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缺鐵。 4.丟失過多和(或)吸收減少正常嬰兒每日排鐵量比成人多。生後2個月的嬰兒糞便排出鐵比從食物中攝入鐵多。用未經加熱的鮮牛奶喂養嬰兒、腸息肉、膈疝、鉤蟲病常因慢性小量腸出血,致鐵丟失過多。慢性腹瀉、反復感染可減少鐵的吸收,增加鐵消耗,影響鐵利用。 【發病機制】鐵缺乏對造血及多種組織器官的功能均有影響。 1.對造血的影響經小腸吸收的食物鐵或衰老紅細胞破壞釋放的鐵經運鐵蛋白轉運至幼紅細胞及儲鐵組織。幼紅細胞攝取的鐵在線粒體內與原卟琳結合,形成血紅素。後者再與珠蛋白結合形成血紅蛋白。因此,鐵是構成血紅蛋白必需的原料,嚴重鐵缺乏必然引起小細胞低色 素性貧血。人體血紅蛋白鐵約占機體總鐵量的70%。余下的30%以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的形式儲存在肝、脾、骨髓等組織稱儲存鐵,當鐵供應不足時,儲存鐵可供造血需要。所以鐵缺乏早期無貧血表現。當鐵缺乏進一步加重,儲存鐵耗竭時,才有貧血出現。故缺鐵性貧血是缺鐵的晚期表現。 2.對非造血系統的影響體內許多含鐵酶和鐵依賴酶,如細胞色素c、過氧化酶、單胺氧化酶、腺苷脫氨酶等。這些酶控制著體內重要代謝過程。其活性依賴鐵的水平。因此,鐵與組織呼吸、氧化磷酸化、膠原合成、卟琳代謝、淋巴細胞及粒細胞功能、神經介質的合成與分解、軀體及神經組織的發育都有關系。鐵缺乏時因酶活性下降(可開始出現於缺鐵的早期),導致一系列非血液學改變。如上皮細胞退變、萎縮、小腸粘膜變薄致吸收功能減退;大腦皮質層、下丘腦5-羟色胺、多巴胺等介質堆積引起神經功能紊亂;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壞死、t4分泌減低;細胞免疫功能及中性粒細胞功能下降引起抗感染能力減低。 【臨床表現】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6個月~2歲最多。緩慢起病。皮膚粘膜逐漸蒼白、以唇、口腔粘膜、甲床最明顯。頭發枯黃、倦怠乏力、不愛活動或煩躁、注意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成績下降、智能多較同齡兒低。常有食欲不振、少數有異食癖(如喜吃泥土、煤渣)。重者出現口腔炎、舌乳頭萎縮、吸收不良綜合征、反甲、心髒擴大或心力衰竭等。患兒易患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年長兒童可訴頭昏、耳鳴。實驗室檢查:紅細胞、血紅蛋白低於正常。紅細胞體積小、含色素低。骨髓塗片可 見幼紅細胞內、外可染鐵明顯減少或消失。血清鐵蛋白減少(<16ug/l)。血清鐵減低 (<10.7umol/l)。總鐵結合力增高(>62.7umol/l)。運鐵蛋白飽和度減低(<0.15)。紅細胞游離原卟琳增高(>9umol/l)。 【治療原則】根治本病的關鍵是去除病因。治療本病的特效藥是鐵劑。鐵劑多采用口服,如硫酸亞鐵(含元素鐵20%)。有嚴重胃腸反應或吸收不良者,給予右旋糖酐鐵肌內注射,其療效與口服同。嚴重貧血,血紅蛋白低於70g/l者,可多次少量輸注濃縮紅細胞,以盡快糾貧血症狀。 【護理評估】 1.病史向家長了解患兒的喂養方法及飲食習慣,有無因飲食結構不合理或患兒偏食導致鐵長期攝入不足;小嬰兒貧血詢問母親孕期有否貧血,有無早產、多胎、胎兒失血等引起先天儲鐵不足的因素;還應了解有無因生長發育過快造成鐵相對不足及患兒有無慢性疾病,如慢性腹瀉、腸道寄生蟲、反復感染使鐵丟失、消耗過多及吸收減少現象。 2.身心狀況檢查患兒貧血程度輕重,有無皮膚粘膜蒼白、頭發枯黃、乏力、記憶力減退、精神煩躁、頭暈耳鳴等表現,貧血較重者要注意有無心率增快、心髒擴大、心力衰竭體征,還要了解患兒有無精神改變、異食癬等。 3.輔助檢查了解血液檢查結果,有無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鐵蛋白下降。 【常見護理診斷】 1.活動無耐力與貧血致組織缺氧有關。 2.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與鐵供應不足、吸收不良、丟失過多或消耗增加有關。 3.知識缺乏與家長及年長患兒的營養知識不足有關。 改善貧血一方面需要滿足人體制造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血紅素鐵,同時也需要加強人體 自身骨髓的造血能力,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阿膠能有效促進骨髓細胞的增殖,激活機體的造血系統,加快血紅細胞的生成,促進血紅素鐵的吸收利用。血美萊口服液采用純正名牌阿膠,從根本上解決貧血問題,補血持久不反彈。 同時,葉酸、當歸、黨椮、黃芪、熟地,等生血造血的科學配伍,高科技的組方,是血美萊成為貧血患者補血的新貴.