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嬰兒發燒怎麼辦 最好上兒童醫院讓醫生檢查一下,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對症下藥。 如果寶寶肛門溫度超過38.5度,就必須給寶寶吃退燒藥, 如美林等嬰兒專用的退燒藥。如果低於38. 5度還是以物理退燒為主,可以給寶寶貼退燒貼,可以給他洗給澡, 少穿點衣服。
孩子發燒時家長易犯的錯誤
伴隨著感冒而來的流鼻涕、打噴嚏、咳嗽、渾身無力,總是讓人煩惱。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吃藥,止住這些症狀。其實藥物是無法治療感冒的,因為大部分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感冒藥和消炎藥都不能殺死病毒。打噴嚏,流鼻涕和喉嚨有痰,都是我們的免疫系統以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他們正在將病毒排出體外!鼻涕和痰液中有許多被捕獲的病毒,因此當你服用感冒藥時,你止住的不是感冒而是暫時抑制住了感冒症狀。在用藥止住打噴嚏的同時,你也阻止了將病毒排出體外的過程。我們的呼吸道裡有一層像掃帚一樣的絨毛,它們不停地向外波狀湧動,像清潔工一樣把病毒掃出呼吸道。當你用藥以後,呼吸道的這種自我清潔工作停止了,“清潔工”——你的免疫細胞被藥物給弄迷糊了,都躺下不動了。這時,人也就沒有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狀了。但是,病毒還在,這時,還極有可能合並細菌的存在,它們就可以直接進入我們的肺部了。所以,一個小小的感冒治來治去就治成了肺炎,甚至有人還因此丟掉生命。人體不會無緣無故的發燒,它是你的免疫系統在努力工作的信號。一些入引起感冒的病毒入侵時,需要較涼的環境孳生繁殖。在感染期間,免疫系統會分泌特殊物質使人體體溫升高。這樣會減緩入侵者繁殖的速度和能力。當你出現輕微發燒時,很可能你的身體正竭盡全力消滅入侵者。如果你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退燒藥,就可能給免疫系統在戰勝入侵者的過程中帶來更大的困難。不過體溫過高也會因為改變了身體的酵素而給身體帶來損害。也許,這一段文字已經把你整糊塗了。你會疑惑:人體“發燒”是病還是免疫反應?正確答案是:免疫反應。相對而言,人體的免疫細胞是怕冷不怕熱。寒冷會使免疫細胞變得不靈活,適當的溫度會讓細胞活動自如。打個形象的比方:一個人在寒冷的地方呆一會兒,就會手腳甚至渾身都僵硬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體就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經受寒冷後,活動力大大下降,人也就變得行動遲緩、僵硬了。人體在受到細菌和病毒侵害以後,我們的免疫系統會本能的自動調節身體機制,創造一個高溫環境,以利於自己的免疫細胞靈活行動去消滅敵人。同時高溫環境有抑制了敵人的繁殖。當然,在沒有敵人侵入的時候,我們的體溫是正常的,免疫細胞不需要盲目的過度緊張活躍,只有敵人來了時才需要熱身。現在,你能明白“發燒”了嗎?你低燒兩個多月,說明你的免疫系統很衰弱,它無力把入侵者驅逐出去,它在提示你:它需要能量。這種能量不是抗生素,不是激素,不是利尿劑,不是酒精。而是富含植物營養素、抗氧化劑、多醣體的免疫營養食品。 有疾病困擾,我們是不是就袖手不管呢?不是,而是要在平常日日維護你的免疫功能的強健。免疫系統,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好醫生。免疫功能的提升,就在於我們一日三餐的營養是否均衡。這裡的均衡指的是富含植物營養素、抗氧化劑、多醣體的植物性營養,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的均衡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發燒 發熱是指寶寶體溫的異常升高,媽媽的手不是體溫計,不能准確測量寶寶的體溫;而寶寶的正常腋下體溫應為36℃~37℃,只有超過37。4℃才可以認為是發熱。但是,寶寶的體溫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也常常會出現一些波動,例如在傍晚時,寶寶的體溫往往比清晨時要高一些;……>>全文
