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在寶寶喂養中存在5大典型誤區,是什麼 ?_正文

在寶寶喂養中存在5大典型誤區,是什麼 ?_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請問
 
誤區一: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越多越好

雖然維生素和礦物質對嬰幼兒十分重要,然而也不能給寶寶過量地攝入或濫用,否則會對寶寶身體產生不利影響,造成的危害比如會有維生素a、d中毒、補鈣過量等。

誤區二:以牛奶替代母乳

母乳看上去稀稀的,沒有奶粉沖出來的牛奶那樣濃,所以放棄母乳喂養,以牛奶替代母乳。

母乳喂養對寶寶有很多好處,母乳中含有抵抗多種疾病的抗體,實踐證明用母乳喂養的寶寶少生病;母乳與牛奶相比,所含營養較全面、充分,母乳喂養的寶寶較健康;母乳對於寶寶來說更容易消化吸收,且吸收率最高。

對媽媽來說,母乳喂養更方便、更省錢,不用消毒,且溫度適宜;母乳喂養的媽媽身體恢復較快,並不易患上乳腺疾病。

誤區三:母乳喂養時間越長越好

越來越多的媽媽雖然做到了母乳喂養,但有些人卻陷入另一個誤區:認為母乳喂養時間越長越好。

兒科專家指出,當母乳喂養4-6個月的時候,由於嬰兒生長發育迅速,母乳中的營養成分已不能滿足其需要。

因此,嬰幼兒在6個月後就開始添加輔食很重要。添加換乳期食品不僅可以補充寶寶營養,還能讓寶寶學會吞咽、咀嚼,鍛煉胃腸道的消化、吸收能力。

如果寶寶甚至一歲還沒有添加任何食品,非常不對。

誤區四:用鮮奶代替配方奶粉

喂養2歲以內的寶寶對寶寶來說,除母乳外的其他乳汁,如牛乳、羊乳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牛乳蛋白質中的酪蛋白太高,不利於寶寶消化;牛乳中蛋白質、鈣、鈉、鉀等的高含量與寶寶未成熟的腎髒能力不相適應。

因此,2歲以內的寶寶最好選用配方奶粉,盡量不用鮮奶。

誤區五:選用保健品幫助孩子提高免疫力

嬰兒出生以後,隨著一天天長大,體內由母體傳給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漸減弱或消失,尤其是在生後6個月到3歲這段時間。

有些家長認為為孩子選用保健品也是幫助孩子提高免疫力的好辦法,事實上,目前市場上流行的保健品中還沒有專門提高免疫力的,很多宣稱以提高免疫力為主要功效的保健品,其實並沒有臨床和理論上的科學根據,選擇保健品其實不如改善孩子的飲食結構。


 

 
最佳答案-由提問者2006-11-2109:34:39選出
我國目前每年約有1500萬名新生兒誕生,0至3歲的嬰幼兒是一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科學實踐表明,嬰幼兒階段的喂養對人的一生發展具有關鍵作用,科學喂養不僅是寶寶身體成長的必需,語言、認知、交流等社會行為能力的形成也有賴於此。然而,在我國,由於飲食習慣、文化傳統和社會法制等因素,嬰幼兒喂養階段存在很多不科學的現象,威脅著寶寶的健康成長。


問題一:牛初乳、蛋白粉不能作為嬰幼兒食品。


所謂“牛初乳”,是指母牛產仔後1至3天的乳汁。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丁宗一教授向記者介紹,人乳同其他哺乳動物的乳汁一樣,也經過從初乳(1-3天)到過渡乳(3-7天),再到成熟乳(10天以後)的過程,嬰兒成長主要依靠成熟乳中豐富的營養成分,人類初乳都不能全面提供嬰兒成長所需的營養,更何況“牛初乳”!丁教授認為,真正的“牛初乳”對生產技術要求很高,產量非常有限,即使成功生產也只是一種休閒飲料,不能作為嬰幼兒的食品,目前有些國內企業急功近利,炒作“牛初乳”概念,個別醫師不顧職業道德,盲目用營養成分不合格的“牛初乳”喂養嬰兒,這將嚴重影響嬰兒的健康,甚至造成“大頭兒”。


蛋白粉則主要由大豆提煉而成,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但也不能作為嬰幼兒食品。一是由於嬰兒對營養的需求是復雜的,蛋白質只是母乳的成分之一,蛋白粉不能提供全面的營養;二是嬰幼兒的各個器官都未發育完全,蛋白粉的蛋白質含量太高,很容易加重嬰兒的肝腎負擔,造成肝腎損傷。


丁教授建議,母乳喂養是為嬰兒提供營養的上選方法,應順應自然規律讓寶寶吃母乳,母乳中初乳抗病能力強,成熟乳提供全面的營養,正是順應嬰兒脫離母體後生存環境改變,從臍帶營養到自我攝取營養的過程。


