒有犯錯的機會,而不是讓她犯錯、被發現……然後受到懲罰。
不過,處罰還是會有的。我大女兒比較小的時候,可能是六七歲的時候,在計算機上與陌生人講話。我們那時與她約定,如果你在網絡上與陌生人講話,還是上了一些比較不好的網站,被我們發現,就可能……比如說,兩天不可以用計算機。這是她們比較小的時候,現在已經不管那麼多了(笑)。
每一次孩子違背規矩受到懲罰,其實對她的心靈都是一種打擊。孩子違背規矩的話,可能都有理由。也許她是抱著僥幸的心態;也許認為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許她說,你定的規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麼理由,最後孩子違規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被捉到或沒被捉到,對她都是負面打擊。
所以什麼是我們在乎的?寧願營造一個環境,讓她沒有機會犯錯。比如說,我們會把計算機放在家庭廳裡,位置就在廚房、餐廳、客廳中間,每天我跟我太太,總有一個人會在這三個地方走來走去。這並不是監視她,我們也不會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麼事,但她知道我們在她旁邊。
4、氣憤下先叫停,發怒處罰傷害大
不是光立規矩的問題,還有互相體諒的問題。假如說,她脾氣不好,對我們大叫之類的,我們也會去考慮是不是因為青春期荷爾蒙,而不會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
如果她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講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樣的,你在氣頭上,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一個叛逆期的青少年發脾氣,你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大概也沒有什麼用處。還不如叫停,當時你就不要理他,等雙方氣消之後再來講道理。
我有些時候也會脾氣不好,我也會希望對方可以叫停,兩個脾氣不好的人在一起辯論,不會有好下場。
教養孩子和與他人相處是一樣的,無論我是在公司裡面對同事,還是對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時候當一方開始發脾氣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學會叫停,這是我從人生歷程慢慢學到的一個比較有用的方法。
對呀,我也承認我打過小孩。大概是在她們十歲以下,各挨過一次打。過去幾次,當我比較不理性的時候,對孩子太凶了也好、打她們也好,事後都蠻後悔的。並不是說她們沒有做錯,不該得到懲罰,而是覺得這樣對父女關系,對她們的成長過程,都有負面的影響。
身體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復愈的,但如果傷了她的心,你對她這樣粗暴,她會想,“你是不是不愛我了?”或者親子的關系會變得有點隔閡,“你是我的朋友,你怎麼可以打我?”讓她們覺得無助;或者做父母親的會覺得,“我怎麼是這樣的一個人?”這些情況會造成我,或者其他(有相同情況)父母的後悔。這時就應該下一個決心,就是以後不要動手。
5、百分之三的時間想管教,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做孩子的朋友
其實,考慮孩子的時候,我最多百分之三的時間在考慮紀律與處罰,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與這些一點關系都沒有。我覺得我們做父母主要的工作是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如果把管教當做是父母對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注定要失敗了。
比如說,我大女兒會喜歡寫些愛情小說與詩歌,然後我就會想辦法幫她去修改啦、出版啦,鼓勵她哪一篇寫得好啦,會跟她開玩笑啦,說這篇是不是在講你自己的故事啦?
小女兒比較頑皮,她喜歡拍一些好笑的照片,我也會跟她錄一些好笑的音啦,拍一些video(影片),寫一些[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