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1周零11個月晚上從樓梯摔下來了上嘴唇出血了重了下巴也重了摔下去的時候後腦勺著地會不會把腦子摔壞了?? 當然去醫院了呀.做個全面檢查呀.小孩子又不會表達.你光看有什麼用呀.萬一真有點什麼事你後悔都來不急 馬上去醫院啊,不檢查證明會知道啊 我****寶1歲半之前經常摔,從沙發、從床上、從窗台、從桌子.......最初也很擔心,最厲害的一次是從沙發上摔下來,左側耳上部撞到了茶幾的玻璃邊上,沒一會左耳朵就紅腫變成黑紫色,當時真的嚇死了。幸好寶寶的姥姥姥爺都是醫生,我們也沒有去醫院,只是冰敷了一下。
所以如果您的孩子在沒有外傷的情況下,觀察孩子是不是精神狀態不好(不如平時精神頭足),有沒有總想睡覺或總是迷迷糊糊的,再有就是出沒出現嘔吐現象,如果觀察幾天都沒有,那就ok了,把心放肚子裡吧 別著急,慢慢來,首先你們要了解你的寶寶,做什麼事情只能順著來,不能硬別著,每個小孩是不一樣的。我記得我女兒生下來就有主意,她就不願意吃飽了躺在那,總要抱著各處看,別人說不行的,讓她哭幾次就好了,結果每次哭就很長時間,不但不好,反爾更糟。 雖然你寶寶現在還不能說話,但是你們說的話,她是能懂的,平時多和她說話。平時你也要多開導你先生,對小孩要有耐心一點,不是硬教訓就管用的,有時寶寶哭的厲害,可能你先生一吼就嚇住不哭了,但不是說這樣就管用,不光你先生,好多爸爸們都是這樣,你也要一點點引導他的。 小孩害怕事情是正常的,你要理解她,然後根據情況看怎樣能使她放松,怎樣增加自信。不是什麼都不怕就好,記得我兒子是一歲的時候,我們在公園做燒烤,然後來了個貉子,別的小孩都嚇的跑開了,我兒子還上前要抓,別人說我兒子勇敢,我說什麼勇敢呀,那是他還不知害怕是傻。 你搞一塊大的地毯鋪在地上,這樣你就可以把你寶寶放在地上多玩多活動了,小孩要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寶寶怎麼還不會爬?那她想干什麼怎麼辦多著急呀?你教教她,引導引導,把她放在地上,分散著放玩具,然後用玩具逗引她,她如果能動,就會依賴性小一些。兒童在三四歲之前,與母親的依戀最為強烈,這種依戀感來自於強烈的安全需要,所以,適度依戀是寶寶發展正常的表現。寶寶的"依戀"只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他會成長為一個有自信心、獨立性的"人"。父母不可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以任何粗暴、武斷的方式來對待寶寶,使寶寶失去安全感。 針對這種較粘人的寶寶,父母的教養態度非常關鍵。
做法一:創設分離的機會。
年輕父母要認識到分離是暫時的,為了孩子的成長必須創設分離的機會,而分離對於母子來說並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再遇到皓皓要求晚上兩邊都想去,又想媽媽,又想奶奶的情況,或者明明在家裡答應得好好的,出門不久就要媽媽抱的情況,媽媽態度就要堅定一些,無論孩子怎麼哭鬧,都要堅定地搖頭,一次兩次之後,孩子會發現自己粘人並沒有什麼結果,就會減少粘人的現象了。
父母與孩子分離時,要明白這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現在必須離開。不要在心裡產生罪惡感,認為孩子哭鬧是自己沒有給予愛的安全感。
做法二:提前協商。
每次在媽媽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都應提前時間跟孩子說清楚,有時還要用商量的語氣,但媽媽決定下來的事情就一要去辦,要提前說明,比如在路上的時候就和孩子說,寶寶,媽媽回去要做飯,媽媽需要你自己一個人玩玩具,如果有什麼事情可以找媽媽,但如果一個人呆著沒意思,盡量忍一下。進了家門之後,仍然這樣說,孩子一般總會答應的。到時候雖然很不情願,但承諾在幼小的心靈還是能留下份量的。孩子會漸漸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確實去做你所說的事,這樣就可以培養互相信任的感受。
做法三:在家裡玩玩分離游戲。
