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麼樣才能讓小孩子承擔失敗?正文

怎麼樣才能讓小孩子承擔失敗?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不敢接受失敗,這可以算是一個很大的心理問題了。對小孩子要很大程度上的教育,特別是現在,都八歲了,如果說的不聽,那就用實際行動告訴他,
 

感覺你弟弟最缺的是自信這貌似不是短時間可以解決的和你弟弟一直的生活環境有關是否一直都在被關照和寵愛

說白了就是處處有人照顧自己想失敗想失去都沒有機會最好的方法就是1.讓他找到支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而小孩子談理想並不是接受不了只不過在他們看來是說法不一樣2.有了支撐點可以保證他不會迷茫接下來就要讓他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用在學生身上就是自己喜歡的專業3.最後就是他以後的人生經歷看他的出體會

其實我們能做的不多因為自己的完善都是個問題很難顧及別人即使是自己親密的人教會你的弟弟像你一樣用心去體會生活就可以了對生活認真那麼從中得到的體會便會使他進步能做的也就這麼多了

 

 

他現在還小等以後長大些了之後就慢慢的學會長大了一些事情盡量讓他自己去處理畢竟一個人的時候成長是最快的不要溺愛他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是經歷不了挫折的他想要什麼東西不必要的就不要給他買等他在大一些的時候你跟他說輸不起是不行的男子漢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啊

 

小孩子的這種心理障礙,大人一定要認真的防范和對待,有機會的話不妨去找找心理醫生或者兒童教育專家咨詢一下,及早發現及早彌補刻不容緩。

生活中大人和周圍的長輩不要一味的什麼都遷就他,保護他,讓他覺得身後有“後台”,以至於會產生一種依賴心理,在困難面前不願意承擔後果。要試著讓他自己去處理自己的生活圈子或是朋友圈子,可能是有點過於自卑的心理,導致他不喜歡直視,喜愛逃避,大道理小孩子未必聽的懂,即便聽的懂也未必能領會其中的真正含義,建議多從生活出發,從小事出發,做的好的時候多給他鼓勵,給他自信,也多多的去發現他的長處,並告訴他這些他做的很棒,給予贊賞的肯定,讓他相信自己;當然不好的地方也不要太直接的去指責和批評,帶著一種教育的方式,告訴他如果這些不好的地方他也能改過來的話,那麼他將會像“鋼鐵俠”(或者他喜歡的感興趣哪個形象)那樣棒。。。從生活出發,觀察他的點點滴滴,適當的給予鼓勵和批評,讓他相信自己,自信起來。。。

 

幫助孩子戰勝失敗

如何面對失敗是對每一個人自信的挑戰,承受失敗能鍛煉自信,不能承擔失敗,則會打擊自信。然而,失敗又是免不了的,小孩子也不可避免要遭遇挫折、失敗。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但這是有前提的,就是要正確對待失敗,若不能正確對待,則失敗會讓垂頭喪氣,對自己失去信心。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難以堅強地面對失敗,所以,在這個時候,需要大人的開到與幫助。這也是教育的契機,可以幫助孩子積極接受失敗的磨煉,從而更加堅強、自信。為此,在孩子遭遇失敗的時候,大人適合采取以下的做法:

(1)傾聽。失敗是痛苦的,往往會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心煩意亂,此時,家長切不可問這問那,更不要說教,家長要充當孩子傾訴的對象,讓孩子把他的心情和想法和盤托出,不要插嘴,不要打斷。這樣做有兩種作用:一是讓孩子傾瀉一下不快,消散壞情緒,心態平靜一些,才能接受他人的意見;二是通過傾訴了解事情的原委和孩子的心理狀態,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孩子傾訴之後,若有不清楚的再緩緩了解。

(2)理解。在了解情況之後,首先要對孩子表示理解,所謂理解,不是肯定也不是否認,而是表示對他的關注,安撫孩子的情緒,如,“做壞了,沒關系,會做好的。”“沒有評上嗎?不要緊,再爭取。”……盡量扭轉孩子的消極情緒。話不在多,不要喋喋不休地勸說、出主意。