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日常注意事項: (1)病情嚴重時,要注意臥床休息,配合治療。 (2)緩解階段可以適當參加一些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等,以增強體質。 (3)飲食要有規律,主副食應以高蛋白、維生素為主,如:小麥、玉米、小米、糯米、豆類、瘦肉、蛋類等,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如:橘子、紅棗、核桃、紅皮花生、菠菜、白菜。忌食:辛辣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煙、酒等刺激性物品。 (4)盡可能避免使用引起血小板減少的藥物,如利福平,阿司匹林、奎寧、頭孢菌素、洋地黃毒甙等。 (5)平時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過度緊張,要保持個人衛生,預防各種感染和感冒,防止外傷。 (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表現: 本病以皮膚粘膜下及其他部位出血為重要表現,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1.急性型:多見於兒童,發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及其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出血嚴重。突發廣泛的皮膚粘膜血點或成片淤斑,甚至皮下血腫,常伴有鼻衄、牙龈出血等。胃腸和泌尿道出血,可見便血及尿血,偶見結膜下,視網膜出血,少數患者同時伴有內髒或顱內出血,而出現嚴重的後果。 2.慢性型:多見於成人,病程為6個月以上,起病緩出血症狀輕,一般僅見皮膚淤點和淤斑反復發作性出現或常見鼻衄、牙龈出血,結膜出血等其他出血傾向,女性患者可以月經過多和子宮出血為主要表現,長期、反復大量出血而引起貧血者,可以出現低血乏力、頭昏、失眠、及脾腫大等。 繼發性的血小板減少,病因錯綜復雜,可以由中毒藥物過敏、自身免役、血脂異常、遺傳基因等臨床表現,出血、多發性淤斑。最常見於小腿、或易受輕微外傷的部位,出現小的散在性的淤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腸道出血、泌尿道出血和陰道出血)和手術後大量出血,胃腸道大量出血和中樞神經出血可危。 概述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免疫性綜合病征,是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特點是血循環中存在抗血小板抗體,使血小板破壞過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二者發病機理及表現有顯著不同。 病因 病因不清,急性型多發生於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後,提示血小板減少與對原發感染的免疫反應間有關。慢性型患者中約半數可測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體。 症狀 一、急性型 多為10歲以下兒童,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風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種後。感染與紫癜間的潛伏期多在1-3周內。 主要為皮膚、粘膜出血,往往較嚴重,皮膚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點,分布不均,以四肢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結合膜下出血,少數視網膜出血。脊髓或顱內出血常見,可引起下肢麻痺或顱內高壓表現,可危及生命。 二、慢性型 多為20-50歲,女性為男性的3-4倍。起病隱襲。患者可有持續性出血或反復發作,有的表現為局部的出血傾向,如反復鼻衄或月經過多。瘀點及瘀斑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膚與粘膜,但以四肢遠端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傷後也可出現深部血腫。 檢查 一、血象。 急性型血小板明顯減少,多在20×10九次方/l以下。出血嚴重時可伴貧血,白細胞可增高。偶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10九次方/l,常見巨大畸形的血小板。 