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過動兒會自殘嗎正文

過動兒會自殘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孩子無法靜靜地聽我們說話,而且會無端端地抓傷自己的臉,導致滿臉傷痕。
 
炒麻豆腐
傳統的北京酒鋪兒裡常賣一道小菜——一個不大的小碟兒,油汪汪地浸著一小坨兒青灰色的糕兒,其間鑲嵌著幾顆青豆,上面有一個小窩兒,窩兒的周圍是一圈兒青韭段兒,上面澆著辣椒油,油裡浸著兩三段炸焦了的辣椒段兒。這是炒麻豆腐。
麻豆腐到底是什麼呢?其實,麻豆腐就是做綠豆澱粉或粉絲的時候剩下的下腳料。這麼說吧,用黃豆磨豆漿剩下的叫豆腐渣,用綠豆磨豆漿剩下的豆腐渣經過加工,就叫麻豆腐。過去粉房碾綠豆,用大石磨隨碾隨加水,倒進缸裡澄著,就分成了三層兒,頂細的是做澱粉、粉絲的原料,缸裡沉澱出的一層稠糊糊、暗綠色的細渣和上面暗綠色的漂浮物,經過提取,裝進布袋加熱一煮,濾去水分,就成了麻豆腐。炒麻豆腐雖說算不上什麼稀罕菜,但這東西費油、費料、費工夫,貧苦人家兒也不是可以經常吃得起的。炸灌腸兒
這種灌腸兒其實和“腸”沒太大關系。它是用澱粉在籠屜上蒸成大坨兒,晾涼了後用刀旋成不規則的片兒,在大鐵铛裡用油炸了,澆上蒜汁兒吃的。請注意這個“旋”字,現在很多號稱北京風味的餐廳裡所賣的灌腸兒之所以不是那麼回事兒,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不是“旋”出來的,而是切出來的。炸灌腸兒的技術之一,就是要炸到薄的地方焦脆,厚的地方嫩軟,只有旋成有薄有厚、不規則的菱形片才能出這個效果。吃灌腸兒講究是拿牙簽扎著吃,因為若是炸老了,扎不動;炸嫩了、散了,扎不起來。這吃法兒本身也是檢驗灌腸兒質量的手段。
吃灌腸兒必須要澆蒜汁兒。灌腸兒能吃出肉味的奧秘也就在這蒜汁兒上。蒜汁兒做起來也有技巧。把大蒜瓣兒放在一碗裡,撒上一點點鹽後,用木制的蒜槌搗爛了,然後再用涼開水一激。注意,蒜必須是搗爛的,而不能用刀切或拍。必須用涼開水,因為水一熱了,就出蒜臭。另外,搗蒜之前放了鹽,蒜才不會亂蹦。糖葫蘆兒
不用介紹了吧,冬天到處都有賣的。
豆汁兒、焦圈京外有地方管豆漿叫“豆汁”,有位山東人初到北京,看見招牌上寫著“豆汁”,就進店要了一碗,喝了一口眉頭緊皺,勉強咽下去後招手叫來店員很客氣地小聲說:“這豆汁別賣了,基本上酸了。”那伙計說:“好說您哪,不是基本上酸了,根本上就是酸的,這豆汁跟您山東的豆汁不是一碼事您哪!”所以是不是北京人,測驗方法就是叫他喝一口豆汁,若是眉開眼笑,打心裡往外滿意地噓口長氣,就是地道北京人;若是眉頭緊皺,嘴角直咧,甭問這是外來戶。
那伙計說得不假,北京豆汁跟山東豆汁根本不是一回事。山東豆汁就是黃豆做豆腐的漿水,看起來白中透黃,喝起來香中帶甜。北京豆汁看起來顏色灰裡透綠,喝起來味道又臭又酸。可一旦喝上道,就有其味無窮之歎,就如同洋人吃臭“吉斯”(也就是臭奶酪)一樣,吃不慣者難以下咽,甚至作嘔,吃上瘾的一天不吃就覺著欠點兒什麼。因此當年東安市場的小店“豆汁何”名聲一點不小於隔壁大飯莊東來順。穿著華貴、坐著私家轎車專程來喝五分錢一碗豆汁的,大有人在。
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簡稱鹵煮,是北京的一道傳統小吃。其主要原料是豬腸、豬肺和干豆腐,用大鍋鹵制,一般要在清早就開始“鹵煮”,快到中午吃飯時間,加入戗面做的火燒,待到火燒邊軟,即可食用。鹵煮火燒比較在意的,一是豬腸豬肺一定要洗的干淨,一是火燒一定要戗面的。如果上述兩條做不到,那麼或是有異味,或是火燒會被煮爛,而無法食用。和北方多數的飲食一樣,鹵煮火燒以味兒厚見長。在鹵制過程中,加入大量的作料。在食用中,可根據個人口味,適量的放辣椒油、蒜汁、醋,以及香菜等等。
炒肝
菜名被用進歇後語的是鳳毛麟角,老北京的炒肝是其一,舊時有“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之說,現在責罵一個人有時也會說:“你這個人怎麼跟炒肝似的啊——沒心沒肺。”一些民俗專家認為,炒肝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但更常見的說法是,炒肝是前門鮮魚口胡同的會仙居飯莊1900年前後在白湯雜碎的基礎上,去掉豬心、豬肺,並用澱粉勾芡而發明的。據傳,最初的炒肝配料裡是有豬心和豬肺的,只因食客的一句“熬心熬肺”令會仙居掌櫃極為不悅,干脆就去掉了豬心和豬肺,歪打正著地成全了炒肝裡大腸與豬肝的絕配。