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媽的鼓勵
最重要的是,不要強迫寶寶做什麼,但是當寶寶表現出他的禮儀萌芽時,您一定要表揚他、鼓勵他。如果寶寶“超水平發揮”,問客人“外面下雨,有沒有帶傘?”或是“在我們家吃飯吧!”你就更要好好鼓勵他一番。
“真乖,知道關心別人了,長大了,對嗎?”
“我們的寶寶是個好孩子,我們下次也這麼做,好不好?”
“你什麼時候學會這樣做的啊,媽媽很開心很開心,
客人的表揚
如果方便,你們事先可以和客人講好,對寶寶的良好表現進行贊揚。在某種程度上,客人接受了寶寶的服務,也一定要有所表示,而且對寶寶來說,客人的表揚意義有所不同,那是一種幫助了別人之後,別人對自己的感謝。這時的寶寶,也許會很得意又有點難為情呢。
如果您去別人家做客,對別家的寶寶,也要多誇獎誇獎啊。
忽視寶寶的過錯
在客人面前,尤其是在小客人面前,批評寶寶會讓他很傷心的。如果寶寶做錯了事情,不要在客人面前罵他,就說:
“今天的電視很好看,你去看看有什麼?”
“你今天有沒有給花澆水?”
“你可以表演一個節目給大家看,好不好?”
這樣就把寶寶和客人的注意力都轉移了,寶寶不覺得委屈,客人也不覺得尴尬。等到客人走了之後,再和寶寶講道理。
你們的言傳身教,及時的表揚和鼓勵,還有客人的每一次由衷的感謝,都會讓寶寶體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成就感。
樂於分享才是魅力所在
都說分享是良好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和催化劑,是現代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具備良好的分享意識,也成為寶寶的必修課。那麼寶寶的分享意識該從哪裡獲得,又從何時開始呢
分享從輪流開始
2歲的寶寶還無法意識到合作的意義,但開始具有和其他寶寶一起玩的意向。很多情況下,他只是喜歡在其他寶寶邊上玩,而且兩者並不交流:間或會出現兩個寶寶輪流玩某個游戲的行為,如在大人的指導下將球推給另一方。三人或三人以上的輪流行為就很難出現了,因為寶寶沒有耐心經歷長時間的等待。了解了這些,你就不必對寶寶的行為給予太高的要求,適時和寶寶做輪流游戲,是不錯的選擇哦。
和寶寶一起吃水果時,可以喂他吃,或者請他喂你吃。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寶寶建立輪流的概念,並幫助他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個給寶寶,這個給媽媽。”
“現在輪到給媽媽了。”
“不能生氣啊,剛才說好了,寶寶一塊,媽媽一塊的。你不能吃了,這是我的。”
這時,提倡爸爸媽媽跟寶寶“爭食”。
分享從局限行為開始
寶寶3歲左右時,開始出現簡單的分享行為,如把自己手裡的餅干分給其他人。此時寶寶的分享行為帶有局限性,他無法對任何人展現出善意,通常只對特別人群(看得“順眼”的同伴或者家人)表示好意。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你硬逼著他事事去和其他伙伴分享,顯然不現實。同樣,責怪其他寶寶不懂分享,也不妥當。你需要幫助寶寶理解其他伙伴的這種行為:
“今天小名不願意把玩具給你玩,我知道你很不開心。”(幫助寶寶把心裡的不快宣洩出來)
“你有個新玩具,你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嗎?”
