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叛逆的我、如何處理家庭關系正文

叛逆的我、如何處理家庭關系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即使是好意見,青少年大都不喜歡聽。因此,父母應做孩子的顧問、盟友,而不要做經理人。顧問只細心聆聽,協助氛擇,而不插手干預,僅建議改弦更張。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艾利斯說:“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整個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令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五:有自己的空間。“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受父母控制,”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們的房間。”《跟孩子說話的技巧》一書的作者艾德莉·費巴說;“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盡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那樣待他們。”
六:把說的話寫下。有些專家建議,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說出或不中聽的話寫下來。家庭關系顧問邁克爾·波普金說:“一般人都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話定下來,話的分量也會增加。”
七:不要無所不問。父母提問過多,很難使孩子講心裡話。麥可·列拉說:“青少年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你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
八:表露矛盾心理。在同一個時候,孩子可能對父母又愛又恨。對父母、老師和所有對孩子有權威的人,孩子的感情往往是雙重的。但父母對孩子的感情的二重性通常是很難接受的。其實,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辯證觀念。哪裡有愛就必有恨;哪裡有羨慕就有嫉妒;哪裡有熱誠也會有敵視;哪裡有成功就有擔憂。所有這些感情都是合理的:正面的、反面的、矛盾的。因此,父母應該學會接受孩子身上存在的雙重感情。父母對孩子所表露的雙重感情就用不著擔憂或內疚。人類都有感情,感情是孩子天性的一部分。美國心理學家金諾特說:“感情教育能幫助孩子了解他們的感情是什麼。對一個孩子來說,了解他自己的感情比了解他為什麼有這種感情更為重要。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時,他內心就不會再感到一切都混亂了。”

九:不要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很多父母希望自己一生沒有實現的夢想由孩子來實現,或者以熟悉的周邊家長成功的小孩作為自己小孩的奮斗榜樣。有一家長自己是某著名國有企業老總,在他的朋友圈中有小孩考上國內知名大學後又出國,他不顧實際情況給自己小孩也這樣定位,因此父子間矛盾經常產生。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面感情的鏡子,以幫助孩子了解他的感情。一個孩子要知道他內在的感情就要聽父母對他感情的反映。通過感情的鏡子,能夠給孩子提供一種自發的修整和改變的機會,這樣家長與子女間矛盾就會減弱

我們的父母在教育小孩時常唠叨不休、或對孩子專制粗暴、或對孩子過分溺愛、或干預設限過多,這樣一來會使小孩對父母的教育信息進行自然的屏蔽、或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懦弱和自卑、或使小孩養成只聽贊歌的習慣,這些不良教育使小孩容易產生對立情緒,於是選擇與父母公然對抗。讓家長明白這些道理從而改正自己的教育行為,就能減少與子女的矛盾。

小孩在成長過程,看問題易片面、偏激,老師應幫助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學生感恩品質;多看父母的優點、理解做父母的艱辛;培養學生寬容的品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以愛為首教育才有說服力與感染力。
教養青少年是個不斷要協商的過程,不時要重新界定與孩子間的關系,坦率地多溝通,教師在父母與孩子間架設了溝通的橋梁,許多矛盾就能從根本上解決;正確分析雙方的優缺點、幫助雙方正確定位、突顯雙方閃光點使父母與小孩相互欣賞,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小孩,教師只有配合家長綜合地做好上述各點,才能真正地做到與孩子間的坦率溝通,把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中,從而引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成為祖國的有用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這樣的家庭教育,真的是我錯了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