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機能活動和理化性質都有變化,如酶活性 [注: 酶活性 酶活性是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內酶作用的活性單位,數值上就等於濃度變化量除以時間。也就是你記錄下起始時刻和末時刻的光密度,計算出對應濃度,兩個濃度差再除以時間差就是你要的酶活性。] 降低,血紅蛋白變性,細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電荷改變等,因而細胞與氧結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紅細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處被巨噬細胞吞噬,同時由紅骨髓生成和釋放同等數量紅細胞進入外周血液,維持紅細胞數的相對恆定。 (二)白細胞 白細胞(leukocyte,whitebloodcell)為無色有核的球形細胞,體積比紅細胞大,能作變形運動,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000~10000個/μ1。男女無明顯差別。嬰幼兒稍高於成人。血液中白細胞的數值可受各種生理因素的影響,如勞動、運動、飲食及婦女月經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狀態下,白細胞總數及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值皆可發生改變。 光鏡下,根據白細胞胞質有無特殊顆粒,可將其分為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兩類。有粒白細胞又根據顆粒的嗜色性,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用嗜鹼性粒細胞。無粒白細胞有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兩種(圖5-2)。 1.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是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胞呈球形,直徑10-12μm,核染色質 [注: 核染色質 核染色質是DNA的片斷依照細胞反應壓縮或延伸擴展,當DNA放松或擴展時,稱為轉錄因子的蛋白質可以讀取基因代碼而制作RNA分子,再制造蛋白質以執行生命的基本功能。] 呈團塊狀。核的形態多樣,有的呈臘腸狀,稱桿狀核;有的呈分葉狀,葉間有細絲相連,稱分葉核。細胞核一般為2~5葉,正常人以2~3葉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況下,核1~2葉的細胞百分率增多,稱為核左移;核4~5葉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右移。一般說核分葉越多,表明細胞越近衰老,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有些疾病情況下,新生的中性粒細胞也可出現細胞核為5葉或更多葉的。桿狀核粒細胞則較幼稚,約占粒細胞總數的5%~10%,在機體受細菌嚴重感染時,其比例顯著增高。 中性粒細胞的胞質染成粉紅色,含有許多細小的淡紫色及淡紅色顆粒,顆粒可分為嗜天青顆粒和特殊顆粒兩種。嗜天青顆粒較少,呈紫色,約占顆粒總數的20%,光鏡下著色略深,體積較大;電鏡下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0.6~0.7μm,電子密度 [注: 名詞解釋 電子密度 electron density 亦稱電子射線密度。系指電子射線散射的物質密度。用透射型電鏡觀察材料時,] 較高(圖5-4,5-5),它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 [注: ACP酸性磷酸酶主要用於診斷前列腺癌。0—6U/L病理性升高:前列腺癌(但早期並不升高)、畸形性骨炎、粒性白血病、乳腺轉移癌(女性)。] 和過氧化 [注: 概述plutonium peroxide 分子式:PuO4 性質: 硝酸钚轉型成二氧化钚和金屬钚的一種中間產物。] 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異物。特殊顆粒數量多,淡紅色,約占顆粒總數的80%,顆粒較小,直徑0.3~0.4μm,呈啞鈴形或橢圓形,內含鹼性磷酸 [注: 相關知識 鹼性磷酸酶染色(ALP) 請問鹼性磷酸酶染色的原理是什麼??? 在監別白血病怎麼區分?鹼性磷酸酶染色屬於組化呈色法,] 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殺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細菌表面的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