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吃治療腹瀉的豆奶。不是母乳是寶寶的最好的食品嗎?而且還含有減少腸道感染的抗體,為什麼要暫停母乳呢? a:人的小腸絨毛的頂端含有大量的乳糖酶,乳糖將乳糖酶分解為半乳糖和葡萄糖被小腸吸收。由於寶寶急性腸炎造成小腸微絨毛大面積的損傷,因此乳糖酶最易受累且大量的缺乏,因此吃進去的乳糖不能吸收,在腸內形成高滲的物質,引起滲透性腹瀉,致使腹瀉遷延不愈,這就是臨床醫生診斷的“繼發性乳糖不耐受”。 母乳中的糖類主要是乳糖,因此醫生建議暫停母乳喂養,改為治療腹瀉的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是對的。 具體治療建議: •暫停母乳喂養,改吃治療腹瀉的配方奶粉。近期不要給孩子添加新的食品。 •口服腸黏膜保護劑:此藥能夠吸附病原,固定毒素,隨著大便排出,並且能夠加強胃腸黏膜屏障作用,促進腸黏膜的修復。 •使用微生態制劑:因為長期腹瀉造成大量的腸道正常細菌丟失,因此補充腸道正常細菌,恢復微生態平衡,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的保護作用。 溫馨提示:小腸受損引起的乳糖酶缺乏恢復得最慢,因此當腹瀉停止後,治療腹瀉的配方奶粉再繼續吃一段時間,有助於腸道乳糖酶的生長和恢復,然後再改回母乳喂養。 問題5:一到夏天就拉肚子 q:又到了夏天,童童可開心了,又可以吃冰激凌、喝自己喜歡的飲料了。可媽媽卻有些擔心,因為每年夏天,童童就很容易拉肚子,而且一鬧起來就勢不可擋,一天能拉上四五次。有時候甚至控制孩子吃冷飲也不太管用。請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a:童童發生腹瀉,首先應該去醫院化驗大便常規。如果肉眼看是黏液便,化驗時鏡檢發現有紅、白細胞,或者膿球,一般提示孩子是感染性腹瀉。在夏天幼兒發生的感染性腹瀉以產毒性大腸桿菌腸炎和痢疾的可能性最大。 感染性腹瀉與孩子進食不清潔的食品有關。俗話說,病從口入。當被致病性大腸桿菌或痢疾桿菌污染的食物進入人體後,這些細菌直接侵襲小腸或結腸黏膜的細胞,使得腸黏膜發生炎症,水腫、滲出,甚至發生潰瘍,因此出現腹瀉並且伴有黏液膿血便。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針對病原體給予相應的抗生素;口服胃腸黏膜保護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注意休息;進食好消化的食物;如果腹瀉的嚴重可能會引起孩子脫水或電解質紊亂,因此需要口服補液鹽。必須提請注意的是:當腹瀉停止後,必須繼續服用一段時間的抗生素,治療徹底預防轉為遷延性或慢性腹瀉。 如果大便是稀便,內有不消化的食物,鏡檢發現有脂肪球,沒有發現其他異常,那麼提示是非感染性腹瀉,可能因為飲食不周引起的食餌性腹瀉。 食餌性腹瀉是因為孩子飲食不周,例如像童童喜歡吃冷飲,過食生冷,很容易傷及孩子的胃腸,造成消化功能紊亂,消化道蠕動加強,腸道吸收功能受損,所以孩子出現腹瀉。對於食餌性腹瀉的孩子,只要調整好飲食,采用易消化半流質食物,停止進食生冷食品,腹瀉會逐漸停止,然後再恢復正常飲食。 問題6:為什麼內褲上總有便便的痕跡? q:3歲的壯壯3月份剛上了幼兒園。可剛開始上幼兒園沒多久,他的小內褲上總是糞跡。壯壯媽很苦惱,帶他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是功能性便秘。既然是便秘,怎麼又會不自覺地拉出便便來呢? a:孩子剛上幼兒園,周圍的一切,包括幼兒園的環境、老師、小朋友、衛生間等對於孩子都是陌生的,這樣的環境很容易使得剛離開父母的孩子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當孩子有了大便可能不敢向老師提出,或者害怕在不熟悉的衛生間大便,因此造成大便儲留在直腸裡,致使腸壁過渡擴張,腸功能發生紊亂。 孩子對擴張的腸壁喪失了感覺,難以形成有效的排便反射,導致失控的大便留在孩子的小內褲上。這些在內褲上的大便也可能是在結腸近端新形成的液體便從堵塞的遠端結腸或直腸內堵塞的糞塊周圍或者縫隙間流出的。 一般來說,失控的排便中95%伴有功能性便秘。因此家長和老師應該幫助孩子盡快熟悉幼兒園環境,給予孩子必要的關懷。