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每個月應該發展的動作或者能力 四百年前,也是在新世紀的開始,一位西洋客人來到北京,由此翻開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這位客人就是意大利耶稣會士利瑪窦(mathieuricci1552—1610)。1853年,他已由澳門入境並居住在廣東肇慶,在此後的十余年中一直在韶州、南昌等地傳教。1595年他初次准備晉京,隨兵部侍郎石星從南昌出發,水陸兼行,於5月末抵達應天府(南京),但未獲准前行,且無法定居南京,遂於半月後返回江西。三年後他再度北上,於1598年9月上旬抵靠通州,因未獲得人京許可,又不得不退返南方。不過,這次他得以在南京安定下來,並在禮部尚書王忠銘的府邸度過1599年的元宵節。
一年後,利瑪窦第三次北上,16oo年7月下旬,利瑪窦和西班牙教士龐迪我攜僕數人抵達天津,在苦等了半年之後,他們終於接到晉京的聖旨,於1601年1月24日進入北京,先是下榻南城外一名太監家中,後移至專供外國使者居住的四夷館。他這次獲許晉京純屬巧合。據說是因為萬歷皇帝有一天忽然想起,有奏本稱幾個西夷要來進貢,貢物清單中有自鳴鐘、西琴等物,他急於一睹這自鳴鐘的模樣,這才頒旨命利瑪窦一行進京。而一見到自鳴鐘,皇帝就著了迷。利瑪窦被特許遷出四夷館,在宣武門附近租住民房,並且每月可獲一筆官銀;因為只有他能修理自鳴鐘。以後的十年,他得以安居北京,享受著傳教的自由,直到1610年5月11日病逝,賜葬於阜成門外二裡溝. <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51/14/87/1193511487.7518127.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51/14/87/1193511487.7518127.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基督傳教士——利馬窦:
利瑪窦(1552~1610) ricci,matteo
明代萬歷年間旅居中國的耶稣會傳教士,學者。意大利 人。取漢文名,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1571年在羅馬加 入耶稣會,在耶稣會主辦的羅馬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並從 師數學家c.克拉維烏斯學習天算。後被耶稣會派到中國傳教, 於萬歷十年(1582)七月抵澳門,次年獲准入居廣東肇慶。 十七年移居韶州。二十八年十二月第二次到北京,進呈自鳴 鐘、《萬國圖志》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敕居北京。三十 八年在北京病殁。利瑪窦在中國度過後半生。他取漢名,習 漢語,著儒服,行儒家禮儀,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 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宗教教義外,還廣交 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 術知識。士大夫沈一貫、葉向高、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 等鹹與交游,名噪一時。同時,他又向歐洲介紹中國國情, 為明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其著譯,數學方面有 與徐光啟合譯的《幾何原本》;地理學方面有世界地圖《坤 輿萬國全圖》語言學方面有《西字奇跡》(今改名《明末 羅馬字注音文章》)。《西字奇跡》以西法之音,通中國之 音,使向來被人看作繁難的反切,變成簡易的東西,是中國 漢字拉丁化道路之始。萬歷三十六年末,利瑪窦根據在中國 傳教期間的經歷和見聞,開始把所了解的中國情況用意大利 文記述下來,此即《利瑪窦札記》。他死後譯成拉丁文,並 增補部分內容,於1615年以《基督教遠征中國史》為題,在 德國出版。全書共分5卷。該書是耶稣會士介紹中國國情的 重要私家著作,對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耶稣會士在華傳教 史和明朝後期歷史,都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出版後被相繼譯 成法、德、西等多種文字。中譯本名為《利瑪窦中國札記》。 利馬窦是西洋漢學家在,一五八二年來到中國,一六一零年死於北京,一共在中國明朝萬歷年間呆了十八年。他是一位耶稣教神父,起初在印度傳教,教會首領給他的任務是教授希臘文。但利馬窦覺得希臘文太繁煩復雜,於是來到中國學習中文和傳教。當時的中國是儒教和佛教的天下,對西來的耶稣教有水火不相容的抵觸反抗。但是利馬窦是一位天才,他虛心學習,勤奮努力,很快掌握了外國人如何在中國人圈子飛黃騰達的訣竅。首先,利馬窦精通了儒家教義,處處像中國紳士一樣,張口之乎者也,閉口仁至理儀,很討士大夫喜歡;其次,他非常會走上層路線,他在中國有很多官場的好朋友,如應天巡撫趙可懷、吏部尚書李戴、刑部尚書蕭大亨、禮部尚書馮琦。他還成了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親密朋友。當時的狀元第一名、翰林修撰焦泓,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劇作家湯顯祖,進士第四名徐光啟等人,都是利馬窦家中的座上客。其中徐光啟,工部外郎李之藻和杭州學政楊廷筠還皈依了耶稣教,成了他的信徒。他十分善於請客送禮拉關系。他在廣東、南京、南昌和北京期間,每到一處就向當地官員贈送西方新奇古怪的禮品。利馬窦之所以能夠在北京長期呆下來,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曾送給萬歷皇帝一架能夠每小時報鐘點的自鳴鐘,萬歷皇帝深怕這件寶貝禮物出了毛病後沒人修理,就讓利馬窦留在北京,以防萬一。
