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而產生調節體溫和鎮痛的作用,很少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因具有起效快、作用強和安全的特點,是世界各國廣泛推薦與使用的退熱藥物。兩個月以上兒童可首選該藥,劑量為每次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每日不超過4次,用於退熱一般不超過3天。兩個月以下嬰兒應遵醫囑使用。
安乃近可引起粒細胞缺乏、腎損傷和過敏反應等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藥典仍然收載該藥,但說明僅在急性高熱且病情急重,又無其他有效解熱藥可用的情況下,用於緊急退熱。口服給藥已較少采用,多用於滴鼻。應使用20%溶液,嬰兒每次每側鼻孔1~2滴,兩歲以上小兒每次每側鼻孔2~3滴。用於10個月以下嬰兒,作用確切。5~6歲以上兒童一般不滴鼻給藥。6個月以上的高熱兒童可按每次每公斤體重10~20毫克劑量肌肉注射給藥,一般只用一次,以保證安全。基層醫療單位因用藥經驗和處置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條件相對缺乏,較少使用安乃近退熱。
皮質激素有些基層醫療單位的醫生視皮質激素為“萬能藥物”,習慣使用地塞米松退熱,這是一種不正確的用藥方案。糖皮質激素除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主要用於休克、嚴重感染或炎症的應急治療。糖皮質激素用於兒童退熱容易掩蓋病情,可造成誤診。該類藥物無抗菌、抗病毒作用,卻有顯著的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不當反而可促進細菌或病毒感染擴散而加重病情,也可能使趨於好轉的感染死灰復燃。糖皮質激素還有加重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藥物不良反應的作用。因此,使用地塞米松等皮質激素藥物退熱可能釀成小病變大病的不良後果,此法不能輕易使用。
小兒發熱以感冒為多,病因又多為病毒性感染,以中藥治療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小兒感冒口服液、小兒清熱解毒口服液、小兒清咽顆粒劑、抗病毒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等。這些藥物使用方便,具有退熱、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力等綜合治療效果。病情較輕時可首選使用。但這些藥物一次用藥量較大,不方便幼兒使用。中藥退熱比較安全,但兒童用藥也要按說明書使用。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可為感冒、扁桃體炎;也可能是肺炎、麻疹和腦膜炎等嚴重疾病。退熱藥物只能改善症狀,無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在使用退熱藥物之前應找出病因,以免影響診斷,耽誤治療。退熱藥品種很多,有單一成分的,也有形形色色的復方制劑,但主要有效成分卻相同或相似,故不宜幾種藥品同時使用。有些家長一聽某種藥物安全性好,就喜歡給孩子加大劑量,希望增加療效,這種認識應當改變。退熱藥劑量過大容易出現胃腸道症狀,甚至引起肝腎功能損害。退熱作用過強會引起出汗過多,體溫突然下降可致虛脫。尤其是嬰幼兒發熱,須依有經驗的兒科醫生處方用藥,不可大意。曾有報道,應給予嬰兒幾滴對乙酰氨基酚滴劑退熱,父母卻按兒童用量給予了一小勺,結果引起了嬰兒嚴重的肝髒損害。使用退熱藥後要適當多飲水,這既是兒童機體新陳代謝的需要,也有助於藥物的代謝與排洩,以避免和減輕藥物不良反應。
孩子一旦發燒如何處理呢:
一是正確使用退燒藥。如果小兒體溫不超過38。5oc,一般不需要用退燒藥物,但應該密切觀察體溫的變化。若小兒體溫達到30oc時。為防止發生熱痙攣,在醫生指導下,選用適當的退熱藥治療,或采用物理降溫,如用75%的酒精或溫水擦腋下、腹股溝、手心、腳心等血流量豐富的部位,也可以幫助退燒,而且效果很好,小兒願意接受。但必須注意要邊擦邊注意給患兒隨時蓋好,以免受涼。
二是發燒時要減衣服,不應采取捂汗的辦法降體溫,因汗水流失過多會使患兒感到疲憊無力。中醫認為損失大量津液,反而對患兒恢復的利。
三是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定時開窗通風,室溫不要過高,保持在18到20oc為宜,同時,不要讓過堂風直吹患兒。
四是患兒發燒若仍不緩解,要配合醫生,做好其他各項檢查,便於早日找出致病原因,便於有針對性地對症治療。
