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巾擦拭:用稍涼的毛巾(約25度)在額頭、臉上擦拭。
5、多喝水:有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流失的水份。
6、使用冷水枕:肛溫38℃以上可使用冷水枕,乃利用較低的溫度作局部散熱。現在市面上的軟冷水枕甚為方便,冷度也不會太冷,較大幼兒及兒童可用。
但是不建議用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因為嬰兒不易轉動身體,會造成局部過冷而凍傷或導致體溫過低。
7、適當增減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畏寒),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第6,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退燒藥的種類很多,一般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間隔4~6小時。退燒藥包含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
1、水劑:較溫和而安全,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糖漿(acetaminophen)及ibuprofen糖漿。
2、錠劑:阿司匹林錠劑退燒效果也很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因此目前幾乎不再使用。普拿疼這類退燒藥錠劑,多吃也可能引起肝功能問題,一般安全劑量是每公斤體重每日不可超過150毫克。
3、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當小孩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使用次數要少,因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使體溫降太快,或是反復刺激肛門,造成腹瀉,過度使用栓劑也有引發胃潰瘍的案例。
4、針劑: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方法,有的孩子甚至會過敏休克。然而目前並沒有針對退燒針所作的過敏試驗,因此除非無法使用口服退燒藥(如嚴重嘔吐或禁食中)且無法使用肛門塞劑(如嚴重腹瀉),用盡方法仍無法退燒,最後一步才會考慮打退燒針。 孩子高燒時先退燒還是先去醫院 引起發燒的原因主要有:感染性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耳炎、急性喉炎、支氣管炎、肺炎。還有一大類是小兒腹瀉、細菌性痢疾、泌尿系統感染、腦膜炎、腦炎。 陳永紅教授介紹說,體溫>37.4℃視為發燒,低熱37.5~38℃,中度發熱38~39℃,高熱39~40℃。那麼孩子高燒時是先退燒還是先去醫院呢?一些家長想,如果先自行給孩子服了退燒藥,到了醫院可能會影響醫生的診斷,於是就抱著孩子趕往醫院。 陳永紅教授建議,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請家長在家裡先給孩子服用一些退燒藥,再去醫院就診,然後要明確地告訴醫生給孩子服藥的情況。陳教授說,這主要是考慮到我們的實際情況,因為交通的緣故,路上要花時間,到了醫院還要掛號等待,這段時間孩子一直高燒對孩子是很不利的。 如果孩子剛發燒幾天,而且一般情況較好,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孩子多數僅是一般的感染,只需按醫生要求服藥觀察就可以了。如果發熱時間較長,如持續2周以上,就要考慮是否有其他較復雜或嚴重的疾病,此時應該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以明確病因。 總之,發熱本身,如果不是很高(如>40℃),一般對腦子影響不大,關鍵是要找出發熱的原因予以正確處理。
如何正確地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 酒精擦浴 25%~30%酒精,小毛巾蘸酒精,大毛巾擦干。腋窩、肘部、腹股溝多擦略用力,禁擦胸前區、腹部。 使用冰袋。冰袋置於頭部,熱水袋置於足部。 冷毛巾濕敷(前額)。 藥物降溫 對乙酰氨基酚類包括百服寧(糖漿、片)、泰諾林、撲熱息痛。 布洛芬混懸液類包括美林、托恩。 阿司匹林類包括阿苯片、巴米爾。注射用賴氨匹林、消炎痛栓。 陳教授強調,3個月以下小兒最好不用退燒藥物,而采取臨時減少衣物、減少蓋被等或者物理降溫,因為此時的孩子體溫受外界環境影響大,只要外界環境溫度下降,其體溫多數能自行下降。這個時期的孩子退燒忌矯枉過正,避免體溫有發熱轉為不升(過低)。如果是患有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血液病的孩子發燒了,最好不用阿司匹林。能口服就盡量不用注射,如果一直高燒不退,再考慮用消炎痛栓。
