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看到您的問題很久沒有人回答,但是問題過期無人回答會被扣分並且你的懸賞分也會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如果你的問題太難太專業,沒人懂的話,你可以到相關專業論壇求助; 二,你的問題需要長篇論述,需要花費的時間長但你的懸賞分太少,很少人願意花時間,建議你增加懸賞分或許能夠吸引更多人來回答你的問題。 三,您提問時間不妥,問題被後面提問的人頂出去了也是一個原因!你可以錯開提問高峰期來問問中提問題。 四,您可以注意選擇正確的分類,以便得到相關專業人士的回答,如果分類正確沒有人回答可以提高懸賞分。
1、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我有兩個女兒,十六歲的大女兒李德寧擅長文學詩歌,十二歲的小女兒李德亭自信活潑、擅長創作。她們都是我的驕傲。我常對她們說的是,做我的女兒,不必乖,但要積極。我不認為孩子只是乖、聽話就是好事。
教養子女有許多需要重視的原則,但如果我只能挑選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會說是培養孩子的積極性。有了積極,其他的特質如理智、快樂、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隨之掌握。
主要的理由是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當一個孩子有積極性的時候,無論是要讀書,要實踐學習如何找工作、找興趣,其他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當你有了積極性之後,就可以自己設計了。
雖然我們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護一輩子,但培養他們積極獨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並不是說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讓他要獨立。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但是父母親要學著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去決策。
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從這個觀點來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的,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我培養小孩的目標。但如果乖是善解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利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她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2、孩子愈大規矩要愈少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
一、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
二、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三、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講好的懲罰;
四、規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啟發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訴他原因,孩子不會因為你說的一件事是對的或是錯的,就在心裡深深記住。設立規矩卻又不講為什麼,一方面,小孩子就無法學習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會把父母親定位為獨裁者,沒有通融的余地。如果你定了一個他無法接受的規矩,他不是認為你不好,就是會叛逆性地想去做什麼。
這些規矩,如果你把它定得像是監獄般的死硬,如果孩子違背了,我就要來處罰,孩子聽話就會變成一個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規矩恰恰就會讓孩子變成消極被動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變成積極主動。
我覺得孩子愈小的時候,可能愈需要這些所謂的規矩,但隨著孩子長大,可能父母要學著信任孩子。違規要懲罰,但規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我們家到底有多少規矩?其實我都想不出太多的規矩,可能不會超過三四件事。比如說,她們出門的話,我們會定一個時間,希望她們能夠在那之前回來;計算機上、網絡上不能與陌生人聊天;還有重視禮貌,見到長輩尤其要站起來;還有,就是負責任,自己的房間要收拾干淨,吃完飯要把碗拿到廚房。這些可能是我們會去要求的。
很嚴重的像是喝酒、吸毒、打人,我覺得不用立規矩了,這是非常清楚不可以做的。她們也理解這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我們不用去重復。
但另外,我們也不會因為她們違反了規矩,就馬上處罰她們,偶爾忘一次就處罰也太嚴厲了。所以前提要講清楚,違背規矩之後先提醒,可能是多次提醒沒用之後才會考慮處罰。
其實孩子學父母親並不是只是聽規矩,她們會看你怎麼做,而不是聽你怎麼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會跟她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她們當然會認為,原來這樣子,生氣時就應該這麼說話。她們慢慢地就會耳濡目染,學會了這些壞習慣。所以做父母的注意自己要以身作則。
3、創造不需要處罰孩子的環境
父母對我們的管教既開明又嚴格,但我自小就頑皮,因為是幺兒也得到母親特別的慈愛,從不曾因為我頑皮犯的小錯而處罰過我,但卻有一次,在我向長輩誇口自己考試總是滿分,“連九十九分都沒有考過”之後,為了要我戒驕,在我一次考不到滿分時,不惜以家法狠打我一頓。這件事讓我記得特別深刻。
在我為人父之後,覺得任何的懲罰應該都盡量地不要做。我會寧願讓她沒有犯錯的機會,而不是讓她犯錯、被發現……然後受到懲罰。
不過,處罰還是會有的。我大女兒比較小的時候,可能是六七歲的時候,在計算機上與陌生人講話。我們那時與她約定,如果你在網絡上與陌生人講話,還是上了一些比較不好的網站,被我們發現,就可能……比如說,兩天不可以用計算機。這是她們比較小的時候,現在已經不管那麼多了(笑)。
每一次孩子違背規矩受到懲罰,其實對她的心靈都是一種打擊。孩子違背規矩的話,可能都有理由。也許她是抱著僥幸的心態;也許認為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許她說,你定的規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麼理由,最後孩子違規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被捉到或沒被捉到,對她都是負面打擊。