五是患兒發燒時,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便於消化及吸收,以半流質為宜,如營養粥和雞蛋面湯之類的飲食:多食蔬菜及水果,尤其要吃些含維生素c的新鮮果蔬。 用物理降溫比較好 發熱是一種孩子自身身體殺毒的過程, 有些發熱連醫生都說不明白是為了什麼, 不超過38.5左右,不用上醫院 去醫院,現在的醫生一般都不給孩子用青霉素,一上就是先鋒,對孩子反而不好. 寶寶發燒時,首先要用物理方法降溫,如果體溫超過38.5oc,才選用藥物降溫。在使用藥物降溫的同時,也要配合物理降溫。 不是!一般小孩38度以上才吃藥的!小孩體溫比大人相對要高。就怕孩子低燒,因為低燒說明有炎症。 我看,像“幼兒急疹”。 推薦百度百科詞條如下:
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也叫嬰兒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小兒急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突起發熱,熱退出疹為特點。本病古稱“奶麻”、“假麻”,其病因是由於外感風熱時邪,郁於肌膚,與氣血搏結所致。 病因與流行病學:病原體為人類疱疹病毒6型,病毒顆粒呈球形,直經為200nm。其核衣殼為163個殼微粒組成的立體對稱20面體,其內是由雙股dna組成的核心,核衣殼外有一層脂蛋白包膜。無症狀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呼吸道飛沫傳播。胎兒可通過胎盤從母體得到抗體,出生後4個月時抗體陽性率為25%,11月為76%,5歲時90%,17歲時達98%。本病多見於6~18月小兒,3歲後少見,春、秋雨季發病較多,無男女性別差異。 臨床表現:本病的潛伏期為7一17天,平均10天左右。起病急,發熱39一40度,高熱早期可能伴有驚厥,病人可有輕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腫.眼結膜炎,在發熱期間有食欲較差、惡心、嘔吐、輕瀉或便秘等症狀,咽部輕度充血,枕部,頸部及耳後淋巴結腫大,體溫持續3一5天後驟退,熱退時出現大小不一的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壓之退色,初起於軀干,很快波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較多,皮疹在1一2天消退,無色素沉著或脫屑。腫大的淋巴結消退較晚,但無壓痛.在病程中周圍血白細胞數減少,淋巴細胞分類計數可達70%-90%. 診斷依據: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特點,發病年齡和發病季節,有以下幾點: 1.驟起高熱,而其它臨床症狀較輕。 2.頸.枕.耳後淋巴結腫大壓痛。 3.周圍血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分類計數較高。 4.發病年齡在2歲以內。 【鑒別診斷】 (1)麻疹上呼吸道卡他症狀重,病初口腔粘膜有koplik斑,發疹和發熱可同時存在。 (2)風疹出疹前已發熱6~24小時,高熱同時發疹,頸後、枕後淋巴結腫大。 (3)藥疹有服藥史,末梢血淋巴細胞不高。 治療原則:本病為一自限性疾病,無特殊治療方法,主要是加強護理及對症治療。 1.一般治療:患兒臥床休息,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要多飲水,給予易消化食物,適當補充維生素b.c等。 2.對症治療:高熱時物理降溫,適當應用阿斯匹林5一10mg/(kg·次),每日2一3次,一旦出現驚厥給予苯巴比妥鈉或水合氯醛,可適當補液。 中醫治療早期治宜疏風解表,出疹期宜清熱涼血。 一、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是兒童早期的一種常見病,大多數兒童在2歲前都得過此病,本病特點是突發高燒,一般持續4天左右,然後全身出現粉紅色斑點樣皮疹。 臨床幼兒急診的症狀有: 幼兒急疹有兩個階段,在5—15天的潛伏期後,首先出現如下症狀:1、體溫達到39—40℃,但孩子狀態良好。2、有時出現高熱驚厥,但有些孩子還會出現咳嗽、頸部淋巴結腫脹、耳痛等症狀。 發病後4天左右進入第二階段,這時的症狀有:1、體溫迅速恢復正常。2、出現細小、清晰的粉紅色斑點狀皮疹,多分布在頭部和軀干部,可持續4天左右。 健康的孩子很少出現並發症,但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可能發生肝炎或肺炎等並發症。 因為腦膜炎與幼兒急診相似,所以醫生會對患兒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細菌引起的腦膜炎。