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孩從一歲開始,晚上睡覺的時候會爬到爸爸或媽媽身上睡覺(面對面),把她放下來自己睡,沒多久又會爬上來。請問這樣睡覺對她的身體有影響嗎?該怎樣糾正她的這個習慣? 如何為寶寶選擇合適的睡姿
近年來,不少年輕父母喜歡讓寶寶趴著睡覺,希望利用睡姿使頭部長得橢圓狀。因為醫學臨床觀察確實發現,在顱骨縫尚未關閉定型前,不同的睡姿會對未來顏面和頭顱的生長有所影響。除了嬰兒的外觀,睡姿對健康及智力方面的影響亦是父母所關心的。事實上,不論是仰睡或是趴睡,從健康角度來看,都不會影響嬰兒的健康。 對嬰兒智力是否有影響呢?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期刊報告,研究人員對350個健康寶寶進行睡姿研究,發現趴睡的嬰兒可能智力發育較快,但仰著睡的寶寶能夠逐日趕上趴著睡的寶寶。 趴睡 胎兒在母親的子宮內就是腹部朝內,背部朝外的蜷曲姿勢,這種姿勢是最自然的自我保護姿勢,所以寶寶趴睡時更有安全感,容易睡得熟,不易驚醒,有利於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趴睡還能使寶寶抬頭挺胸,鍛煉頸部、胸部、背部及四肢等大肌肉群,促進寶寶肌肉張力的發展。趴睡還能防止因胃部食物倒流到食道及口中引發的嘔吐及窒息,消除脹氣。 嬰兒趴睡時,媽媽們需要注意的是: ●哪些寶寶不適合趴睡:患先天性心髒病、先天性喘鳴、肺炎、感冒咳嗽時痰多、腦性麻痺的寶寶,以及某些病態腹脹的寶寶,例如患先天肥大性幽門狹窄、十二指腸阻塞、先天性巨結腸症、胎便阻塞、壞死性腸炎、腸套疊和其它如腹水、血液腫瘤、腎髒疾病及腹部腫塊等疾病的寶寶,不適合趴睡。 ●哪些寶寶很適合趴睡:患胃食道逆流、阻塞性呼吸道異常、斜頸等的寶寶,可以嘗試趴睡,以幫助緩解病情。下巴小、舌頭大、嘔吐情形嚴重的小孩,必須趴睡。另一種狀況要特別注意,幼兒有痰時,常常會嘔吐,一旦有嘔吐,要讓幼兒趴下,使食物流出,才可再躺下,否則容易引起窒息。 ●環境:一般認為,嬰兒在兩三個月時頭部的控制還不是很好。若頭部的周圍有柔軟的東西(例如棉被、枕頭、玩具等)遮住或壓住鼻孔,嬰兒容易因為沒有能力抬高頭頸部轉個方向換氣,因而讓被褥堵塞口鼻引起窒息。所以床鋪不能過軟,周圍也不可以放置任何毛巾或玩具,更不可以用所謂的嬰兒專用枕頭(即中央凹陷狀似甜甜圈的枕頭)讓嬰兒趴睡,以免發生意外。 仰睡 仰睡可以使肌肉放松,對心、肺、胃腸和膀胱等全身髒器不會形成壓迫感,還可以讓家長直接觀察到寶寶睡覺時的臉部情況。 但仰睡也不全然沒有危險。有些新生兒仰睡,會使得已放松的舌根後墜,從而阻塞呼吸道,出現呼吸費力的現象。另外,新生兒的胃都是水平的,喝奶時寶寶常會吸入一部分空氣,胃部空氣要排出來,往往會溢奶。仰臥的寶寶發生溢奶現象很危險,嘔吐物很可能回嗆阻塞呼吸道,甚至吸入肺部。所以每次給寶寶喝完奶,應該輕輕拍打寶寶的背部,幫助他排出胃部空氣。然後可讓寶寶趴在大人肩上睡一小會,促進奶水更快進入小腸,減少胃食道逆流造成嘔吐。 研究人員建議,晚上睡覺時,最好讓寶寶躺著睡。白天午睡或有大人照顧時,可把睡姿調整成趴著睡。睡覺房間最好保持適當溫度、濕度、光線,寶寶才會睡得香甜。 側睡 許多醫生都提倡寶寶側睡。對消化道未健全、吃奶後容易溢奶的嬰兒來說,側睡可以更好地避免溢出的嘔吐物進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側睡時脊柱略微彎曲,肩膀前傾,兩腿彎曲,雙臂自由放置,全身肌肉處於松弛狀態,血液循環暢通,嬰兒睡得安穩。 向右側臥比向左側臥更佳,因為左側臥心髒受到一定程度的壓迫,常會自我感覺到心跳,難以入睡。右側臥不但不會壓迫心髒,位於右上腹部的肝髒也能得到較多的血液,幫助嬰兒胃中的食物向十二指腸運送,使消化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不過側睡也要注意嬰兒的枕頭不可太柔軟,以免頭部陷入枕頭,堵塞鼻子。另外,長期朝同一個方向側睡,可能會使頭部及臉部左右形狀產生大小不對稱。 特別提醒 歐美國家及澳洲的學者研究指出,趴睡的嬰兒發生“嬰兒猝死症”的機會,要比仰睡的高出3.5-5倍。 嬰兒猝死症指的是嬰兒突然且無法預期的死亡,多發生在寶寶睡覺時,且以2~4個月大的小孩最容易發生嬰兒猝死症。氣溫太高或天氣冷時,孩子裹著厚重的棉被也易造成嬰兒猝死。 不過,趴睡雖可能與嬰兒猝死症候群有關聯,卻不是絕對的因素。 到底哪種睡姿最好,醫學界目前沒有給出唯一的標准答案。寶寶的睡姿可自行選擇,不必固守於某一種,可視父母的喜好和寶寶的習慣或特殊需求來決定。不過請記住,寶寶睡覺時一定要有大人在旁看護,才能確保寶寶的安全。 