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4歲兒童如何教育正文

4歲兒童如何教育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道不能答應兒童的不合理要求,但卻采用了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加以拒絕,甚至對兒童體罰,這樣也是不合適的。在兒童哭鬧不休的時候,父母可以避開,沒有了觀眾,小孩子哭哭也就累了,這時候要真的避開,可不要躲在門後偷聽,一旦兒童發現你在窺視它說不定哭個更起勁了,小孩子還是滿聰明的。

在兒童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絕而哭鬧的時候,可以采取某些方法來轉移它的注意力。比如說些別的事情啊,但是這種轉移注意的方式應該是中性的,不應該是一種正強化。

父母跟孩子說理的技巧
循循善誘,充分的說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

結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古語雲:“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地數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講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其三,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大人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講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是不會奏效的。



幫孩子消除心理壓力

適度的壓力可以激勵人奮進向上,完全沒有壓力會使人疲乏、懶散,但壓力太大又會使人因無法承受而出現心理問題。目前,不僅是成年人有心理壓力,孩子也不例外。作為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應該是他們最重要、最信任的人。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心理壓力呢?
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要想幫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是什麼、壓力來自何處。所以,父母首先要聆聽孩子的傾訴,要抽出時間和孩子面對面地交談,要專心認真地聽孩子說話。只有父母肯把自己的心交給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給父母。這樣,你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也才能針對問題給孩子以實際的幫助。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有時候,孩子會因為自己和有些同學做得不一樣而被孤立,比如有的男孩子不願跟著別人一起逃學、不願在考試時跟同學一起作弊、不願偷著學抽煙等等。他們會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被孤立,也會由此感到恐懼、不知所措。這時,父母應當教育孩子堅持原則,不對的事就一定不能做;要讓孩子知道,能夠做到不隨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這正是一個人成熟勇敢的表現,也是有主見、有頭腦的表現。
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要孩子知道,壓力人人都會有,父母也常常會有煩惱的時候。這樣,可以避免說教之嫌,孩子對父母的話也就比較容易聽進去了。同時,父母也應該告訴孩子自己是怎樣應對困難、克服壓力的,給孩子樹立一個實際的榜樣,以增強孩子的勇氣和信心。
培養孩子的自尊這樣可以加強孩子抗拒各種不良誘惑的定力,也有助於他們勇敢地面對逆境與挫折。在遇到一些具體事情時,多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把一些適合孩子做的事交給他們,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去做;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對一些是非問題的討論中多讓孩子發表意見等等;這些都是培養孩子自尊的好辦法。孩子有自尊就會有勇氣、有膽量,就會有較強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關心孩子的成長鼓勵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平時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這對疏導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是大有好處的。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總是強迫孩子在課後去學這個、學那個,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根據他的興趣及所長理性地進行選擇和培養。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父母能夠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並加以適當的引導,便會有效地緩解或消除孩子的心理壓力,使他們愉快地健康成長。
當孩子有過錯時,不宜在吃飯的時候責備或打罵他,這樣會影響孩子的食欲和消化。

因為人的高級神經系統活動,對胃腸的消化功能有影響。當進食時,由於條件反射的作用,胃腸的消化液分泌旺盛,胃腸蠕動增強,食欲很好。在人們情緒不好時,大腦皮層對外界環境反應的興奮性降低,使胃腸分泌的水分液減少,胃腸蠕動減弱,從而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這樣就使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延長,使人沒有饑餓感,吃不下飯,即使勉強吃下去,也常感到肚子不舒服。

另外,也不要讓孩子邊聽故事邊吃飯,邊看電視邊吃飯,這些都會影響消化,而造成孩子食欲不好,消化不良等。
孩子懶惰與否,不是取決於遺傳因素,而是環境造成的。其中,家長的因素起著決定作用。有的家長,孩子從小到大都如珠似寶,孩子想自己做點什麼事情,不是怕它做不好,就是怕弄髒衣服,再不然怕孩子浪費時間。結果等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時才悔之晚矣。
培養兒童的勞動習慣和動手能力,應該從兒童很小的時候開始。孩子小時候,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很好奇,總是躍躍欲試,幫大人掃地、洗碗啊什麼的,這時候家長只要注意引導就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首先,在兒童自己做了什麼事情的時候,不管做的結果如何,也不管事情有多小,家長都要熱情的加以鼓勵,這樣,孩子才會體會出自己動手的樂趣。
讓孩子參與到自己的勞動中,比如媽媽洗衣服的時候,也要求孩子一起加入,洗紅領巾之類,使工作變的有趣一些;同時也趁機教會孩子一些勞動的技能。
充分利用榜樣的作用,密切配合老師的活動。兒童特別喜歡模仿,可以適當的在其面前表揚一下其他孩子如何勤勞等等,同時不要忘了告訴他,“只要你願意,也能和他一樣,咱們一起試試吧?”在這方面。老師往往做的很好,很多兒童在幼兒園或學校裡都很勤快,在家卻什麼都不做;在這一點上,家長應該向老師們學習,正確引導孩子,但是提供榜樣也要適可而止,不要引起兒童的逆反心理。
如果要觀察四五歲以上的孩子自發性是否發展順利,父母們應注意一下,孩子是否很願意與小朋友一塊兒玩耍。如果與小朋友玩得既活潑又淘氣,那麼就可以認為孩子的自發性發育順利。
這樣的孩子在玩耍的時候,經常會和小伙伴的意見發生沖突,出現吵嘴、打架的事情。這種情況證明孩子有了自我主張,做父母的應當持信任的態度予以關注。孩子們即使是狠狠地打了一架,第二天也會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又在一起玩了。
在這一點上,孩子顯然與大人不同。大人之間要是吵了架,就很難和好了,有時候甚至還會斷絕交往。
當孩子發現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比自己一個人玩更有趣時,他們會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找出這樣那樣的方法來解決好沖突。
如果媽媽在孩子們爭吵的時候出場了,會怎麼樣昵?
大多數的母親會仲裁誰對誰錯。可是,孩子的吵嘴和打架決不是壞事情,所以,被指定為壞孩子的那一方,心中會留下創傷。
還有的母親會各打五十大板,即讓雙方相互說“對不起”。然而,由於孩子的吵嘴打架並非壞事情,所以這種做法依然會在兩個孩子的心中留下陰影。
充滿活力的孩子會在爭吵中學會與朋友相處的方法。爭吵,然後和好———經過這樣無數次的反復,孩子漸漸地能夠理解對方,同時也學會設法讓對方理解自己,從而建立起朋友之間的相互信賴關系。
過去,在空地或公園裡,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結隊地玩耍的孩子們的身影。沒有大人的介入,他們在群體裡相互爭吵、打架,然後又自己和好。就在這一來一去之中,孩子的交友能力便鍛煉出來了。可是,現在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場所,孩子們很少能夠成群結隊地玩耍,鍛煉交友能力的機會也變得越來越少了。
說起吵嘴、打架,為此而煩惱的家庭還真是不少。兄弟姐妹之間,年紀越是小,年齡越是挨得近,就越容易爭吵、打架。不過,這種爭吵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變得少起來,所以,只要沒有什麼危險,父母還是不要干預的好。