幼兒急診沒有特異治療方法,但應注意給孩子退燒,可給孩子洗溫水浴,或者用溫水擦身。此病的恢復迅速,孩子在皮疹消失後很快能恢復正常。 二、幼兒急疹會傳染嗎? 幼兒期常突發高熱,退熱後全身出現玫瑰色的斑丘疹,令父母親常困惑不解。其實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的臨床特點是以突發高熱起病,熱度可高達39.5度以上,一般發熱持續3~4天,後體溫便突然降至正常。退熱時或退熱後數小時至1~2天全身出現玫瑰色的斑丘疹。整個病程約8~10天左右。 幼兒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是由呼吸道帶出的唾沫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所以是會傳染的。如果你的孩子與病兒密切接觸,體內缺乏免疫力,就完全有可能被傳染。由於幼兒急疹的潛伏期是是1~2周,所以,這段時間應密切觀察你的孩子,如出現高熱,應立刻采取措施暫時隔離,以免擴大傳染。如果2周後孩子仍安然無恙,說明沒傳染上幼兒急疹的病毒。幼兒急疹預防的關鍵,在於不要與患幼兒急疹的孩子接觸。 同時,應提倡和鼓勵孩子增加運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能從根本上防患於未然。 三、幼兒急疹及其護理 有不少年輕的媽媽因孩子出了一身皮疹而前來就診,經常被兒科醫生診斷為“幼兒急疹”。幼兒急疹是嬰幼兒期常見的發疹性疾病。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與病毒有關。 本病主要多見於周歲內嬰兒,四季均可發生,一生中感染兩次以上者極少見。其臨床表現是起病急,高燒達39-40℃,持續3-5天自然驟降,精神即刻好轉。它的特點是燒退疹出或疹出熱退。皮疹多不規則,為小型玫瑰斑點,也可融合一片,壓之消退。先見於頸部及軀干,很快遍及全身,腰部及臀部較多。皮疹在1-2天內消退,不留色素斑。該病在出疹前可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狀,如咽炎、腹瀉,同時頸部周圍淋巴結普遍增大,這對幼兒急疹的診斷很有意義。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抗生素治療無效。只需對症處理,高燒、煩躁或易驚跳時,可用退熱鎮靜劑;如果持續高熱,就需要補充更多液體,多喝白開水、菜湯、果汁等. 四、得了幼兒急疹怎麼辦? ①讓患兒休息,病室內要安靜,空氣要新鮮,被子不能蓋得太厚太多。 ②要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經常給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漬,以免著涼。 ③給孩子多喝些開水或果汁水,以利出汗和排尿,促進毒物排出。 ④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⑤體溫超過39℃時,可用溫水或50%酒精為孩子擦身,防止孩子因高熱引起抽風。 五、幼兒急疹應重在護理 幼兒急疹多發生於6至18個月的嬰幼兒,常常是突然發病,體溫迅速升高,常在39℃至40℃。高熱早期重症患者可能伴有驚厥,有的出現輕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腫、眼結膜炎。在發熱期間有食欲較差、惡心、嘔吐、輕微腹瀉或便秘等症狀,並且咽部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發熱三至五天後體溫驟降,退熱後孩子全身可出現大小不等的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先從胸腹部開始,很快波及全身。這時孩子已經退燒,可安然入睡,在醫學上稱“退熱疹出”,是幼兒急疹的特有表現。 幼兒患了急疹一般不用特殊治療,只要加強護理和給予適當的對症治療,幾天後就會自己痊愈。孩子患幼兒急疹後,家長要讓孩子臥床休息,盡量少去戶外活動,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孩子發熱時,要給患兒多飲水,給予容易消化的食物,適當補充維生素b和維生素c等。如果體溫較高,孩子出現哭鬧不止、煩躁等情況,可以給予物理降溫或適當應用少量的退熱藥物,以免發生驚厥。年輕的媽媽在遇到這種情況下,不要急於給孩子退燒,應查看疫苗接種情況,配合醫生治療。 如果退疹後沒有疹印和脫屑就是嬰兒急疹,如果有那就是麻疹了。一般兩到三周出同糧皮要脫屑。這醫院也很糊塗。可能是病毒疱疹,可以用疱必消進行有效治療的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