“你有新玩具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怕他們把玩具弄壞了。小名也是這樣想啊。”(幫助寶寶理解他人的想法
當然,寶寶有了分享行為,你就常常希望他能出現合作行為,但是寶寶出現真正意義上合作行為往往要在4歲以後。不妨礙在這之前,在游戲中培養寶寶的合作意識吧:
·游戲
材料:一塊小方毯、一只氣球或充氣球
play:
請媽媽蹲下,雙手的高度和寶寶持平。媽媽和寶寶面對面拉住小方毯的兩關,在毯子上放一只氣球或充氣球。引導寶寶模仿媽媽的樣子,上下擺動毯子,讓氣球飛起來,當氣球落下時,用毯子接住氣球。
·游戲
材料:有扣子的外套
play:
這個游戲需要4個人參與,可以發動全家人一起玩,每人穿一件有扣子的外套,請寶寶數數每個人外套上的扣子,保證每個人外套上的扣子一樣多。兩人一組,面對面幫對方把扣子解開,然後自己所外套脫掉。哪組先完成,哪組就獲勝,
提示:在整個游戲過程中,每個人都不能解自己的扣子,否則就算犯規。這個游戲的前提條件有三條:寶寶已經會解紐扣了(這也是此年齡寶寶應該學會的技能);紐扣不能超過三個,因為這個年齡段寶寶的數概念認知只到三(可以大家都扣上三個扣,其他扣解開,從而保證數量一致);紐扣較大,寶寶比較容易解開。
我覺得首先要與孩子做朋友,要了解他的思想,他說話的意思,因為小孩的思想很特別,大人說的話,他理解可能有偏差,所以家長一定要跟他商量每一件事,用商量的語氣,尊重他,多與他溝通,小孩犯錯千萬不能打罵,否則他的脾氣會很倔的,在犯錯時,首先要轉變孩子的思維,先不說他所犯的錯誤,引導他思考其他的有趣的事情,然後再跟他說說所做的錯誤,讓他認識到所犯的錯誤,千萬不要唠叨,說個沒完,小孩也會煩的。這只是簡單的建議,孩子教育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建議看看《父母怎麼說,孩子才肯做》等一些關於孩子家庭教育的書,相信你會受益匪淺的,祝你培養出你的希望!
我孩子五歲了,嬌生慣養,太任性頑皮,她媽特寵。一共被我用棍子教訓了8次,每次都是一個星期那大腿上的傷痕才過,她媽、她奶奶、她爺爺、她老師、她……都說我心狠手辣,不是人!可又有誰能理解我的苦心、痛心。孩子現在就老子一個叫得動她,其他人她根本不放在眼裡。這就是嚴父。
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2~5歲和12~15歲分別為兩個特殊的發育時期,表現為性情急躁,不聽話,不願意別人干涉他們的事。以這種逆反行為為特點的表現,心理學上稱為反抗期。這是兒童智力發育和人格培養過程中的必然階段,並不是壞事。如果能順利度過,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智力智能的發育和開發,意志力、創造力的培養都大有益處。
2~5歲的年齡期為第一反抗期。是兒童心理迅速成長的表現,是發展兒童獨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時機。這個時期,由於孩子已經獨立行走,思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總想親自去用自己的小手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若不讓他做,就會又哭又鬧。但由於孩子年幼,其表現不夠成熟,有些行為完成不理想甚至失敗,不合家長的意願,如果父母強行阻止、責備乃至懲罰,將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壓抑,出現反抗心理,表現出反抗的言語和行動。即使是歷來溫訓的孩子到了此時期,也會變得急躁、不聽話和調皮。這時父母對孩子的反抗,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若不問情由地采取粗暴的態度,會導致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形成不良性格;如果對孩子發脾氣的行為一味地退讓,長此以往,孩子以反抗作為控制局勢的最佳手段,就會常常施展出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無形中促使孩子養成常發脾氣的壞習慣。
第一、孩子的吸收和模仿力是很強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動辄火冒三丈,勃然大怒,當著子女的面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孩子也常常發脾氣。身教重於言教,因此,父母應為孩子做出榜樣。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師,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嬰兒時期,孩子哭鬧是餓了,母親會給孩子喂奶。那麼,5歲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了,家長應當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且要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即使不滿意孩子做的,也要避開孩子的面再重新做,以免使孩子不高興,而失去動手的興趣。
第二、2~5歲兒童有游戲和交友的需要,父母要鼓勵他們參加戶外活動,建立正常的社交關系。不要事事對孩子管教過嚴,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管教,只有在必要時或有出格的情況下才給予限制或制止。孩子生氣時,父母除了表現對他理解和關懷外,要盡量設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導孩子做一些使他愉快的事。如果壞脾氣已經形成,注意不要采用強硬、粗暴的處理方法。可以對其故意不理、不問,讓他自己慢慢冷靜下來,然後通過說服引導,將怒氣中的合理成分轉化為自我鼓勵。再者,父母和老一輩人對待孩子的教育要一致,不要一個批評,另一個袒護。對同一件事,不要今天一個態度,明天又是一種態度。否則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增加反抗性和不穩定性。我家也是男孩啊,還需要什麼
你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失敗的,還有你不用匿名,這不坦蕩,這點不如你的孩子,他不高興了會表達自己的意思,但你不會。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