(3)分析。安撫以後,要適當幫助孩子分析。孩子往往只沉浸在失敗的苦惱中,難以理智地回顧失敗,因此,家長的引導是必要的。但是避免孩子被動接受,最好是和孩子進行交談、討論,“是什麼原因呢?”“會不會是那樣的?”……這樣做會讓孩子心情明朗起來,同時,提高孩子的分析能力。

(4)建議。孩子因其幼稚,常常對失敗束手無策,家長除了給孩子鼓勁外,還要協助孩子走出失敗的困境。不是包辦代替,不是指手劃腳,最好以建議的方式指點孩子,“你看,這樣做好不好?”試一試這麼辦,好嗎?”協助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反敗為勝。,勇氣不是天生的,是孩子出生以後鍛煉出來的。那麼,膽怯孩子的勇氣跑到哪裡去了呢?孩子稍有大膽的舉動時,常能聽到的驚呼:“快下來,危險”“別摸,危險!”“小心呀,危險!”……於是,孩子的心就逐漸地被危險包圍起來,在他的眼裡,可怕的事越來越多,勇氣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被擠跑了。

有關的教育研究表明,孩子有沒有勇氣,和環境與教育有直接關系,例如,家長的過度保護、過度照顧,會使孩子變得軟弱、膽小。還有,和家長是否有勇氣也有直接關系,家長的膽怯會造成怯懦的氛圍,對孩子的心理起消極作用,怎麼會有勇氣呢?

孩子有時會出現階段性的懼怕,這是對環境的一種畏縮、退拒反應,例如突然會睡覺時不讓關燈。有時,當一種懼怕出現時,另一種懼怕往往會消失,但也有表現得較嚴重和持久的,甚至造成心理障礙,所以要及時緩解孩子的懼怕。

為此,要讓孩子熟悉所懼怕的事物或情景。孩子之所以懼怕,多是對所怕的對象生疏,缺乏了解。如孩子怕蟲子,是因為很少接觸蟲子,以為蟲子是會傷害人的。應該吸引孩子接觸蟲子,先接觸那些溫和的、可愛的蟲子,多看昆蟲的圖畫、錄像,講一些昆蟲的趣聞等,通過了解與接觸,孩子對昆蟲發生興趣,懼怕感會自然消失。

從根本來說,有勇氣就不懼怕,所以,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一些家長是做得很成功的,請聽一位家長的教子體會:

我們經常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我們自己也積極參加,並且有意加入一些訓練勇氣的項目,如練習碰撞,玩勇敢者游戲,孩子很喜歡和我們較量,在較量中增長勇氣,學會保護自己。

當孩子不慎受傷時,我們從不大驚小怪,一方面及時處理傷口,一方面平靜地安撫孩子,讓孩子不要緊張,鼓勵孩子做勇敢者,不害怕。我們的態度對孩子很起作用,孩子也便的堅強起來。

同時,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和孩子分析為什麼會受傷?怎樣可以避免受傷,教孩子判斷危險程度,學會保護自己。一定不能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不讓孩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樹立勇敢的榜樣。我們注意從圖書、影視節目中尋找勇敢者的形象,用他們的勇敢精神感動孩子,不是對孩子說教,而是用我們的感動來感染孩子。我們夫妻興致勃勃地交談,由衷地欽佩與贊歎,每當此時,孩子也會自然地興奮起來,主動加入我們的談論,表現出對勇敢精神的羨慕。可見,勇敢精神滲入了他的心靈。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我們深知,勇敢的根基是獨立,所以,注重在生活上培養他的獨立能力,還有意鍛煉孩子獨處,有時我們故意出去一會兒,讓孩子承擔看家的重任,孩子對此很自豪,以後一點點延長孩子獨處的時間,最長的一次達5小時。開始時孩子有些緊張,但我們沒有讓步,堅持培養孩子獨處,果然,孩子逐漸應付自如了,顯然,獨處增長了孩子的勇氣。

這位家長的經驗不只提供了辦法,更主要的是提供了教子的觀念,“勇氣”是在充滿勇敢精神的氛圍中增長起來的,可見,培養勇敢幼苗之方,就握在家長的手中。

 
不要對“失敗”這個詞下定性,要讓他知道輸不等於失敗。應該更多讓他了解的是:這是人生必須經歷的。

有什麼好的兒童商城_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