寶寶發燒應急3要素 第一,少穿衣服,給孩子散熱。傳統的觀念就是孩子一發燒,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嚴嚴實實的,把汗“逼”出來,其實這是不對的。小孩在發燒時,會出現發抖的症狀,父母會以為孩子發冷,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體溫上升導致的痙攣。 第二,幫孩子物理降溫,有以下常用方法: 1.頭部冷濕敷:用20℃-30℃冷水浸濕軟毛巾後稍擠壓使不滴水,折好置於前額,每3-5分鐘更換一次。 2.頭部冰枕:將小冰塊及少量水裝入冰袋至半滿,排出袋內空氣,壓緊袋口,無漏水後放置於枕部。 3.溫水擦拭或溫水浴:用溫濕毛巾擦拭孩子的頭、腋下、四肢或洗個溫水澡,多擦洗皮膚,促進散熱。 4.酒精擦浴:適用於高熱降溫。准備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第三,補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隨便吃藥。高熱時呼吸增快,出汗使機體喪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發燒時應給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
你是如何應對寶寶發燒的? 小調查 1.你的寶寶多大了? 1-3個月 4-6個月 7-12個月 1-2歲 2.你的寶寶經常發燒麼? 經常 偶爾 從不 3.寶寶發燒了你通常采取什麼措施? 打針、輸液 吃退燒藥、感冒藥 物理治療,如擦拭酒精,盡量不吃藥
發燒期間的禁忌 當你的寶寶因發熱突然出現抽風時,千萬不要驚慌失措,不要大聲呼喊或用力搖晃、拍打孩子,應采取以下的方法:保持呼吸道暢通如孩子頭向後仰、四肢挺直、發硬時,千萬不要用力彎曲孩子四肢。應把孩子平放在床上,頭歪向一側。因為抽風時經常……>>全文 專家建議:·吃母乳的嬰兒應堅持母乳喂養·發燒寶寶不宜吃雞蛋羹·寶寶發燒要及時補充水份 ·發燒不必立即退燒·孩子發燒時一定要保護眼睛·孩子發燒別濫用抗生素類藥品 嬰兒發燒怎麼辦? ——小兒發燒正確應對
近日,兒科門診擠滿了前來看病的小患者,多數都是感冒,發熱、流鼻涕、咳嗽,有的還伴有嘔吐和輕度腹瀉。有一個剛出生111天的嬰兒,發燒一個多星期不退,小臉蛋紅紅的,媽媽抱著孩子直掉眼淚,求醫生想辦法給孩子退燒。
許多家長都像這位媽媽一樣,看到孩子發燒就著急,急於給孩子退燒。其實,小孩感冒發燒並不是壞事,不要急於退燒。
分清低熱中熱和高熱
小兒發熱時體溫37.5~38℃為低熱,38~39℃為中熱,39℃以上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發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所產生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於小兒的正常成長發育。體溫不超過38℃一般不要急於退燒,特別是在沒有明確診斷之前,如果盲目急於退燒就可能掩蓋病情,干擾對病情的診斷。當體溫達到39℃以上時就要在醫生指導下退熱。有4%~12%的孩子在高熱時會發生驚厥,驚厥反復發作可能造成腦損傷,也是某些癫痫的先兆表現,還可能導致其它危險。因此,凡有高熱驚厥史或家族史的病兒,一旦高熱就應立即給予退熱處理。
38.5℃以下物理降溫
在給小兒退熱時,在38.5℃以下最好是選擇物理降溫,如多飲水、溫水加酒精擦浴等。
所有的退燒藥,如撲熱息痛、復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成分,有較大的副作用,嬰幼兒的神經抑制機制尚未健全,高熱時使用,易誘發驚厥,還會因大量出汗引起虛脫,甚至因血液中游離膽紅素堆積而出現黃疸。同時對消化系統和肝腎功能也有損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綜合征,造成白細胞、血小板降低。
如果非需要用退燒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小兒常用的退燒藥有布洛芬、來比林、百服寧、小兒退熱栓等。也可以選用中藥如柴胡、羚羊角、清熱解毒口服液等,對小兒退燒效果也很好。
能不輸液就不輸
