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寶寶小氣怎麼辦?_正文

寶寶小氣怎麼辦?_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寶寶快要一歲了,最近突然變得很小氣。他的東西誰都要不到,有時候有其他小朋友到家裡玩,本來挺好的,可是總因為他蠻橫的拒絕別人碰他的玩具而弄得不歡而散。這種行為很不好,我們大人可以怎麼做來糾正?


 
小孩子在這個時候會逐漸開始有自我意識,非常注重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以此來劃清領土,確認自我的邊界。大人覺得是件好事的“分享”卻常常讓寶寶感覺到被侵犯的不安全感。我家寶寶在1歲左右也突然變得小氣起來,有次我帶他去金寶貝,他在大堂裡玩,有個一直和他一起上課很熟悉的小朋友靠近要拿他手裡的娃娃,這個娃娃是我們自己帶過去的,我兒子馬上就很緊張的捍衛他的娃娃,還揮起小拳頭做出要打人的樣子。弄得我和對方小孩的媽媽都很尴尬。不過那個時候金寶貝的老師做了很好的引導,她和我兒子商量表示要借用他的娃娃三分鐘,並保證三分鐘後一定歸還,還教寶寶看鐘,告訴他當那根分針走到幾的時候我就會把娃娃還給你了。老師告訴我在家也這麼嘗試,還可以和寶寶交換東西,慢慢延長交換的時間,這樣能讓寶寶知道,東西是暫時離開自己,一定會回來,也讓他能體驗到分享的快樂。我就按照老師的方式試了幾次,寶寶明顯慢慢能接受和其他孩子分享好東西。建議你也可以嘗試這麼做,另外,帶孩子多參加像早教這種集體活動,讓他有機會和其他寶寶做一些需要團體協作的游戲,讓他體味出分享的好處。

 
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氣行為,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小氣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是自我意識的本能體現。孩子對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為是“我”的,從未感受到別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2、父母自身行為的影響。如:鄰居來借物品,父母怕東西被弄壞而表現出的故意搪塞,無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的教材。

3、教育上的問題。同伴交往時,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卻遭對方拒絕,因此當別的小伙伴向自己提出借玩具時也表現出小氣行為,父母見後卻不置可否,甚至給予一些口頭上的鼓勵,這樣,孩子的小氣行為便愈加嚴重。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借給小同伴,或將自己的食品分給同伴後,得到的是家長的訓斥,這會造成有意識地培養了孩子的小氣行為。家長的無謂犧牲。如:好吃的菜先讓孩子吃,好的水果先讓孩子挑……這種無謂的犧牲在很大程度上滋長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現小氣行為後,家長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個相當流行的說法:“家裡只有一個孩子,要是有兩三個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長大就好了”。以此作為掩蓋自己教育的失誤。

如何對待孩子的小氣行為?必須探究原因,“對症下藥”。

1、以自我為中心造成的小氣行為,家長不必擔心,允許孩子有一個逐步改變的過程,等過了這一階段,孩子的社會發展需求轉強,他會要求同伴和團體接受他,自然開始有了借別人玩具玩或把玩具借給別人的欲念。家長應適時引導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圍人的關系,幫助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束縛。

2、做孩子的楷模。鄰裡交往、同事往來時,家長應以自身無私的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這樣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說服力。

3、樹立正確的教子觀。要教育孩子做到:

(1)學習分享。這首先要從家庭中做起:家長不能過分溺愛子女,使其懂得好東西應該大家品嘗,應具有尊敬長輩的美德。當家中來客人時,可有意識地讓幼兒幫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給大家吃或拿玩具請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長應多給孩子與同伴相處的機會,讓他帶著玩具和同伴交換著玩,增加其與同伴分享的經驗

[1] [2] 下一页

如何培養寶寶的想象力?_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