孩子發燒都要用抗生素嗎 上呼吸道感染(90%病毒感染可不用)。 幼兒急疹、水痘、腮腺炎、風疹、麻疹不用。 秋冬季腹瀉(水樣便無膿血不用)。 血常規白細胞正常,crp<8mg/l,不用。 以下疾病必須用抗生素: 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耳炎、猩紅熱 細菌性肺炎、支原體肺炎 細菌性痢疾 化膿性腦膜炎 泌尿系統感染 血常規白細胞高,crp高 小兒常用的抗生素: 青霉素類包括阿莫西林膠囊、阿莫仙顆粒、安奇顆粒、君爾清片。 1代頭孢菌素類包括頭孢拉定混懸劑、頭孢拉定膠囊、歐意粉、力欣奇片。 2代頭孢菌素類希刻勞混懸劑、新達羅顆粒、希刻勞膠囊、達力新片。 3代頭孢菌素類包括安素美混懸劑。 大環內酯包括紅霉素、羅紅霉素、阿齊霉素(顆粒,膠囊)。 氨基糖甙類(慎用)包括慶大霉素、鏈霉素。 喹諾酮類(禁用)包括氟哌酸、環丙沙星。 有家長擔心低級的抗生素副作用大,但又怕總用高級抗生素將來再有感染時形成耐藥。陳教授進一步解釋說,其實,抗生素沒有高和低之分,通常小兒中耳炎和呼吸道感染用1代頭孢菌素類效果好,泌尿系統、腸炎等用2代或3代頭孢菌素類效果好,使用青霉素類的藥物要注意是否過敏。 陳教授特別提示,像成人經常用的氟哌酸、環丙沙星小兒是禁用的。因為動物試驗提示,這類藥物對幼小動物軟骨發育的損傷是不可逆的。家長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如何護理發燒的孩子 讓孩子充分臥床休息。家長要注意監測體溫(>38.5℃應處理),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室內溫度濕度適宜,保持空氣流通,同時應飲食清淡,一定讓孩子多喝水。 多和孩子溝通。陳教授說,這一點對大一些的孩子尤其重要。孩子生病了,家長往往十分緊張,孩子也會隨之緊張起來。家長要多說些安慰的話,比如:“孩子沒事的,你只是普通的感冒,很快就會好的。”心理上的放松,對患兒身體的恢復也是至關重要的。 發燒可以說是寶寶最常見的體征了。據統計,一般情況下因發燒去醫院的孩子占到兒童門診量的10%~15%。也難怪,看到孩子小臉燒得紅彤彤的,渾身滾燙,再鎮定的家長也難免慌了手腳。 孩子發燒了該怎麼辦?退燒是最好的辦法嗎?父母到底該怎麼辦呢? 專家解疑 孩子發燒,別急著降溫 首先別忙著退燒,而是要搞清楚孩子發燒的原因。發燒不是一種疾病,它就像是身體的一個警鐘,提醒你身體內部出現異常情況。同時,發燒也是我們身體對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種防御措施,從某種程度來講,適當的發燒有利於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利於病原體的清除。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燒,就不要急於馬上退燒,否則會掩藏真正的病因。 引起孩子發燒的病因有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扁桃腺炎、肺炎及一切傳染病都有可能出現發燒的症狀。另外,一歲以內的小寶寶也可能因泌尿道感染、腸胃病、手足口病而出現發燒的情形。許多情況必須經由醫師判斷,才能知道發燒的真正原因。 細菌或病毒,兩類感染用藥完全不同 一般來說,細菌與病毒是造成寶寶受到感染的最常見致病源,這兩種情況導致的發燒,處理辦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細菌感染,只要選准抗生素,治療效果就會很好。如果是病毒感染,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可以服用病毒靈、板藍根沖劑、金銀花等。病毒感染的發熱到一定時間就會自行下降,切不可因為發燒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什麼藥都一股腦用上。 寶寶發燒,藥別混著吃 是否給孩子吃退燒藥,需要權衡一番利弊。藥物當然可以改善孩子的病情,讓寶寶舒服點兒;但也很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在一般情況下,藥物退熱治療應該只用於高燒的孩子。服用的方法和劑量一定要按醫生的要求去做。