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體質都有所不同,並不是每個母乳喂養的寶寶都不會生病的,但關鍵還是在於大人怎麼帶。如果你老是讓寶寶受涼或是接觸到感冒的人,寶寶當然會生病。 要想寶寶健健康康,就得多注意天氣的變化,及時添加衣服,還有寶寶不是身上穿得多就一定夠了,寶寶的小腳一定要保暖。家裡要多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不要經常帶寶寶去人多,空氣不好的地方。避免患有感冒等具有傳染性質的病人。還有就是家裡人一定要注意自身健康,畢竟家人是接觸寶寶最多的
母乳等於是嬰兒的食物,並不是防治百病的良藥。唯一例外的是初乳中有抗體,可防某些疾病。當然,這是站在傳統醫學角度做出的回答。更深的您不一定能聽懂,我在短時間內也說不明白。簡言之,這個問題搞清了,通過母乳喂養可防治嬰幼兒疾病。 一般來說母乳喂養的寶寶就是不容易生病的,但是每天寶寶都是有個體差異的,一般母乳喂養的寶寶在6個月後從母乳中獲得的免疫了基本消耗殆盡的,是比較容易生病的,建議在6個月後媽媽要注意寶寶免疫力的提高,適當帶寶寶去戶外鍛煉,呼吸新鮮的空氣,也可以補充牛初乳,寶寶的免疫力提高了。生病的幾率也就減少了,祝寶寶健康成長! 母乳確實可以增強寶寶的抵抗力,減少生病的機會,但並不能保證寶寶完全不生病。
與一般嬰兒奶粉比較,母乳有下列的優點:
一、母乳含有從母體而來的各種抗體,可以幫助寶寶對抗外界侵入體內的一些病毒及細菌,就好像媽媽把自己曾經對抗傳染性疾病的累積經驗傳承給寶寶。
其傳承途徑有兩條: 1、出生前主要由臍帶血液中的特殊免疫球蛋白不斷傳輸給子宮內的寶寶;
2、出生後,因臍帶已脫落,此時主要由媽媽的乳汁不斷傳輸給寶寶,所以吃母乳的寶寶較吃奶粉的寶寶具有抵抗力,其道理就在於此。
二、寶寶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中,自己的防御能力尚未健全,易受病媒的侵犯,母乳剛好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支援。但是這種支援是有限的,並非萬無一失的,因為:
1、母嬰存在個體差異性。如果母體本身對目前周圍流行的病媒都沒有抗御能力的話,更何況已在母體外獨立生活的寶寶呢?
2、腸胃以外部位受惠較少。喂食母乳是直接進入寶寶的胃腸,所以其胃腸方面的抵抗力會較佳,即不易腹瀉、嘔吐;但是在呼吸系統上的抵抗力則較弱。所以在嬰幼兒的成長階段,難免尚會有鼻塞、咳嗽、氣管炎、甚至肺炎等情況發生。
3、抗體減少。寶寶約到四五個月後,其體內來自母體血液傳輸的抗體明顯減少,而單純依賴母乳中的抗體也不足以應付外界層出不窮的病媒,所以生病次數自然會增加了。
4、非傳染性的疾病。許多嬰幼兒的疾病如咳嗽、鼻塞,可能與先天鼻腔的構造較狹窄及對環境的過敏有關,是眾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導致的症狀。比如:寶寶尿道發炎可能與先天的腎髒及泌尿系統畸形有關;肺炎、氣管炎可能是未被大人注意到的嗆奶引起的刺激反應;腹瀉、腸炎可能與飲食過敏有關;吐奶、溢奶則與胃敏感度有關,等等。
因此,“吃母乳的寶寶較不易生病”只是在統計學上比較的結果,但是如果隨意找出幾個寶寶來互相比較,則差異就不那麼明顯了,所以不能認為“吃母乳的寶寶不是永不生病”的。
另外,每個父母對寶寶症狀的敏感度不同,有些父母太敏感了,只要寶寶打個噴嚏或吐一次奶,就認為寶寶生病了,急急忙忙就抱去找醫生開藥吃,或有時在醫生面前描述的症狀有可能誇大了些。有關病情的描述主要是以父母陳述為依據,而醫生處方藥物以針對症狀為主,誇大的描述易使醫生誤診,因此明明原是個健康的寶寶,也可能因為父母過於敏感,而做了一些不必要的檢查或多吃了不少的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