有的家長認為小兒感冒輸液比服藥退燒快,一到醫院就要求醫生給孩子輸液,而且要求用抗生素。其實感冒大多為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作用。我們的原則是能吃藥的不打針,能打針的不輸液,因為輸液有時會產生副作用。當服用抗病毒藥物不能退熱,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血液檢查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出現支氣管炎或肺炎時,可考慮使用抗生素。但無論用什麼藥物,都要注意劑量不得過大,服用時間不應過久;服藥期間要多給孩子喝水,以利藥物的吸收和排洩,減少藥物對小兒身體的毒害。退燒藥不要和鹼性藥同時服用,如小蘇打、氨茶鹼等,否則會降低退熱的效果。
中醫認為感冒是感受風邪所致,分風寒、風熱、內熱外寒等不同的症候,強調要辨證施治,對症用藥,這一點對小兒尤其重要。有的家庭備有“小藥箱”,孩子感冒了不到醫院看,拿家裡儲存的感冒藥給孩子吃,或者自己到藥店給孩子買藥吃,這樣做很危險。因為有不少成人用的感冒藥,對孩子有危害,所以小兒感冒用藥要特別慎重。 兒童的體溫在36.2℃~38℃為正常。一般定義:肛溫高於37.8℃,口溫高於37.3℃,腋溫高於36.8℃為發燒。現在用耳溫槍的機會較多,耳溫槍所量的溫度與肛溫相近,均稱為“核心溫度”(coretemperature)。
第3,如何正確量體溫?
1、測量腋溫比肛溫好:因肛溫必須插入肛門內,對寶寶較具刺激性,腋溫則較溫和。
2、三歲以下寶寶適用水銀溫度計或耳溫槍:耳溫槍的准確性及安全性已被醫界肯定;水銀溫度計則較電子溫度計准確。
3、使用前將水銀柱甩至36℃以下:如此測量到的體溫才准確。
4、需測量足夠時間:若測量腋溫需夾5分鐘以上,肛溫則僅需1分鐘即可。
5、肛表要先潤滑:測量肛溫前,需先在肛表上塗上潤滑膏,然後插入肛門內2公分即可。
6、洗澡、飲食、運動後不可立即量體溫:洗澡後要半個小時才能測量體溫;吃熱的食物、大熱天剛從外面進來或運動後,其體溫在38~38.5℃之間,應先休息半小時後再量,不宜遽然診斷為發燒。
第4,一發燒就要馬上退燒嗎?
發燒是一個警訊,它在通知你身體有某部位生病了;然而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診斷,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分析發燒的形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此外,發燒本身還有幫助殺菌及提升抵抗力的作用,所以不太高的發燒是不必急著退燒的。
不過,多數醫生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分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嬰幼兒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發燒引起傷害是不必要的。
第5,如何自行幫寶寶退燒?
當寶寶體溫達上述的發燒溫度時,使用以下溫和(物理性)的退燒方法可讓寶寶舒服一些:
1、冷敷法:這個方法簡便易行,用冷毛巾敷在前額,毛巾變熱後再用冷水浸後重新敷用。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較用冷毛巾敷前額要好。
2、全身溫水拭浴或泡澡:將寶寶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搓揉全身或泡澡,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每次泡澡約10~15分鐘,約4~6小時一次。
3、溫酒精拭浴:酒精擦浴將70%酒精兌自來水1/1,或75%酒精兌水1/2,亦可用二鍋頭酒兌水1/4,放在一個小碗中。擦浴時將門窗關好,用紗布或柔軟小毛巾蘸碗中的酒精,擦患兒手心、腳心、腋窩和上臂內側、前胸和大腿根部。稀釋後的水溫約為37~40℃,再擦拭四肢及背部;若直接用酒精擦拭,會讓小朋友覺得很冷,很不舒服,甚至抽搐。
擦拭後可用浴巾蓋一下身體,等5~10分鐘,酒精蒸發得差不多的時候,體內的血液循環到了身體表面,又使皮膚變熱時,就可以再重復第二次,如此重復三次左右,體內外的溫度可迅速下降。由於退燒速度較快,此方法適合1歲以上之幼童,且超過40℃以上不易退之高燒使用。
4、以涼[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