我們建議:在體溫超過38.5攝氏度再給孩子吃退燒藥。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熱驚厥史,不妨在38攝氏度時就給孩子吃退燒藥。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常有很多家長給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物,有些性急的父母,用了口服藥半小時沒退燒,又加栓劑,然而各種藥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藥效重疊。結果燒退得太猛太急,使得體溫速降至36攝氏度以下。又產生新的問題。家長可以選定一種退燒藥,熟悉它的使用劑量和間隔時間,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物理降溫的最佳方法 除了藥物退燒,運用一些物理方法也可以幫助發燒的孩子降溫。家庭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一般有酒精擦浴、冰枕降溫或溫水擦浴三種辦法,那麼,哪種方法最適合寶寶呢? 酒精擦浴是以前人們常用的退燒方法,但是現在不提倡給寶寶用這種方法,用酒精擦拭寶寶的身體,會造成孩子皮膚快速舒張及收縮,對寶寶刺激大,另外還有可能造成小寶寶酒精中毒。 用冰枕或冰敷額頭方式退燒,是許多家長經常采用的。但六個月以內的孩子不宜使用這種方式,因為小寶寶易受外在溫度影響,使用冰枕會導致溫度下降太快,讓寶寶難以適應。另外,寶寶發燒時全身的溫度都升高,局部的冰敷只能有局部降溫作用,倒不如溫水擦拭寶寶全身效果好。 溫水擦浴就是用37℃左右的溫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後背。使皮膚的高溫(約39℃)逐漸降低,讓寶寶覺得比較舒服。這時還可以再用稍涼的毛巾(約25℃)擦拭額頭臉部。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這些降溫處理時,如果孩子有手腳發涼、全身發抖、口唇發紫等所謂寒冷反應,要立即停止。為什麼呢?當病源侵入人體後,體溫都要升到一個相應的溫度,這就是設定溫度。降低設定溫度是給孩子退燒的關鍵。因為設定溫度若不改變,散熱的同時,身體仍然會發動產熱作用來達到目標體溫。這時用冷水給孩子擦澡,企圖通過散熱來退燒,不但無效,反而讓孩子發抖寒戰,非常痛苦,所以必須先用退燒藥物,降低設定溫度,這時再輔助物理散熱,體溫才會真正降下來。 多穿點還是少穿點? 寶寶發燒後,常常有一個問題讓家長猶豫不決:究竟發燒時應該多穿衣服免得發抖,還是脫掉衣服幫助散熱?其實,加減衣服要配合發燒的過程。當設定溫度提高、體溫開始上升時,孩子會覺得冷,此時應添加長袖透氣的薄衫,同時可以給予退燒藥。服藥半小時之後,藥效開始發揮,設定溫度被調低了,身體開始散熱反應,孩子會冒汗感覺熱,此時就應減少衣物,或者采用溫水拭浴幫助退燒。 孩子發燒時不可多吃雞蛋 孩子發燒後,通常都會出現食欲不佳的現象,這時候應該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如奶類、藕粉、少油的菜湯等。等體溫下降,食欲好轉,可改為半流質,如肉末菜粥、面條、軟飯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另外,要多喝溫開水,增加體內組織的水分,這對體溫具有穩定作用,可避免體溫再度快速升高。 當孩子發燒時,許多家長覺得應該補充營養,就給孩子吃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雞蛋,實際上這不但不能降低體溫,反而使體內熱量增加,促使嬰兒的體溫升高,不利於患兒早日康復。 專家錦囊 幾招簡單的退燒法 (1)多數寶寶發燒是因為受涼感冒引起,如果寶寶發燒時手腳冷,舌苔白,面色蒼白,小便顏色清淡,父母可用生姜紅糖水為之祛寒,在水裡再加兩三段一寸長的蔥白,更有利寶寶發汗。 (2)如果寶寶發燒咽喉腫痛,舌苔黃,小便黃而氣味重,說明孩子內熱較重,這時不能喝姜糖水,而應喝大量溫開水,也可在水中加少量的鹽。 ........希望你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了解詳情,請看 參考資料: http://www.bbyin.com/q/postview.asp?qzid=62&tid=17069
發燒--26種對付的要訣
"天啊!你真熱啊!"
在某些場合,這或許是一種稱贊。這回可不同,你感冒了!你的體溫上升,而且感到很不舒服。
在你采取行動前,先聽聽醫生怎麼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