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21個月,在家裡從不一個人玩,必須要人在旁邊陪著才肯玩。另外帶他出門時看到陌生的地方和人時也會哭鬧。 在孩子小小的世界裡,總會有許多讓他們感到害怕的東西。孩子對一些事物產生恐懼,是其成長發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種體驗,它的內容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變化。如出生5~9個月的孩子會對陌生人感到害怕;兩歲以內的孩子很容易被巨大的聲響嚇住,兩歲的孩子最害怕親密相處的人離開他;三四歲的孩子會特別害怕響聲、黑暗和未知的東西,怕動物、怕孤獨;五歲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處受傷;六七歲是一個充滿想像的恐懼年齡。對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強盜也會產生恐懼,害怕妖魔鬼怪、害怕找不到家、怕一個人睡覺時做惡夢;大多數的孩子在這個年齡都會害怕雷電、狂風和大火等自然界的現象。隨著孩子知識的增長、對世界了解得越來越多,孩子們害怕的自然界的事物就會減少;到了八九歲,孩子們可能會開始害怕自己考試的成績不好而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總的說來,兒童恐懼的對象是隨其年齡的增長、經驗的豐富而改變的。 恐懼、害怕是人類為了躲避傷害而表現出的自我防御反應,它不是一種可怕的不良行為習慣,相反有其積極的一面。所以,當孩子表現出膽小畏懼時,家長不用過於擔心。許多時候,隨著年齡增長,恐懼會逐漸消失,並不影響孩子的生活、行為與社會活動。但如果孩子的恐懼心理過度強烈,以致影響到他正常的發展,就需要進行必要的干預了。如很多3~5歲的孩子都怕黑,但如果怕黑怕到夜裡不敢睡覺,就屬於不正常了。因此確定孩子的恐懼是不是在正常范圍內很重要。
建立和諧、安全的家庭心理氣氛
建立和諧、安全的家庭心理氣氛對克服孩子恐懼心理非常重要。孩子恐懼心理來自他們對外界的一種不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多給他們一些關愛,讓他們明白有爸爸媽媽在什麼都不用害怕,就會減輕孩子害怕的情緒。
對孩子的恐懼恰當地做出反應
對孩子的恐懼既不能滿不在乎,也不能大驚小怪。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切勿責備、嘲笑或愚弄孩子。如果用指責、批評、生氣來對待孩子的膽小,只能讓孩子的焦慮情緒惡化。如孩子開始懼怕黑夜,罵孩子是膽小鬼,嚇唬他不許哭,絕不是好辦法。當孩子聽到雷聲感到害怕時也不能說:“雷聲有啥害怕?別像個小孩子一樣長不大。”越是這樣,孩子就越驚恐不安。當然也不能孩子一害怕,家長也跟著害怕,這時家長的心態要自然平和,可以和孩子說,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像你一樣害怕這些,長大了才不怕的。
多跟孩子溝通,講明事情真相,擴大其知識面
經常給孩子講些常識是幫助他克服恐懼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懼怕某事物,常常是因為無知。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懼心理便會自然消除。如孩子恐懼雷電,教師、家長可向孩子說明雷電產生的簡單道理,讓孩子明白雷聲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從而消除他對雷電的恐懼。除了用語言給孩子講道理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去實際觀察。如對一個害怕黑暗的孩子,你可以讓孩子聽聽風吹樹葉發出的響聲,告訴他白天、晚上樹葉發出的響聲是一樣的,孩子親自看到、聽到,也就不會有奇怪的想法了。
用行為法改變孩子的恐懼心理,塑造良好行為