比如你和孩子一起玩過家家游戲時,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要出門了,我希望我的寶寶在家裡乖乖的,媽媽回來會特別開心的。之後,你可以撤走,過一會兒,假裝從外面回來,並擁抱孩子親親他,誇他真懂事,真的長大了,真讓媽媽放心,這種漸進式的分離,對孩子接受與媽媽的分離也會有幫助。
做法四:多多提供給寶寶自己動手做事的機會。
在家裡你可以讓孩子完成簡單的家務,如讓孩子幫你換個垃圾袋等,當孩子因為自己的能力而驕傲時,有助於他獨立性的培養。你還可以帶孩子出門遠行,讓孩子適當拿一點兒東西,如果孩子感覺累時,每次跟孩子說忍一忍,再忍一忍,也是鍛煉孩子的極佳機會。
另外,你還要多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讓孩子感覺到寶寶撒嬌是小孩子的事,不應該是大孩子的表現,增強這種成長的意識對改變孩子粘人現象十分重要。 這本書有按照月齡指導小寶寶的早期訓練 《三維養育全書》(0-8歲兒童養護、發展、保健)
書的封面和內頁圖片看這頁 http://babybook.vip.sina.com/sanweiyangyuquanshu.htm
北京三維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編 本書歷時3年,由國內多位著名專家組織課題組編寫,圖文並茂。書中按照年齡段劃分,仔細講解了3歲前各個月齡,以及3-5、5-8歲孩子的特征、養護、運動能力的發展、智力的發展。後面還有介紹常見病症、玩具的選擇、意外事故的家庭緊急處理的章節。
課題組成員大都來自醫學、教育、心理等領域的專家,針對讀者關心的普遍性問題,做了大量的調查,做到通俗易懂,符合國情,既有指導意義,又有實際可操作性。
組織編寫的人員介紹:
課題組負責人:張永嘉,年近70,享受國家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教育專家;
張梅玲研究員,有突出貢獻的兒童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
鮑秀蘭教授,首都兒科研究所特診專家
黃醒華教授,中國圍產保健醫學創始人之一,北京婦產醫院婦產科主任,我國著名醫學家。
編審人員:
北京兒童醫院內科主任朱逞、皮科主任趙佩雲、骨科主任醫師陳晉傑、五官科主任張亞梅
北京同仁醫院兒科主任張永衍
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園長張瀾
北京大學侯桂新、薛連通
本書包括養護、發展、保健、專題四個方面的內容
養護:本書不僅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為父母提供了科學的喂養方法,而且特別關注孩子的心理特點,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現象,如哭鬧與不安等,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並給父母提供了適合孩子心理需要的安撫方法。
發展:這一部分是本書的一個主要特色。對於兒童的教育,應該用游戲的方式促進其發展。本書在每個年齡段都從運動能力的發展和智力的發展兩方面分別安排了一組游戲活動。這些游戲活動不僅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而且極具啟發性,父母們看了以後就可以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並且能夠根據這種思路自己創造出更多的游戲活動。
保健:在這一部分,將一種病症分為概述、有哪些症狀、家長能為孩子做什麼、醫生怎麼做等四個方面。對於症狀,抓住幾個突出的特征進行准確的描述,有外觀特征的全部配有彩色圖片,讓讀者看了以後自己就能做出判斷。對於醫生怎麼做,只從家長關心的角度進行簡單的介紹,重點放在家長能為孩子提供一些什麼樣的幫助。為了便於家長快速判斷孩子的病症,本書編排了一組示意圖,依據示意圖,只需根據主要病症就能初步判斷是哪一種病症。
