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汪金權全家福22年來,汪老師幾乎把所有工資都用於資助貧困學生。汪老師來四中後不久,就開始當班主任。1989年春季開學,汪老師發現有些學生因家貧沒來。他一家家去勸家長:“讓伢們去上學,學費我先墊著。”以後,這些孩子們的學費從他工資裡扣,有時因墊付得太多,到月底時工資都快扣沒了,財務人員只好一次少扣點,有時一直要扣到年底。而這些墊付的錢,數目到底有多少,學生還了或是沒還,汪老師從不介意。有的學生沒錢吃飯了,汪老師也幾十上百元的給。上世紀90年代初,他月工資僅百余元,因幫助學生,常自己借錢吃飯。22年來,汪老師每年都要幫一二十名學生墊學費或生活費,至今累計數百人。後來,一些學生考上大學了,甚至就讀研究生,他仍然繼續資助,有時一月要寄上千元,總數累計超過10萬元。汪老師是該校中老年教師中唯一沒有房子的人,多年來租住在學校宿捨。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兒子,至今還住在大山深處的老屋中。汪老師對學生的好是出了名的。無論誰遇上困難了,誰沒有錢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級的,只要找來了,汪老師每回都是有求必應。不僅如此,他還把一些貧困學生安排在自己的宿捨裡,“全方位”幫扶學習和生活。2002年以前,汪老師還是住在學校的出租平房內時,條件非常艱苦,房間窄小的只能擺下一張短小的木床,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汪老師的房間內依然有幾口學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師搬進了集資樓,於是在汪老師的宿捨內,簡陋的房間內更多的擺滿了學生們的高低床和學習書籍。多年來,學生與汪老師同吃同住已成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學生住進了自己宿捨。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間和時間,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山區的孩子們。在他的言傳身教下,陳卓彬等20多名學生作文競賽在國家和省級比賽中獲獎,100余名學生的千余篇詩文習作在《語文報》、《中國校園文學》等報刊發表。22年來,汪老師親手培養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學。如今,學生們分布於全國各地,很多人成為單位的骨干。他們中的很多人家庭都十分貧窮,而他們的成長,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很多貧寒家庭的命運。個人榮譽2002年,執拗不過校長的再三要求,他才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2004年,他被教育部授予為“全國優秀教師”。被汪金權優秀事跡感動的不僅是莘莘學子。今年年初,蕲春縣委、縣政府邀請他為全縣干部群眾作師德師風報告。縣長徐和木專程到學校看望他,並為他送去政府慰問金。當地一些企業為方便他的教學,先後贈送他三部手機。然而,轉眼之間,他就將慰問金和手機全部轉贈給了困難學生。2010年5月20日省教育廳發出通知,要求全省教育系統向汪金權同志學習,用愛和責任鑄造師魂。通知說,汪金權是新時期人民教師的優秀代表,是我省教育系統湧現出來的師德模范,是廣大人民教與學生交流師學習的典范。全省教育系統要學習他扎根山區、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學習他不畏艱辛、獻身教育的崇高理想。省教育廳還派人趕到蕲春四中,看望汪金權老師,送去了10000元慰問金,並將其納入“楚天中小學教師校長卓越工程”。該工程旨在通過高端培訓、設立導師制等舉措,培養造就一批本地著名、省內聞名、全國知名的教育家型的教師和校長。汪金權的事跡經本報報道後,引起了黃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10年5月20日,黃岡市委副書記、市長劉雪榮作出批示,要求全市向汪金權同志學習。劉雪榮批示:汪金權老師扎根山鄉,教書育人,精神寶貴,值得全市學習。1987年,汪金權從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有名的黃岡中學。有一天,汪金權前往蕲春四中看望老師顧鳳鳴。四中在該縣北部山區,與安徽交界。這裡地處大山深處,交通閉塞,條件艱苦。交談間,顧老師歎氣說:“四中條件太差,留不住老師,也招不到好學生。”汪金權說:“那我調過來。”顧老師以為他隨口說說,沒想到,第二年汪老師真的調了過來。談起當年的想法,他告訴記者:“我是從山區走出來的,當時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師,為了支持山區教育,就義無反顧地到最偏遠的學校來了。”這一呆就是22年。22年裡,該校從最初8個班級、10余名老師和幾排平房,發展到今天30多個班級,100多名老師,並初步建成了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以前每年僅有數人考上大學,如今每年有數百名學生上大學。“沒有汪老師的苦心堅守,就沒有四中的今天。”這是四中老師們的一致評價。第一眼看到汪老師時,吃了一驚——年僅47
師傅領進門,修行就在自已了。
沒有最好的老師~~~師傅令進門成功在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