利馬窦是一位博學多才,橫貫中西的大學者。他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大影響。當時中國人還相信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利馬窦首次把地圓說帶到中國。在數學方面,利馬窦和徐光啟合作翻譯了歐幾裡德的幾何原理,徐光啟還翻譯了同文算旨,是中國人糸統地接觸西方數學原理的開始。另外,利馬窦還是傳播現代地理知識的始祖,他首次在中國利用平面投影繪圖法將地球用經緯度來繪制,與現在地圖的精確度相差無幾。利馬窦在中國時還編繪了一本世界地圖,對中國人了解外部世界起了革命性的推動作用。我們今天中文裡使用的地理名詞如地中海、尼羅河、加拿大、地球、大西洋、亞細亞、羅馬尼亞、古巴、赤道等等,都是利馬窦發明而沿用至今的。
當然利馬窦的主要心思還在於傳教。他之所以展示其天文及數學知識,主要是想取得中國人的好感和尊敬,以便方便傳教。到他於一六一零年在北京不幸去世時,已經有兩千多中國教徒。為他的死,北京知識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神宗皇帝還賜給一塊墓地,讓利馬窦安葬在如今的北京車公莊大街。一九零零年義和團搗毀了利馬窦的墓,但後來又重新修復。利瑪竇(matteo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代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成為耶穌會士
1552年利瑪竇出生於意大利馬爾凱州(marche)的馬切拉塔城(macerata),家裡經營利氏藥房,是當地的名門。利瑪竇在這裡一直在一所耶穌會開辦的中學學習,他的父親一直很擔心利瑪竇加入耶穌會。
印度之旅
1577年利瑪竇獲准赴遠東傳教。1578年3月24日,利瑪竇從裡斯本出發乘船和其他14名耶穌會士一起前往印度傳教。一路上繞過好望角,途經莫桑比克,經過6個月的航行終於在9月13日到達印度果阿(goa)--葡萄牙在亞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路途非常辛苦,在到達果阿前,船上來自莫桑比克的400名奴隸死了13名。
到達澳門
由於明朝閉關鎖國的政策,之前的傳教士都未能進入中國傳教,而只能停留在澳門。因此羅明堅(fathermichelederuggieri)神父向東方總巡察使范禮安舉薦了利瑪竇。1582年(萬曆十年)利瑪竇應召前往中國傳教,8月7日到達澳門。
永住北京
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5月18日,利瑪竇帶著龐迪我神父和準備好獻給皇帝的禮物再度赴京,並於1601年1月24日抵達北京。進呈自鳴鐘、聖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1601年,明神宗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但中國的朝廷根本沒有注意到,利瑪竇長住北京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基督教。
成就
傳播天主教
中國在唐朝時曾一度流行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景教),但是到了明朝建立以後,中國基本上已沒有基督徒。利瑪竇可以說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創者之一。他成功在北京覲見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聲譽和關係,開啟了日後其他傳教士進入中國之門,而且也開創了日後200多年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方式:一方面用漢語傳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中國人的好感。
西學東來
帶著西學而來的利瑪竇開展了晚明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一共有一百五十餘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
利瑪竇撰寫的《天主實錄》以及和徐光啟等人翻譯的歐幾裡得《幾何原本》等書不僅帶給中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思想,而且許多中文辭彙,例如點、線、面、平面、曲線、曲面、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線、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圓、圓心、外切、幾何、星期等等以及漢字「歐」等就是由他們創造並沿用至今。
利瑪竇製作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在中國先後被十二次刻印。而且問世後不久,在江戶時代前期也被介紹到了日本。該地圖使得日本人傳統的崇拜中國的「慕夏」觀念因此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對日本地理學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北極、南極、地中海、日本海等辭彙皆出於此地圖。至今,日本仍稱17世紀至18世紀的地圖為利瑪竇系地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