二、骨髓象。 急性型,巨核細胞數正常或增多,多為幼稚型,細胞邊緣光滑,無突起、胞漿少、顆粒大。慢性型,巨核細胞一般明顯增多,顆粒型巨核細胞增多,但胞漿中顆粒較少,嗜鹼性較強。 三、免疫學檢查。 四、其他。 出血時間延長,束臂試驗陽性,血塊收縮不佳,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減弱,51cr或111in標記血小板測定,其壽命縮短。 治療 一、一般治療:急性型及重症者應住院治療。 二、腎上腺皮質激素。 急、慢性型出血較重者,應首選腎上腺皮質激素。 三、脾切除:脾切除是有效療法之一。 四、免疫抑制劑。 五、免疫球蛋白。 六、達那唑。 七、輸注血小板。 八、血漿置換。 九、促血小板生成藥。 十、中醫中藥。 十一、食品保健品 [編輯本段]中醫對貧血的辨證論治 中醫學中沒有貧血的名稱,但從患者臨床所呈現的證候,如面色蒼白、身倦無力、心悸、氣短、眩暈、精神不振、脈見細象等,則相似於“血虛”、“陰虛”諸疾。一般可將貧血劃入“血虛”或“虛勞亡血”的范疇,而“虛勞”是髒腑虧損、元氣虛弱所致多種慢性疾病的總稱。 中醫認為,“諸血皆屬於心”,“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之源頭在於腎,……精氣充足,百脈和暢”。由此可見,血的生成來源於水谷之精氣,人攝取水谷營養物質,由中焦(脾胃)吸收了飲食物的精微,通過氣化作用,變成營氣。脾得心火宣降之助,轉化為精、津液,精之一部分貯於腎中,以待生化之用,另一部分得心火之助轉化為血,以榮膠末五髒六腑。腎中先天之精得後天水谷之精氣,吸收命火之蒸騰,轉化為髓。髓得下焦火熱之激,分化為髓之精液,精液再為命火的宣蒸轉化為血,輸之於機體,以為生理之用。 血的生成和調節與心、肝、脾、腎等髒腑關系密切,故中醫謂“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而這些髒腑功能的充分發揮,又有賴於腎之命火溫照。因此,心、肝、脾、腎功能衰弱,均可導致血虛。而血虛之形成不外乎內外因素。外邪六淫與溫熱侵入機體,潛而不定期出,深入化血之機,導致新血無生,這一致病因素與現代醫學所說的“細菌感染、原蟲、毒素發生溶血為病”不謀而合。在內因上,或為七情失節,或為飲食失宜,或為失血而成,或為先天禀賦不足,或為病後房勞過甚,或為妊娠失調,而引起造血之機受阻;或消化之機紊亂,水谷不化,精微不成,發生血虛之疾。可見在內因方面與現代醫學所說的“缺乏造血原料或造血器官功能障礙,或慢性失血而成貧血”基本上是一致的。 血為有形之物,氣屬無形之用。血之運行有賴於氣,故有“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血為氣之母,血至氣亦至”的理論。血由氣而生,而氣也必須有血為依附,才能發揮其生化、運動的作用。二者互相依賴,又互相促進,保持相對平衡。如果氣血失和,就會致病。《內經》說:“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因此,血虛患者一般均有氣虛,這在診斷和治療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編輯本段]幾種可遺傳的貧血 在我國,貧血是一類相當常見的疾病,通常大多數的貧血是營養性(如缺鐵性)貧血。然而經常會碰到補充鐵劑後仍無法糾正的貧血,這類所謂的"不明原因的難治性貧血"中,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 遺傳性溶血性貧血一般在幼年時就開始發病,通常是漸漸發病,時輕時重,除了面色蒼白,乏力、胃口不好、頭暈等一般貧血常見的症狀外,皮膚、眼球發黃(如黃疸)是比較特征性的表現(並非每個病人都存在)。有黃疸時,小便的顏色也常變黃並加深,嚴重時尿色可深如醬油。根據病因的不同一般將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由於血液中紅細胞膜發生了異常的改變而導致的溶血性貧血。正常的紅細胞看上去像個汽車輪子(雙凹碟形),當紅細胞膜發生改變後紅細胞就會變成球形或橢圓形。這種紅細胞在通過很細的毛細血管時就有可能被擠破,過多的紅細胞被破壞,貧血就發生了。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就屬於這一類貧血。 第二類是由於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合成發生了障礙而致的溶血性貧血。華南、西南地區很常見的地中海貧血就是其中的一種,該病在廣東的發生率為5~6%。地中海貧血主要分為兩大類,由血紅蛋白的α鏈合成減少而引起的貧血稱為甲型地中海貧血,由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