於是“會仙居的炒肝——沒心沒肺”這句歇後語也隨之而來,並且沿用至今。正宗的炒肝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懈,用傳統的高樁藍邊小瓷碗盛出來端到面前,宛若寶盞含晶,稀稠適度,色澤光鮮,香氣撲鼻。炒肝的香,除了主料之外,最關鍵的就是蒜香,蒜一定要搗碎成泥,越細膩就越地道,這也是所謂的“吃蒜不見蒜”的最高境界。與很多北京吃食一樣,炒肝講究“配套”,就像豆汁兒配焦圈,羊雜湯要就著芝麻燒餅吃,炒肝唯有配上豬肉大蔥餡的包子才算應景、過瘾。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是北京小吃中的夏令食品。潔白如玉的杏仁豆腐經過冰鎮盛在碗內,兌入冰鎮過的桂花糖汁,點綴紅綠櫻桃及葡萄干等;紅綠果料,清淡雅麗。食後甜蜜醉人,冰涼的感覺沁人心肺,到了夏季,許多家餐館,特別是清真小吃店都有供應。
杏仁豆腐不僅民間流行,宮廷中食用也很普遍。愛新覺羅·浩在《食在宮廷》中寫到杏仁豆腐的制法:杏仁80克,白糖150克,瓊脂25克。用開水將帶皮的杏仁浸泡3分鐘,然後剝去皮,用水沖洗干淨,加水磨成杏仁漿,濾去杏仁渣。加水將瓊脂上火化開,兌入白糖50克,煮10分鐘後倒入杏仁漿,煮一開後(不宜煮得時間過長,會失去杏仁的香氣)立即將杏仁漿倒入深6厘米的器皿中,撇去漿面浮末,然後讓其冷卻凝固成杏仁豆腐。把白糖100克倒入鍋內,加水80克,將鍋上火,煮成糖水,出鍋後晾涼,將冷卻的杏仁豆腐用小刀切成斜塊,把小塊杏仁豆腐,放小碗內從碗邊倒進糖水,杏仁豆腐即浮在水面。
艾(愛)窩窩愛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未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愛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歷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淨浸泡,爾後人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歷年間稱之為窩窩的食品。但為什麼後來又成為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人民風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愛窩窩。
愛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還注說:“愛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面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豌豆黃豌豆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氣,解瘡毒,消炎,去除暑熱,有降血壓、除脂肪、減肥之功效。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淨,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傳統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以仿膳飯莊所制最有名。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
玫瑰餅老北京人吃食品很講究季節,也就是到什麼季節吃什麼食品,其中糕點鋪就很重視節令,春季百花盛開的季節,鮮花玫瑰餅、鮮花籐蘿餅紛紛應節上市。最近幾天,就有不少人在桂香村排著隊等剛出爐的玫瑰餅。
玫瑰餅其實是種糖餡、酥皮的點心,要用妙峰山的鮮玫瑰花,摘瓣、去蒂用清水洗淨後,通過腌制,與炒熟的蜜糖拌在一起,做成玫瑰餡兒,再用富強粉合成的面團,與發酵後的面團,分層折疊後做皮,將餡兒包好,按扁,成圓餅形,上印“玫瑰細餅”四字及鮮花圖案,再經過烘爐烤制就做成了。籐蘿餅的做法與玫瑰餅大致相同,只不過籐蘿花不用買,各糕點鋪都在後院種有籐蘿,可以隨用隨采。玫瑰餅香味濃厚,籐蘿餅味淡清香,各具特色。目前,北京市場上每到春季,桂香村等各家糕點鋪,都供應鮮花玫瑰餅,鮮花期過後,也能買到腌花玫瑰餅,至於籐蘿餅,現在市場上很少見了。
 