問題二:接近母乳的配方奶粉才是好奶粉。


根據生物學的規律,30%的母親不能為寶寶提供乳汁,而且隨著嬰兒成長,母親都會奶水不足,奶粉是最主要的補充食物。很多父母認為價格越昂貴的奶粉越好,或是進口貨一定比國產貨好,其實不然,真正適合嬰幼兒成長的是接近母乳的配方奶粉。


20世紀以來,人類不斷以母乳為藍本對動物乳進行改造,使奶粉有了革命性進展,從胡蘿卜素、酪蛋白、純植物來源aa和dha到乳清蛋白,配方奶粉的成分、含量逐漸接近母乳,目前已經達到了進一步分離乳清蛋白的階段,科學實驗表明,母乳中60%以上的蛋白質成分是乳清蛋白,α-乳清蛋白又是其中最主要、最有價值的部分,前不久美國惠氏制藥廠(wyeth)申請了α-乳清蛋白分離技術的全球專利,嬰幼兒配方奶粉朝母乳又邁進了一步。


中國醫師協會兒童營養喂養研究工作組提供的報告顯示,中國80-90%的嬰幼兒在換乳期,即母乳分泌減少,不足以喂養的時候,沒有及時、正確轉入配方奶粉喂養,甚至在2歲以前就用酪蛋白和飽和脂肪酸過高的“鮮奶”喂養,這對嬰兒成長極為不利。阜陽等地出現的“毒奶粉”就是其營養成分不足,家長們由此“談奶粉色變”。專家建議,家長應選擇有質量保證的趨近母乳成分的配方奶粉作為母乳的替代或補充。


問題三:泥糊狀食物喂養不可逾越。


泥糊狀食物是指含液體量介於液體和固體之間的食物,如粥、米糊、菜泥、水果泥、肉泥等。4至6個月是寶寶快速生長時期,此時必須及時添加泥糊狀食物滿足營養需要。泥糊狀食物階段是寶寶生長不可逾越的階段,即使其適應消化器官的能力,幫助寶寶從液體食物過渡到固體食物。


很多中國家長只把泥糊狀食物當作寶寶的“副食”,其實不然,它與母乳和配方奶粉一樣是寶寶缺一不可的主食。根據中國醫師協會的報告,80-90%的中國孩子沒能接受正確的、連續的泥糊狀食物喂養,沒有經歷“磨牙食品”的早期刺激,沒有得到“握”、“吃”等相關動作的練習。丁宗一教授介紹,泥糊狀食物在嬰幼兒早期擴大了味覺范圍,防止日後偏食、挑食、拒食等不良進食行為的發生,為1歲後均衡膳食打下基礎。同時,泥糊狀食物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對日後智力水平和行為狀況有良好影響。有研究表明,孩子學習能力差、攻擊性強等行為都與不正確的泥糊狀食物喂養有關。


問題四:營養行為和營養氣氛被長期忽視。


根據兒童營養學的觀點,寶寶進食後的營養結構不僅取決於食物中的營養素,營養行為和營養氣氛也是關鍵因素,對8至10個月以後可以吃固體食物的寶寶尤其重要。營養行為主要指父母的喂養行為和孩子的自我行為,營養氣氛則指孩子進食時周圍的環境氛圍。在中國家庭中,有一個非常不科學的“飯勺現象”,家長端著飯碗,拿著飯勺追著孩子喂,這種強迫寶寶進食的營養行為破壞了營養氣氛,不利於培養寶寶獨立進食的良好習慣,也不能均衡營養,是造成嬰幼兒營養不良和肥胖症的主要原因。


另外,突然斷奶、進食時被訓斥、邊吃飯邊看電視或聽故事等不良營養行為都容易引起寶寶的情緒障礙,不利於寶寶的消化吸收。嬰幼兒時期如果常常處於緊張壓抑的進食氣氛,對寶寶成年後的心理和社會行為都有非常消極的影響。


專家們建議,寶寶吃飯要定時,培養坐在固定位置上吃飯的習慣,吃飯時環境要安靜,氣氛要愉快,收起分散寶寶注意力的玩具,無論寶寶犯了什麼錯誤,都不能在吃飯時訓斥。


問題五:母親“常樂”,寶寶健康。


目前,絕大多數家庭都注意到懷孕期間母親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但同時也要意識到,母乳喂養階段母親的心情和身體狀況也對寶寶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醫師協會丁宗一教授的科研小組在國內外進行了20多年的跟蹤調查,如果母親在喂養期間從事重體力勞動或是運動員堅持訓練,則母乳酸性普遍偏高,不利於嬰兒消化吸收。另外,很多中國母親會在工作間隙喂養孩子,如果母親在生氣、焦慮的情況下給孩子喂奶,則孩子成人後的攻擊性行為較多,犯罪率高。


丁教授說,中國人常講“吃、喝、玩、樂”,其中最難做到的是“常樂”,對嬰幼兒的母親來講,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對寶寶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家寶寶25個月了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