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陪他就夠了,其余的時間媽媽可以一面工作一面應和說:“原來這樣呀!”並注意著他的眼睛,讓他知道你對他的話是有反應的。
這雖然只是非常簡單的反應,但已令孩子相當滿足了。
此外,在母親為晚餐忙碌時,由父親代為陪伴孩子也是個好方法,這時候父親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見聞告訴幼兒,更能滿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進父子女)間的情感。
2、內外的差異
話再多的4歲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裡那麼健談了。尤其是面對陌生環境時,這種傾向就更加明顯,這時候大人也許馬上急躁地說:“在家不是講得很好嗎?現在怎麼搞的?”
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語言問題,不如說是社會性的問題。只要讓他們習慣不同的人和環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這種障礙了。
3、不要在意孩子的粗話
4歲兒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順利進行,粗話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會經常脫口而出,這時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會化禁止他們說粗話而干涉他們的交往,反而等於禁止了他們的生活。
當4歲兒第一次說粗話時,父母不妨對他說:“這句話不好聽,不應該這麼說哦!”然後教導他正確的說法;如果以後再聽到他說粗話就故意悶不吭聲,讓他以為這種話無法與大人溝通,自然而然就會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驚小怪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總之,幼兒是不斷在學習新詞匯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確的語言方法,粗話的新鮮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關於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說,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首先,要重視情感教育,培養幼兒的健康情感。因為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它對智慧的發展、德性之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來說,像陽光、如雨露,沒有健康的情感,便沒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要重視對幼兒健康情感的培養。其次,要重視行為培養,使幼兒產生正確的行為觀。因為,心理健康與否,行為表現最為明顯。另外,還要重視“成功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格。“成功教育”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情感教育、行為培養、成功教育
目前,我國早期教育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幼兒園還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視知識傳授和身體護養,而輕視對幼兒心理素質的培養。尤其忽視對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培養,致使相當一部分孩子心理不健全,甚至造成心理疾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人們在理念上漸漸產生一種共識:在未來的社會裡,不僅僅需要與眾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長,更需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等。幼兒階段年齡在三至七歲,是心理發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的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下面就幼兒健康心理的培養談一談自己的見解和具體做法。
一、重視情感教育,培養幼兒的健康情感
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它對智慧的發展、德性之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來說,像陽光、如雨露,沒有健康的情感,便沒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於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要重視對幼兒健康情感的培養。
首先,應滿足
幼兒的合理需要,培養和發展其積極的情感。
需要是情感產生的重要基礎,我們在注重滿足幼兒物質需要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尊重和滿足其合理的精神需要,如:教師、家長要隨時以親切的微笑、和藹的面孔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跟他們親切的交談,適度地給他們以撫摸、摟抱等,讓他們獲得愉快、積極的情感體驗。還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敢於放手,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空間和條件,鼓勵他們積極探索,以促進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健康發展。
其次,要努力為幼兒創造寬松、和諧的交往環境和氛圍,培養幼兒高尚的情操。如我們幼兒園經常開展“以大帶小”活動,在半天內讓大班幼兒帶小班或中班幼兒活動,組織和照顧他們玩各種大型玩具、做游戲、入廁和自由活動等。這個活動可以使大班幼兒產生自豪感,培養幫助、關心、愛護別人的情感。對中小班的幼兒來說,能激發他們產生我要快快長大的欲望,長大後,我也能帶中小班的弟弟、妹妹進行玩耍、活動,那該有多好。
另外,還要為幼兒創造情感表現和情感調控的條件,培養幼兒文明的道德行為習慣和良好的情感修養。當孩子的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們會表現出跺腳、哭鬧等消極情緒。教師、家長應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機會和場合,讓其發洩出來,因為不滿情緒的壓抑有礙身心健康。但還要教育孩子學會控制和調節情感,提高情感表現的自控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和家長首先應學會控制自我情感,無論遇到什麼打擊和不幸,都能始終以積極樂觀的情緒和飽滿的熱情面對孩子,面對生活,而絕不能把孩子當成發洩不良情緒的對象。成人要做一個情感健康的人,以自身的榜樣作用影響孩子。對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更為重要的是還要有意識地教會他們為了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情感,這是他們情感生活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情感教育”還可以通過談話、游戲、參觀等形式來進行。如每天一題討論“這件事該怎麼辦好”;集體過生日,分享快樂;走進成人勞動的世界;警察叔叔每天為忙碌的人們、來來往往車輛的安全認真地指揮交通;你們的爸爸、媽媽下班後,既要帶孩子又要做家務,買菜、做飯、