所以什麼是我們在乎的?寧願營造一個環境,讓她沒有機會犯錯。比如說,我們會把計算機放在家庭廳裡,位置就在廚房、餐廳、客廳中間,每天我跟我太太,總有一個人會在這三個地方走來走去。這並不是監視她,我們也不會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麼事,但她知道我們在她旁邊。
4、氣憤下先叫停,發怒處罰傷害大
不是光立規矩的問題,還有互相體諒的問題。假如說,她脾氣不好,對我們大叫之類的,我們也會去考慮是不是因為青春期荷爾蒙,而不會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
如果她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講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樣的,你在氣頭上,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一個叛逆期的青少年發脾氣,你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大概也沒有什麼用處。還不如叫停,當時你就不要理他,等雙方氣消之後再來講道理。
我有些時候也會脾氣不好,我也會希望對方可以叫停,兩個脾氣不好的人在一起辯論,不會有好下場。
教養孩子和與他人相處是一樣的,無論我是在公司裡面對同事,還是對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時候當一方開始發脾氣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學會叫停,這是我從人生歷程慢慢學到的一個比較有用的方法。
對呀,我也承認我打過小孩。大概是在她們十歲以下,各挨過一次打。過去幾次,當我比較不理性的時候,對孩子太凶了也好、打她們也好,事後都蠻後悔的。並不是說她們沒有做錯,不該得到懲罰,而是覺得這樣對父女關系,對她們的成長過程,都有負面的影響。
身體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復愈的,但如果傷了她的心,你對她這樣粗暴,她會想,“你是不是不愛我了?”或者親子的關系會變得有點隔閡,“你是我的朋友,你怎麼可以打我?”讓她們覺得無助;或者做父母親的會覺得,“我怎麼是這樣的一個人?”這些情況會造成我,或者其他(有相同情況)父母的後悔。這時就應該下一個決心,就是以後不要動手。
5、百分之三的時間想管教,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做孩子的朋友
其實,考慮孩子的時候,我最多百分之三的時間在考慮紀律與處罰,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與這些一點關系都沒有。我覺得我們做父母主要的工作是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如果把管教當做是父母對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注定要失敗了。
比如說,我大女兒會喜歡寫些愛情小說與詩歌,然後我就會想辦法幫她去修改啦、出版啦,鼓勵她哪一篇寫得好啦,會跟她開玩笑啦,說這篇是不是在講你自己的故事啦?
小女兒比較頑皮,她喜歡拍一些好笑的照片,我也會跟她錄一些好笑的音啦,拍一些video(影片),寫一些自傳啦,她年齡小還不會打字,都是我幫她打……
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之後,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裡。(笑)
以前我大女兒比較害羞,有些問題沒有聽懂也不發問。我和她制訂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所以她就訂了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問,把不懂得的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是否做到。後來達到了這個目標,但是除了發問,她上課不參加討論。在下一個目標,她就訂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舉手參加討論。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6、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沒有被懲罰的威脅
我兩個女兒喜歡逛街,我也培養自己去逛街的習慣,她們喜歡台灣年輕的歌手,我也跟著聽呀!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計算機游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習他的語言,他們是不可能會來學你的語言的。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當做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你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其實父母親要做孩子的朋友,定義就是無話不說。你要讓他對你無話不說,前提是他要對你有足夠的信任,“說了以後你不能罵我,不能批評我,不能認為我很壞,很不好”,最多你是聽我傾訴,或幫我開導,而不是一聽就要處罰。
我的為人處世很多是學自我的父親母親,但是父親在世時,他沒有和我很親近。在他過世之後,我只能通過我的母親、兄姐來理解他的想法或為人。我想這是中國常見的父子關系。我感覺到,父親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沒有機會更多認識他,因為這份遺憾,我盡量花時間陪我的小孩,而且盡力做一個可以和她們說心裡話的父親。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以後,無論她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總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把我當做朋友。
孩子的性格是從小養成的,出現了問題再改是很難的,所以家長在生活中要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孩子性格倔強怎麼辦,首先家長要清楚孩子為什麼會變得倔強,才能夠很好的引導孩子調整性格。 有的孩子脾氣倔強,任性,不加約束,有時我行我素不聽道理,使得家長很是頭痛。雖然,管理教育倔孩子比一般孩子要難一些,但是做家長的只要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講究方式方法、積極引導,就可變消極為積極,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首先孩子如果性格比較倔強,跟家長的溺愛有一定關系。好多家長看到這裡肯定覺得自己不至於溺愛孩子吧?我講幾個最常見的例子:帶孩子去街上,孩子看到一個很好的東西想要,但是媽媽不想買,孩子哭鬧。這是媽媽覺得孩子在大街上哭鬧很丟人啊,就趕緊妥協,買給孩子。於是孩子記住了,每次達不到目的就哭鬧,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孩子慢慢變得不講理。所以家長們不管孩子有理還是無理的要求,如果孩子以哭來表達需要,[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