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洩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洩出來。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洩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洩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干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洩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燥,汗後口干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怎樣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1)生理性盜汗: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髒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二)病理性盜汗: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偻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偻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欲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作為家長,應仔細觀察小兒,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藥,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盜汗病人應怎樣自我養護?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干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症盜汗且長期臥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盜汗常用的食療方法:
1、泥鳅湯:
用泥鳅120克,熱水洗去粘液,剖腹去除腸髒,用油煎至金黃色,加水2碗煮至半碗,放入精鹽少許調味,飲湯吃肉,每天1次,小兒則分次飲湯,不吃魚。連服3-5天。有補氣益陰之效。適用於盜汗者食用,民間常用治療小兒盜汗,功效顯著。
2、豆豉酒:
取豆豉250克、米酒1公斤,先把豆豉炒香,放入米酒中浸泡3-5天後飲用,每次2湯匙,每天2次。有和血益氣,解煩熱等功效。適用於盜汗者飲用。
3、糯米煲豬肚:
每次用糯米500克、豬肚1個,把米放入豬肚內,用線結扎,加水適量,共煲1小時,調味後吃見風使舵喝湯,再將糯米曬干搗碎,分10次煮粥食用,每天1次。有補中益氣、劍陰止汗等功效。適用治療盜汗、自汗。
4、紅棗烏梅湯:
取紅棗15枚、烏梅10枚,水煎服,每天1次。有益氣斂陰、止汗之效。連服10天,對盜汗有療效。
5、烏豆煲塘虱:
每次用烏豆100克、塘虱魚2條,去內髒及鰓,加水適量煲之,豆熟時加鹽、油食用。有養血益陰、滋腎調中等功效。民間用於治療盜汗、自汗,病後體虛、血虛頭痛、耳鳴、疲倦乏辦等症。
6、韭菜炒鮮蝦:
每次用韭菜150克、鮮蝦250克去殼,加油急火共炒,熟後,加鹽調味食用,每天1次。有補虛助陽,固洩等功效。可適用於治療盜汗、陽萎、遺尿、遺精等疾患。<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百度出的汗是凍的就是虛汗。記得出汗後多喝水,多補充電解質,因為越出得汗多,電解質越流得快。
2、因使用較多抗菌消炎藥,易致肺氣虛弱,而出現面色青白、出汗多(晚上出汗多,頭部明顯)
可給予健脾補肺的食物來調理身體,有待體質加強,從而提高抵抗力,自然出汗多的現象會減少:
1、泥鳅魚湯:先將泥鳅魚用溫水洗淨,去腸,用鐵鍋加食油煎至金黃色,加清水350毫升,煮至100-150毫升,加鹽即可飲湯。
2、糯稻根魚粥:先用糯稻根去掉沙泥,放入砂鍋中煮出水600毫升,備用,再用鲫魚一條(150克),洗淨,用鐵鍋煎至金黃色,然後與粳米一起放進砂鍋內,加入已煮好的糯稻根水用慢火煮成粥,調味即可食用。
3、應急時,可選用“虛汗停”(藥店有售),一般飲上一盒有明顯見效。“玉屏風”也有同等的效果。 <ahref=" http://dl[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