孩子心情舒暢了,陌生感消失了,排便的問題可能就會很好的解決。同時要注意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調節飲食結構,這個問題一定能夠解決。 問題7:呀!便便裡怎麼有血? q:我家寶寶2歲多,今天早上我突然發現他大便裡有血。我感到很害怕,請問我該怎麼辦? a:血自肛門排出體外我們稱之為便血,可以表現為糞便帶血或全血便,可以是色澤鮮艷、暗紅或柏油樣便,量多少不等。如果是鮮血是掛在大便外面,與糞便不混合,可能是結腸、直腸、肛門附近出血,如息肉、肛裂等。 息肉主要表現為無痛性大便,少量帶血。醫生通過直腸指檢多發現在直腸後壁上觸及有蒂或無蒂的腫物;比較高位的息肉需要用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本病對孩子的健康影響不大。低位的息肉可以在門診手法摘除,高位的息肉可以用專用器械摘除。 肛裂多發生在肛門後正中,也有的發生在肛門的任何一點,淺肛裂表現為肛門有一縱行紅色裂隙,可有少量分泌物。深的肛裂可能有慢性炎症。對於肛裂處理需要:保持排便通暢,一天1~2次,避免大便干燥。不要用瀉劑或機械刺激肛門(如用開塞露等),以免加重肛裂。每次排便後要清洗肛門。最好在清洗水中加上黃連素0。3克,將寶寶的小屁屁放在水裡坐浴,坐浴後肛門塗上少量的金霉素軟膏。一般淺肛裂經過這樣處理都可以痊愈。深肛裂需要到醫院去處理,可以用10~20%的硝酸銀塗灼裂口,然後用生理鹽水沖洗,並用黃連素溶液坐浴。 如果寶寶的大便是全血便、柏油樣便或者果醬樣便就必須馬上去醫院就診,以免贻誤病情。 問題8:寶寶脫肛該怎麼處理? q:我家寶寶前一陣子一直有些便秘,前兩天我發現他拉完便便時肛門處都有一塊軟軟的東西。我查了書,書上說這種情況可能是便秘引起的脫肛。請問我該怎麼處理? a:因為長時間便秘造成脫肛,需要積極治療引起脫肛的原發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營養,做到定時大便。出現脫肛的患兒盡量避免蹲位排便,最好是坐高盆排便。對於小嬰兒,要采取直著大腿把便,不要彎曲髋關節。或采取臥位或仰位大便,這樣直腸不容易脫垂。一般堅持1~2周可以痊愈。如果脫肛復位後再出現反復脫垂,可以用厚的紗布墊壓住肛門,用膠布在臀部粘牢,並讓孩子臥床1~2周,堅持臥床排便,一般1~2個月可痊愈。這樣處理後孩子脫肛仍復發,就需要請肛腸外科醫生進行處理了。 您好: 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及多種病因而引起的一種疾病。患兒大多數是2歲以下的寶寶,6—11月的嬰兒尤為高發。腹瀉的高峰主要發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夏季腹瀉通常是由細菌感染所致,多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以稀水樣或稀糊便多見,但無腥臭味。腹瀉的發病率僅次於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死亡率也很高。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瀉所導致的身體脫水和體內電解質紊亂。 為何寶寶容易發生腹瀉? 緣由1由於1—2歲的寶寶生長發育特別迅速,所以,身體需要的營養及熱能較多。然而,消化器官卻未完全發育成熟,分泌的消化酶較少。因此,消化能力較弱,容易發生腹瀉。 緣由2由於神經系統對胃腸的調節功能差,所以,飲食稍有改變,如對添加的離乳食品不適應、短時間添加的種類太多,或一次喂得太多、突然斷奶;或是飲食不當,如吃了不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氣溫低身體受涼加快了腸蠕動、天太熱,消化液分泌減少及秋天溫差大、小肚子易受涼等,都可引起腹瀉。 緣由3由於全身及胃腸道免疫力較低,所以,只要食物或食具稍有污染,便可引起腹瀉;寶寶因抵抗力較低而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在患感冒、肺炎、中耳炎時,也常可引起腹瀉。 怎樣判斷寶寶患了腹瀉? 判斷1根據排便次數 正常寶寶的大便一般每天1—2次,呈黃色條狀物。