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快8個月了,前天開始,啼哭後就會嘔吐,現在家裡人都不敢讓他哭,而且今天發現他的食欲不好,不好好吃飯,一整天就吃了四口飯,就連平時最喜歡吃的蒸蛋也不遲了,請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哭鬧引起的吐奶也正常,喂完奶後,要給孩子拍拍後背直到打嗝,喂完奶多抱會孩子睡熟再放下,不要吃完就放在床上,我家寶寶2個月的時候也這樣,半夜哭鬧,尿濕了,或者小手路在外面自己動了也會下一跳,。寶寶夜裡醒了給點水喝,要是母乳喂的就給吃口奶。大一些就會好啦。 腹瀉患兒在服藥的同時,如果家長能懂一些飲食療法加以配合,對於患兒盡快痊愈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向大家推薦幾種方法:①體弱小兒可用山藥60克,加水200毫升,煮水飲用,1日2~3次,每次40~60毫升,以健脾利濕。②苡米粥:苡米15克(炒),大米30克,水適量,先將水煮沸,然後加入苡米和大米再煮,熟後先服食少量,然後逐漸增多。③炮姜粥:炮姜(或干姜)5克,大米30克,共煮粥,熟後去姜,鹹甜均可,適用於脾胃虛寒性腹瀉。④糯米固腸粥:糯米(炒)30克,懷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白糖適量溫服,具有健脾暖胃、溫中止瀉之功,適用於脾胃虛寒洩瀉。⑤赤小豆粥:赤小豆20克,白米20克,白糖適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熬粥,加入白糖可服用。適用於單純性消化不良。⑥扁豆粟米粥:扁豆30克,黨參10克,粟米50克。先將扁豆、黨參同煎,去渣取汁,入粟米煮粥。適用於脾虛洩瀉。⑦芡實粥:芡實米50克,白糖適量,將芡實米煮爛為宜,粥成加白糖少許。適用於脾虛瀉。⑧山藥扁豆粥:鮮山藥去皮切片30克,白扁豆15克,白米30克,白糖適量。先煮白米、白扁豆,繼入山藥片,煮粥,加糖,適用於濕熱瀉。⑨大棗木香湯:大棗6枚,木香4克,大棗去核先煎,數沸後入木香再煮片刻,去渣溫服,具有和脾胃、燥濕止瀉功效,適於脾虛氣滯之久瀉。10烏梅煎湯代茶:烏梅性味酸澀平,入肝、脾、肺、大腸經,有澀腸止瀉,生津止瀉之功,主治久瀉久痢,煩渴口干等症。故烏梅煎湯代茶飲,對於洩瀉日久,口渴傷陰的病者適宜。11蘋果泥:蘋果是鹼性食物,含有果膠和鞣酸,有吸附和收斂作用。食法有兩種:①把紅香蕉蘋果或黃香蕉蘋果一切兩瓣,用調羹刮泥喂孩子。②將洗淨蘋果連核切成小塊,在沸水中煮3~5分鐘,然後滴入1~2滴高粱酒,具有止痛活血,收斂大便內水分的作用。12胡蘿卜泥:將胡蘿卜洗淨切絲,煮熟搗爛如泥,可根據口味適當加入調味品。因為胡蘿卜是鹼性食品,含β胡蘿卜素,在體內可轉化成維生素a,還含有果膠,有促進大便成形及吸附腸粘膜細菌和毒素的作用。13淮山雞內金鳝魚湯:黃鳝125克,雞內金5克,懷山藥10克,生姜2片。將黃鳝活殺,去內髒後洗淨切段,用開水洗去魚腥。雞內金、懷山藥洗淨。起油鍋,用姜爆黃鳝肉,濺白酒少許,加清水適量,倒入鍋內,加雞內金、懷山藥,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1小時,調味,飲湯。適用於傷食型腹瀉。14健脾飲:橘皮5克,荷葉1/4張,山楂3克,麥芽10克,白糖少許。可用於乳食積滯所致腹瀉。15馬齒苋粥:馬齒苋20克,粳米30克。先將馬齒苋洗淨晾干,將粳米加入適量清水,煮成粥,加入馬齒苋,煮沸食用。也可酌加食鹽,或白糖調味。隨意食用。適於濕熱內蘊所致腹瀉。16荔枝粥:干荔枝5枚,粳米或糯米50克。將干荔枝去皮洗淨,粳米淘淨,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至米爛成粥即可。5天為1療程,每日1次。用於脾腎陽虛型久瀉。
