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沒反應,聲音漸漸小了。過了一會兒,就悄悄在廚房旁邊探頭探腦,我還是沒管他。他一會兒走開,一會兒又回來張望兩下,非常小聲地叫媽媽。如此反復了三、四次,小子終於走過來,拉拉我的衣角說:“媽媽,對不起!我剛才錯了!”我當然什麼怒氣都沒了,抱起多多,親親他,風平浪靜。
在自己容易動怒的時候,以“冷處理”的方式避其鋒芒。不但讓自己慢慢冷靜下來,心情漸趨平和,更重要的,不至於在火頭上讓孩子的心受到傷害。
發脾氣要適度
做父母的難免不對孩子發脾氣。可過後又覺得內疚,因為很多理論告訴我們不應該這麼做。為此我曾多次下決心不再對孩子發脾氣,然而,我做不到。有時我也想,如果我永遠對孩子和顏悅色,真的對孩子最好嗎?我能保證她在家庭之外享受同樣的待遇嗎?
我覺得,不管孩子做了什麼錯事,總要求父母保持好脾氣,這是完全不現實的,而且也不正確。孩子們必須體驗一下他們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否則他們的言行以什麼為指南呢?寶貝對父母那些處於生氣和憤怒而說出的激烈言辭,與那些冷靜的教育相比,也許更易於被她們忍受。這樣的一次爆發可以讓他們看到,爸爸或媽媽對我是認真的,而不是敷衍和冷漠的。把不快表達出來,要比無所謂的態度好得多——上星期因為女兒睡前洗漱磨蹭,我跟她發了脾氣。這星期,無論我叫她干什麼事情,她都很痛快地說:“好吧。”看來,適當發脾氣也沒什麼不好,父母不用過於自責,但有些原則還是要掌握的,比如不要暴力,特別是因為我們的無端怒火而引起的暴力。
轉換環境,用微笑善待自己和孩子
我曾經看過一個漫畫,老板對丈夫吼叫,丈夫回到家後,和太太爭論;太太對孩子叫罵,然後孩子踢小貓出氣……作為職場父母,經常會因為身心疲倦、煩躁而容易發脾氣,或者因為目前的工作或生活有不滿意的地方,卻又無法改變現狀而遷怒於孩子。如果經常毫無根據的懲罰孩子,他將來就會沒有對錯之分,更別提對他心靈上的傷害了。
每當我感覺自己心情不好時,我會用轉換環境的辦法,比如聽音樂、想點好玩的事情等調節自己,實在想發脾氣的時候,趕緊給自己轉移注意力,或者干脆換丈夫或老人來看孩子,自己出去透透氣,一會兒氣就消了。
而自從然然上幼兒園之後,她自己學會了調節我們的情緒。如果看見我生氣或沉下臉來,她就會可憐兮兮地說:“媽媽沒有這樣的!媽媽沒有對自己寶寶這麼凶的!”或者說:“媽媽笑啊、笑啊!”有時候我氣得要命,哪裡笑得出來,她就會堅持要你笑。到最後我只好先假笑幾下,但會發現情緒一下子就放松了,然後就真的被然然逗笑了,再來跟她講道理。所以,我從孩子身上也學到了一招:用微笑來善待自己和孩子。
你沒有什麼心裡問題
只是當時沒有控制住
以後再生氣的時候
從一數到三十之後再發脾氣
這樣就好了
慢慢改點就沒事了
孩子小,不懂事
難免任性
慢慢教育
慢慢告訴他
懲罰寶寶,是每個父母培養孩子、糾正孩子錯誤的方式之一。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犯錯誤,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懲罰。但懲罰寶寶也要講求科學方式,一旦懲罰不當,不但對寶寶的行為起不到規范作用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