例如,媽媽看見大的孩子打了一下小的孩子,於是,媽媽就說:“是哥哥先動手的吧,哥哥不好。”然後就讓大的孩子承認錯誤。可是這卻錯了。因為大的孩子出手的時候,正好被媽媽看見了,而在這之前,小的孩子已經踢了哥哥一腳了。這是常有的事情。
事件是連續發展的,無法只取其中一部分來進行裁判,而且這種裁判的本身也並非正確。如果要裁判的話,必然其中一方要做“壞人”,可是,父母是不應該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壞人的。
此外,自發性發展順利的孩子,會對家務事、特別是燒菜表現出興趣,很想幫媽媽做事情。這時候,如果不嫌麻煩地給他當幫手的機會,並教他烹調的方法,孩子的技術會逐漸變得好起來,甚至自己一個人也會做簡單的菜。
當孩子能夠獨自不費勁兒地做出荷包蛋時,他們的自信心將一下子增強起來。可是,當孩子想來做幫手時,卻被媽媽拒絕:“別來添亂子了。”這樣的話,孩子會失去做家務的興趣,變得在媽媽想要他幫忙時也不答應了。
少年時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也是一個人心理成長最關鍵的時期。有關專家指出:一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應注意三方面:第一、家長要經常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尊重孩子,調整自己的期望值;第二、注重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第三、家長應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家長應注意不要給孩子“精神虐待”。
據報道,有調查表明,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漢等4座城市裡:90%以上的家長認為最高興的事是孩子學習成績好,幾乎100%的家長認為最苦惱的事是孩子學習成績差,而身體好,思想好都排在後面。可見高期待已成為我國未成年子女的父母的重要情緒結。這種情緒結一旦產生,就會容易產生對孩子進行“精神虐待”。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精神虐待”造成的危害遠遠大於溺愛,也大於打罵體罰。
而有過“精神虐待”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心理行為上的障礙,比如自卑、焦慮、自私等心理疾病,難以適應社會。
 
如果有人問:“幼兒最吸引人的階段是什麼時候?”專家一定毫不猶豫地說:“4歲”。但是對一般的大人而言,這個年齡卻是最令他們頭痛了。與3歲或5歲的時候相比這下,4歲兒童最不溫順;由於他們正處於所謂“精力旺盛年齡”,身體的一切機能都生氣勃勃地向各方面開始發展。 

  家中有4歲兒的父母,有時被孩子煩得幾乎手足無措,甚至洩氣得不想理他們,這時候他們才深深體會到育兒工作實在不簡單;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父母親也必須經歷這一階段才能自我成長。 

  4歲兒的確是精力充沛,4歲兒童教育 4歲幼兒教育但並不像大人認為那樣是反抗意識強烈,反而十分喜歡與人親近地接觸社交生活;只不過富有傲慢、自信和獨立的反抗意識而被人認為喜歡反抗。 

  此外,4歲兒非常喜歡任何事都嘗試,不論是錘子、剪刀、秋千或三輪車,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見他披著花衣服模仿電視上的明星唱歌,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他們在這時期成長的腳步非常快。如果他們稍加停留,用認真的眼光注視著某件事時,一定會發現一些新奇的玩意兒,接著便窮追不捨地發問:“這是什麼?怎麼會這樣?為什麼呢?媽媽。”對4歲兒來說,這世界上的事對他們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為了想了解,他們會不厭其煩地去追究。對幼兒這種窮追不捨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4歲兒同時也有大方、自誇且喜歡吹牛的一些特點。如果談到他們有趣的話題,往往令大人自歎弗如。總之,4歲的幼兒已具有整個人格的縮影,日後會很巧妙地陸續表現出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求助,關於建保健卡的為題_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