洗衣等是多麼的辛苦;幼兒通過目睹成人的勞動,會產生尊敬長輩的情感。
二、重視行為培養,使幼兒產生正確的行為觀
心理是否健康,人的行為表現最為明顯。日常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幼兒搭積木時,只要他想要這塊積木,不管在誰的手中,馬上就拿過來;玩具掉在地上就當沒看見一樣,收拾整理玩具更是與他(她)無關。因此,對幼兒加強行為培養尤為重要。首先要教育幼兒辨別行為的正確性。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積極主動幫助別人、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每天早上入園擺放桌椅,離園前整理玩具和圖書;請小朋友帶玩具和圖書到幼兒園交換著看和玩;幫助值日的老師整理衛生;帶廢舊物品到幼兒園裝飾“手工角”、“自然角”等。每天的好人好事教師要及時的表揚和肯定,使幼兒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另外,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保護環境也是行為培養的重點。注意教育幼兒不要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亂畫牆壁,再生垃圾與不能再生垃圾分袋裝,讓幼兒給“飼養角”裡的小動物喂食,定期到“種植園”澆水、拔草,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做觀察記錄。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幼兒一種寬廣、積極、熱情向上的健康心理,逐步產生正確的行為觀。
三、重視“成功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格
“成功教育”,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徑。因此,教師與家長要積極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孩子特別是能力差的孩子有參加活動、經受鍛煉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幼兒對成功抱有信心,經常感受成功的體驗,從而揚起自信的風帆。如在教幼兒跳繩時,我發現王傑小朋友非常膽小,害怕跳繩,明明帶了繩子到
幼兒園,卻說沒帶;我耐心地教她跳繩,結果當繩子悠過來時,她馬上把雙眼緊緊地閉上,我與她談心,了解到她怕繩子打著她。我便同她一起觀察其他小朋友跳繩,解除了她的恐懼心理,並分解動作慢慢地教:第一拍將繩子從頭上悠過,第二拍雙腳跳起,同時雙手將繩子從腳下由前向後悠過。就這樣分拍練習大概有兩個星期左右,她能獨立地完成幾個完整的動作,還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邊跑邊跳,那種高興勁真是難以形容。她發自內心的高喊:老師我學會了!老師我成功了!後來在其他的活動中,她都能克服困難積極參與。由此看來,“成功教育”的實施需要時間,需要正確的方法和耐心的堅持。
其次,要保護幼兒的熱情,培養幼兒的靈活性及應變能力。如我們幼兒園還經常創造能讓幼兒展示能力的機會,每月有“小舞台”,讓每個幼兒都上台,為全園的小朋友表演節目,贏得喝彩,培養其膽量以形成健康的心理;舉辦“小畫展”,每個幼兒都有作品展示,培養其自信心。在實施“成功教育”中,教師的積極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你畫得很出色”,“你的想象力真豐富”“不要怕,勇敢些,你—定能學會”等積極鼓勵的語言,使幼兒作為一種信念牢記心中,形成一種“我會做得更好”,“我很能干”等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有了這種心理狀態,就為幼兒長大成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心理素質是由多項內容構成,心理素質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細致的龐大工程。我們必須從今天做起,從幼兒抓起,把“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素質”的工作滲透到幼兒園的各項工作之中,塑造具有完整素質(生理、新理、文化)結構的新一代。 可以試試用早教教材來教育。推薦給您一套非常實用貼心的早教書籍《全腦智能數學》 既可以讓孩子學到知識還可以開發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裡面有趣的親自游戲還可以增進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一舉多得!! 當前對學生的評價,似乎一直太過強調對學生的鼓勵和贊美,力避對孩子的批評和懲罰,在素質報告單上給學生寫評語也都要挖掘優點、閃光點寫,實在有缺點的也只能用“如果……就……”假設的語氣來寫,無關痛癢,說這樣才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激勵他做得更好。當然也明白“羅森塔爾效應”的威力,但正所謂“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懲罰是現代教育的一個維度,也是一個必要的手段。如果完全放棄懲罰,時日長久,孩子就有如長期在溫室裡的嬌嫩花朵,他們的心理就不能忍受溫室外的驕陽和暴雨,他們的生命就會脆弱得不能承受懲罰之輕。國內時常見諸報端的青少年自殺案便是一個極好的例證。著名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蔓說過:“那些小時候過多的受到師長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入生活以後會遭到更多的失望。”
綜觀古今中外,在教育過程中多多少少承受過懲罰的成大器者不計其數;而在一片贊美聲中成長的人,又有多少能夠成就事業?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凡是必須使用懲罰的地方,凡是使用懲罰能夠有益處的地方,老師就應當使用懲罰。無論哪一個教師,都不應矯揉造作地說‘我是聖人,不使用懲罰’。”學生們正處在成長的黃金時期,懵懂的他們尚未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做錯事、說錯話甚至犯下“驚天”的錯誤,都是在所難免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放任、縱容學生的錯誤或亞錯誤的言行,則很容易寵壞他們,使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懲罰的魅力,猶如樹木成材前的剪枝過程,猶如莊稼成熟前的噴藥措施,他是警醒混沌者的一瓢涼水,它可以促使學生在適當的懲罰過程中規范自我,促進其健康成長。
18世紀初,英國有個名叫麥克的學生,十分頑皮好動,有一天他把校長的愛犬給殺了,校長自然十分惱火,但略微平息心中的怒火後,語氣很嚴厲的說:“你殺了我的愛犬,要受到懲罰,罰你畫一幅畫,把看到的都畫出來,明天一定交給我!”次日,麥克交給校長一幅畫,這是一幅關於狗的骨骼圖。這就是出於小學生之手的早年的解剖圖,現在珍藏於英國皮亞丹博物館。而麥克因得益於校長的嚴厲“懲罰”,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解剖學家。懲罰,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然而如何以巧妙智慧的方法來懲罰,則是一門藝術。
身為教師,我們必須明確:
第一、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小樹不修不成材”,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離不開管束和懲罰。作為老師,不可談“懲”色變,對學生進行適當程度的懲罰恰恰是老師對學生負責任的表現。有一項心理學研究的結果表明:任何一個人知道自己犯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