治療一般嬰兒腹瀉的飲食原則是,減少膳食量以減輕腸道負擔,限制脂肪以防止低級脂肪酸刺激腸壁,限制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腸內容物發酵的產物促使腸道蠕動增加。換言之,即給以清淡飲食,以利腸道修復。 胡蘿卜常用作治療腹瀉的食物。使用時需將胡蘿卜制成泥,再加水成胡蘿卜湯。500克胡蘿卜制成湯1000毫升,約4飯碗。這種胡蘿卜湯所含熱能較低,每1000毫升約為300千卡,含脂肪也極低僅0.2%,又富有硷性,含有果膠,有使大便成形和吸附細菌及毒素的作用。所以小兒腹瀉初期,如以胡蘿卜湯治療,可收到較好的效果。蘋果纖維較細,對腸道刺激少,且富有硷性,含有果膠,有吸附作用,所含鞣酸又具有收斂作用,而且所含的熱能、脂肪均較低,也符合治療腹瀉的原則。食用時,將蘋果用肥皂洗淨,切成兩半,用湯匙輕輕將蘋果肉刮成泥,邊刮邊喂給病兒即可。
這種飲食治療,因熱能很低,其他營養素含量也很少,食用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病兒的營養狀況。當腹瀉減輕時,即應根據實際情況改用其他飲食,如米湯、沖淡的脫脂奶、酸奶等,由淡而濃,使腸道有一個恢復功能的階段。 寶寶防腹瀉及早入手
天氣漸漸變涼,早晚溫差的加大讓寶寶的健康也受到了影響,各大醫院的兒科裡,秋季腹瀉的“小病號”也漸漸增多了。據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井麗娟教授介紹,目前兒童腹瀉的高發期越來越延後,多出現在11月份,家長們應提前做好寶寶的秋季保健工作。
寶寶秋冬多發腹瀉
小兒秋季腹瀉因其在秋冬季節發病率高而得名,其中70—80%是由輪狀病毒引起,主要侵犯對象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的嬰幼兒。“嬰幼兒胃腸道發育不成熟,孩子對營養需求又較高,腸道負擔重。同時,嬰兒時期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以及肝、腎功能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免疫功能也不夠成熟,因而很容易發病。”
秋冬季節氣候干燥,適宜輪狀病毒 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可以說晝夜不分,醒了就吃,吃飽了就睡,一直到4至5個月才逐漸形成晚上睡得多一些、白天醒的時間長一些。
到7至8個月時,80%的嬰兒已養成白天醒(偶睡一下),晚上睡覺。到1歲時,接近成人的生活規律。
所謂夜裡愛哭是指白天睡,晚上醒而啼哭的孩子,不僅給家長的休息帶來困擾,哭得厲害的嬰兒還會影響鄰居。
對嬰兒本身來說,生長激素在晚上熟睡時分泌量較多,促使孩子身高增長,夜啼時間一久,身長增加的速度就會顯得緩慢。
除了上面介紹的生物時鐘尚未轉向成人化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環境的溫度、濕度、太冷、太熱,太悶,都會使小孩不適而哭鬧。
還有一些嬰兒半夜一定要喂一次奶,如果不喂就哭鬧不止。有的嬰兒尿布濕了,如果不及時更換也要哭鬧(一次性尿布可以避免這種現象)。
其他如某些疾病(佝樓病、尿布疹等)也可引起夜間啼哭。對待小兒生物時鐘日夜顛倒的現象要逐步糾正,妥善安排生活制度,白天不要讓孩子的睡眠次數過多、時間過長,孩子醒時要充分利用聲、光、語言等刺激,逗引他,延長清醒時間;晚上則要避免其過度興奮而不入睡或產生夜驚。
臥室內外要安靜,溫度適宜。要革除半夜再吃一頓的習慣;如有疾病應及時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