腹瀉時即會比正常情況下排便增多,輕者4-6次,重者可達10次以上,甚至數十次。 判斷2根據大便性狀 為稀水便、蛋花湯樣便,有時是黏液便或膿血便。寶寶同時伴有吐奶、腹脹、發熱、煩躁不安,精神不佳等表現。 初為父母如何知道自己剛出生的寶寶的喂食是否得當呢?從大便的性狀便能判斷寶寶的喂養情況。吃母乳的孩子大便呈黃色或金黃色,均勻如軟膏樣,但無臭味,便次較多,一般每天2~4次,有的多達7~8次,這叫做生理性腹瀉。父母不必擔心,這都屬於正常現象,到小孩長到一定時期這種腹瀉會自動消失。用牛奶喂養的孩子大便較少,每天便次在1~2次,稍有臭味。 剛剛生下來的小孩,即使沒有吃進一點東西,一般在生後10~12小時之後會拉黑綠色胎便。在喂奶3~4天後,大便呈黃綠色,這叫做過渡期的大便,之後是逐漸呈黃色糞便。如果嬰兒生後24小時內沒有胎便排洩,或4~5天左右仍無正常大便排出,應及時請醫生檢查。 有的嬰幼兒大便次數多而量較少,又多呈綠色粘液狀。其中奶瓣較少,說明孩子食量過大,應逐漸減少奶量。也有的減少奶量後仍腹瀉,這可能就是饑餓性腹瀉,應適當增加奶量。 用牛奶喂養的小孩如果出現大便過硬、臭味大時,表明牛奶喂量過多,糖分少,應在奶中加些糖;如糖分過量,則嬰兒大便帶泡沫,便較稀呈黃色,酸味重,則應適當減少糖量,增加奶量。 如果嬰幼兒出生起一直排灰白色便,從沒有黃色便,而小便呈黃色時,很可能為先天性膽道梗阻所致。嬰幼兒腸道感染時,大便次數多,稀便或水樣便,便臭帶粘液,多出現嘔吐、厭食、發熱甚至脫水,均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嬰幼兒大便的次數和質地常常反映其消化功能的狀況,家長若能重視對嬰幼兒大便的質地、色樣和次數的觀察,正確地識別正常和異常的大便,有助於早期發現寶寶消化道的異常,為診斷疾病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正常大便 1、胎便胎便的主要成分是水,大約占了72%,由胎兒腸道脫落的上皮細胞、膽汁、濃縮的消化液及吞入的羊水組成,出生後幾小時內(一般10小時內)首次排出胎糞,呈墨綠色、有點發亮,很像夏天路面上被烈日曬溶了的柏油,無臭味,進食後2_3日內逐漸過渡為嬰兒正常糞便。 2、母乳喂養兒糞便呈金黃色,多為均勻糊狀,偶有細小乳凝塊,有酸味,每日2_3次。即使每天大便達到3_5次,但大便不含太多的水分,呈糊狀,也可視為正常。 3、人工喂養兒糞便以牛奶(包括奶粉)、羊奶喂養的嬰兒,糞便呈淡黃色,大多成形,含乳凝塊較多,為鹼性或中性,量多、較臭,每日1_2次。 4、混合喂養兒糞便哺母乳加牛乳者糞便與喂牛乳者相似,但較黃、軟。添加谷物、蛋、肉、蔬菜等輔食後,糞便性狀接近成人,每日一次。
異常大便 在沒有改變食物量及種類的情況下,寶寶的大便次數突然增加,變稀應視為異常。 1、泡沫樣大便 偏食澱粉或糖類食物過多時,可使腸腔中食物增加發酵,產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樣便,並帶有泡沫。 2、奇臭難聞大便 偏食含蛋白質的食物過多時,這些蛋白質可中和胃裡的胃酸,這樣就降低了胃液的酸度,使蛋白質不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再加上腸腔內細菌的分解代謝,這些寶寶的大便往往是奇臭難聞。 3、發亮大便進食脂肪過多時,在腸腔內會產生過多的脂肪酸刺激腸粘膜,使腸子的蠕動增加,結果產生淡黃色液狀和量較多的大便,有時大便發亮,甚至可以在便盆內滑動。 4、綠色大便若大便呈綠色,糞便量少,黏液多,屬饑餓性腹瀉。 此外,有些吃配方奶的孩子,排出的糞便呈暗綠色,其原因是一般配方奶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鐵質,這些鐵質經過消化道,並與空氣接觸之後,就呈現為暗綠色。 5、蛋花湯樣大便病毒性腸炎和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的小病人常常出現蛋花湯 6、豆腐渣樣大便則常常見於霉菌引起的腸炎。 7、水樣大便多見於食物中毒和急性腸炎。 8、灰白色大便各種原因所致的膽道阻塞病人會排出灰白色的大便。醫學上稱陶土色大便。此外,進食牛奶過多或糖過少,產生的脂肪酸與食物中的礦物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