嬰幼兒的節奏性動作困擾不少家長。例如,有些寶寶會隨時隨地搖頭晃腦;坐在學步車上持續跳動不停;腳掌不斷用力拍打地面;在娃娃床上則拚命地將後腦勺或前額往床沿、牆壁撞去;或是不停地在床上翻滾搖動,直到身體或頭部頂到床邊為止;有的寶寶則有事沒事便猛打自己的頭,抓自己頭發……。

這些怪異動作往往讓家長擔心,深怕孩子是不是過動兒?腦袋是不是有問題?還是腦壓過高、頭會痛?要不然怎麼老是撞頭,這樣一直跳、一直晃、一直撞,也讓家長相當不安,深怕會傷到孩子腦筋,造成後遺症。

根據觀察研究發現,這些節奏性動作通常出現在寶寶六個月大之後,此時小寶寶已能感受到規律的節奏,也開始會隨著音樂的拍子搖搖擺擺,這種情形在男孩子比較常見,男孩子因活動力較強,也比女孩子容易緊張。搖晃和吸吮手指頭、揉搓衣角、被單或玩具一樣,主要發生在孩子感到疲倦、想睡或遭受挫折時,應視為一種自我慰藉、自我安撫的動作,無傷大雅。不斷跳動也是孩子成長學習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孩子滿足自己的韻律感,也是粗動作發展的過渡期;培養適當的節拍觀念,有助於他們日後學習走路,及高難度運動時所需的協調性及節奏感。

大多數撞頭長大即消失

最讓家長傷腦筋的,是寶寶撞頭的怪癖。大多數有此習慣的寶寶都是在想睡但難以入睡的時候開始撞頭,直到把自己似乎撞昏了才會停下來睡覺。家中有兒女如此,家長先不用驚慌,也不要責罵、約束孩子,要用關心與耐心來對待;必須把嬰兒床四周包上襯墊,以免寶寶撞出瘀青或流血,同時改用沒有輪子的嬰兒床,或將床靠著牆邊固定好,防止寶寶亂滾亂撞把嬰兒床震得到處跑而發生危險。

一般這種習慣會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而自行消失。若家長對於孩子的怪異舉動還是無法釋懷,或孩子有自殘傾向,甚至出現語言、智能發展延遲的跡象,以及持續性的不自主運動,便應尋求小兒神經科和兒童心智科醫師的協助。 
我家寶寶也是,篡起拳頭打頭,請知道的人賜教。我也想知道......哈哈!我家的寶寶急起來或者想睡覺時也會打自己的頭,很大力的打,我想應該是正常的吧,發洩一下!!!他們的煩惱我們不懂!在我看來,孩子打自己的頭是想表達一種需要或是情感,只是孩子沒有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所以家長要多注意觀察,發現引起孩子這種表現的原因,然後再教給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從而幫助孩子改掉不好的習慣.我同意飛翔樓主所說.他要是還這樣,你可以告訴他:不可以,應該愛自己,同時用手教他輕輕的撫摩自己.的確很傻,不過很有效.不要以為寶寶小聽不懂,他有他的一套理解方式.慢慢的來,不要太急.(我的寶寶1歲)
 

8個月寶寶流鼻涕夜裡哭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