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變得有主意了”,就是因為他們自覺長大了,成人心態在他們內心正迅速膨脹。面對他們,父母必須逐漸實現從父母心態向成人心態的過渡。像王女士那樣,仍然抱著孩子還小時對他的那種“父母心態”,與孩子溝通,總是居高臨下的態勢,期望孩子還能像“以前那樣乖”;一開口總是“教育”的口氣,那麼,孩子是不會向你敞開心房的。
第二個必須實現的過渡,就是對孩子的教育,從權威的影響到客觀的分析引導過渡。這點與第一點是密切聯系的。對自覺已經長大的青少年,父母的權威在漸漸失落,當前因為社會的迅猛發展,不注重學習的家長,常常一開口就顯得很外行,權威的失落真有“一落千丈”之勢。像王女士般還一廂情願地采用指令式、批評式的“教育”,道理都懂的初中生當然不會買賬。他們在遇到困難、問題、挫折之後,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客觀分析和引導,而且,這種分析和引導還應該是朋友式的、設身處地的。
交流不應只談學習
上述兩個過渡,固然是家長和進入青春期孩子實現良好溝通的前提,但王女士與其兒子到了“甚至兩人一講話,就鬧別扭”的“傷心”程度,則還有其它的原因在強化:1、她的溝通技巧有待學習與提高。干巴巴的道理不必唠唠叨叨個沒完沒了;講話的語氣不要咄咄逼人;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話。這類技巧會傳遞給孩子:爸爸媽媽知道你已經長大了,我們當然要尊重你。2、她的自我已經完全下移到兒子身上。“放棄了國企工作,盡量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照顧孩子身上,不管刮風下雨都接送他上下學,帶他去各種輔導班。”她的母愛表現讓聞者淒然。這種“愛”,因為付出太多,對孩子的要求自然拔高,不滿情緒往往比較持續和厲害;因為“全方位的照顧”,孩子的心理成熟會被這種“照顧”拖後腿,加劇他與父母的關系負性化;自我下移的父母會在孩子的眼裡失去許多光彩。3、過度重視學習。記得2007年《錢江晚報》曾經發表過一個有關調查,結論是:“在與孩子溝通的問題上,家長指導孩子學習的占70??,這就是問題的症結所在。”孩子的成才應該是全方位的,只抓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全面發展是極易產生負面的“蝴蝶效應”。這些,是對任何年齡階段的孩子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都應該避免的。
具體操作要注意細節
家庭教育是通過潛移默化來培育孩子的。針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尤其考慮到他們普遍存在的青春期躁動、情緒不穩定等情況,在溝通中,家長特別要注意細節,防止下列行為出現:
1、缺乏民主空氣,家長一言堂,與子女對話不是命令式,就是審問式。2、對事情真相沒弄清楚,就主觀武斷地妄下結論。3、不讓子女參與大人的事,卻要干涉子女的一切。4、強行拆看子女的信件、日記。5、以奇怪的目光看待子女與異性接觸。6、總拿自己中學時的生活方式和子女對比,苛責子女。7、言行不一,要求子女一套,自己做的是另一套。8、子女想自己解決且不願讓大人插手的問題,硬要包攬。9、自己錯了死不認賬,子女錯了咬住不放。10、沒耐心,言語粗野,一說二罵三打。11、不體諒子女學習的艱苦,只以考分為重。12、時常在子女面前翻舊賬。13、知識欠缺,不懂教育,不愛學習,老說外行話。
2004年溫州市婦聯采用向社會開放性征集形式,作過“合格父母”標准的調查,我在統計結果時發現:父輩把“善與子女做朋友,多溝通”列為標准之首;中小學生把“主動以朋友身份平等與子女交流”列為標准之第四條。可見,孩子也想與家長進行良好溝通。希望家長記住孩子們“主動以朋友身份平等與子女交流”這一要求,切實實現好兩個過渡,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青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