專題:這是本書的一個突出特點。針對父母們最關心的問題,本書安排了一系列專題,如2個月有關孩子補鈣的問題;4個月有關孩子斷奶的問題;在3-5歲和5-8歲,就幼兒的教育問題和入學前後孩子的教育問題分別安排了一組專題,對父母們最關心的問題提供了一些極具操作性和啟發性的建議。11個月的寶寶該怎麼教育 對於嬰兒來說,生活即游戲。他在游戲中成長,在游戲中增長智能水平。玩具在游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這兩個月裡,孩子的活動范圍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突飛猛進地擴大,游戲種類也越來越多。與前幾個月相比,父母會發現孩子的主動性大大提高;與孩子在一起時,互動的時間越來越長。
有趣的游戲:
(1)爬的游戲:在這個時期,孩子的爬行動作已經非常熟練,並喜歡爬高;家長可以准備干淨的樓梯,讓孩子練習爬上樓梯、爬下樓梯;從地上爬著上床,練習雙腿的力量;成人可以仰臥在床上做各種姿勢,讓孩子爬過你的身體。玩耍的同時,既鍛煉了孩子的平衡能力,又促進了親子交流。這時,應特別注意安全。
(2)拿蠟筆亂畫:給孩子准備一張干淨的紙和各種顏色的蠟筆。家長引導孩子拿起紅色的蠟筆,讓他模仿你在紙上隨意亂畫。你可以鼓勵他:“寶寶畫的是什麼?像紅色的太陽,真棒。”“寶寶拿紅色的蠟筆畫畫呢!”讓孩子拿筆亂塗,可以鍛煉他的小肌肉的力量及手、眼協調能力。
(3)推小車:如果沒有適合孩子推的小車,可以用比較沉重的椅子代替。當孩子能雙手扶物行走時,可以讓他扶住椅子的後背,推著椅子行走。家長在旁邊保護的同時,需要鼓勵他。父母會發現孩子玩這個游戲很上瘾。他會推著椅子滿屋溜達,不停地喊叫。這個游戲有助於孩子學習走路,掌握身體的平衡,並可以使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4)模仿動物叫:可以准備一本有各種動物的書或卡片,家長一邊指著一個動物,一邊說:“小羊。小羊怎樣叫?咩——咩。”通過多次玩這個游戲,孩子逐漸會模仿許多動物的叫聲,鍛煉了孩子的語言發音能力。
(5)滾球游戲:准備一個大小適中的皮球,可以在床上或地上玩。家長與孩子面對面地保持一定的距離(1米左右即可)。你將球滾向孩子,並說:“皮球找寶寶去了。”當孩子接到球時,你拍雙手說:“給媽媽扔過來。”在這一來一往的過程中,孩子知道了與人一起做游戲的樂趣。
(6)套碗:准備一個套碗,教會孩子怎樣將它逐個壘高或逐個套起來。最初,孩子可能只能壘好兩個碗,但是家長要鼓勵他,為他鼓掌。隨著玩的次數增多,孩子能夠逐漸了解物體之間的大小關系,放置正確的機會越來越多。這個游戲不僅鍛煉孩子的手的精細運動能力,而且還使孩子在認識大小的同時,認識了物體的位置及裡外的關系。
(7)逗你玩:當孩子拿著一件東西時,你伸出手向他要,並說:“寶寶,給媽媽吧。”孩子會伸出拿東西的手,做給你的動作。當你快接到時,他會把手移開,似乎在逗你玩。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和家長都會開懷大笑。經常這樣逗引孩子,會增加孩子與人交往的興趣。
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雖然家長在引導孩子,但是父母會覺察到孩子是每一件事情的主導者,孩子會表明他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你的幫助。因此,做游戲時,父母需要根據孩子的狀態調適自己,不能帶有強迫性 愛你的孩子,首選應學習怎樣去愛! 溺愛孩子不僅會傷害孩子,還會傷害到做父母的自己。 買一些有關書籍看看不失為良策!但一定要結合實際,因為理論與現實是有差距的! 你可以找幾家家教優秀的家庭去學習,你會獲得許多難得的寶貴經驗,但請別忘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教育孩子是一個系統的過程,言傳身教很重要,孩子是一張美麗的白紙,一份付出一份收獲! 祝你們好運!對十一個月的寶寶貝貝而言,一切的一切都是新鮮和有趣的,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空前“壯大”。兩位媽媽意識到寶寶貝貝旺盛的求知欲,在專家的指導下,將可愛的童話書引入了他們的視野。第一次閱讀,寶寶貝貝如何表現[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