要經常、及時地贊賞孩子好的表現。當孩子去接近曾經害怕的小兔子時,大人要及時鼓勵孩子的勇敢。孩子敢獨自睡覺了,要及時給予表揚。在孩子害怕時也可用轉移注意法,即當兒童看到、聽到懼怕的事物時,用玩具或語言來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從懼怕對象上轉移,忘掉恐懼。孩子已經對某一事物比較害怕時,也可以使用系統脫敏法——當孩子懼怕無須恐懼的事物時,成人可誘導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會見怪不怪。
采用榜樣示范法改變孩子的恐懼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方面,絕不能用魔鬼、妖怪、毒蛇、老虎等恐嚇類的話語刺激孩子;另一方面,要以堅毅勇敢的行為影響孩子,還可以多樹立一些身邊的榜樣,如當身邊有孩子表現出勇敢、堅強的行為時,應及時給予表揚。當然也可以借助影片、故事、圖書,對孩子進行各種示范,從而克服孩子的恐懼心理,培養其勇敢、樂觀的個性。
當環境有重大變化時,要讓孩子了解並做好心理准備
在受到重大壓力和面臨巨大變化時,如父母離婚,孩子的恐懼心理往往會達到頂點,此時,一定要給孩子以恰當的幫助。父母應該提前讓孩子了解變化,並讓孩子認識到,環境的變化不能改變他們對孩子的愛,他依然是安全的,不用害怕。 寶寶睡覺搖頭是缺鈣的表現,可以給寶寶吃些補鈣的藥劑.像"龍牡壯骨顆粒"、"三精葡萄糖酸鈣"都是用來補鈣的.吃"龍牡壯骨顆粒"不用另外添加魚肝油,因為其成份裡就有vd,吃"葡萄糖酸鈣"要添加魚肝油,目的是促進鈣吸收,此外平時要注意給寶寶曬太陽,也能促進鈣吸收的. 你也可以帶寶寶去醫院做個"微量元素"檢查,這樣就做到缺啥補啥了. 祝:寶寶健康!我們可以看到,嬰幼兒的睡眠遠遠比成人要多。 新生兒除了吃奶或尿布潮濕的時候醒著以外,幾乎都在睡眠。 嬰兒神經系統的發育還不健全,大腦容易疲勞,多睡眠正是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嬰幼兒的睡眠時間大體如下(小時):初生20九個月14-15二歲12.5七歲11 兩個月16-18十二個月13-14三歲12七歲以上9-10 四個月15-16十五個月13五歲11.5
要睡好,就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白天要定時喂奶,睡前的一次奶可以稠一些、晚一點喂(21:00-22:00)。吃飽後夜裡盡量不要再喂,不吃,一般不尿也就不要換尿布,任其熟睡至天亮。孩子要單獨睡,不要和母親合睡,這樣空氣新鮮,孩子也不致因為母親離去而睡不著(熟),母子都能休息好。母親睡得過沉,合睡有時會把孩子壓著,甚至壓死,單獨睡就不會發生這種意外。 孩子蓋的被要輕軟、溫暖、舒適,不宜太多。 睡前不要逗鬧孩子或隨便嚇唬孩子,以免過於興奮影響睡眠。也不要養成抱在懷中抖動,拍背或含著奶頭才入睡的壞習慣,應該放在床上讓孩子自己睡。
怎樣哄嬰幼兒睡覺? 夜間嬰幼兒入睡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孩子睡前玩個不停,想睡時,一躺到媽媽懷裡就睡著了。有的睡前要吃奶,臨睡時還要吮著空奶瓶。有的小兒按規定的時間上床入睡。有的孩子上床後則折騰好久才可入睡。那麼,如何讓嬰幼兒按時入睡呢? (1)若小兒在睡前精力充沛,不願早睡,那麼白天家長應有意識地增加他的活動量,讓他玩得有點疲勞,但在入睡前則應讓他靜下來,不要過分興奮,這樣就有利於入睡。 (2)睡前不給嬰兒吃得過飽或過少,以免因胃腸不適或饑餓而影響睡眠。也不要過分逗引小孩,使小兒睡前保持情緒安定,防止過度興奮。上床後,不應給予玩具,以免小兒因貪玩而不肯入睡。 (3)對於半夜醒來的小兒,如果吃母奶能睡著,可以吃些母奶,或吃一些牛奶,使其安靜入睡。這不必擔心會養成不良習慣。因隨著幼兒的長大,半夜醒來吃奶的習慣會漸漸消失。 (4)幼兒多數喜歡媽媽陪他一起上床入睡。這樣孩子會十分安心、愉快;在媽媽甜美的催眠曲下,安安穩穩地睡去。但要注意,不要養成從小抱著入睡的習慣。要培養成1歲時願意自己躺下入睡,2歲時能按時上床入睡,且不需父母陪伴,3歲後能自己上床蓋被,醒後下床穿上拖鞋。
小兒與成人同睡一被窩好嗎? 有的家長習慣讓自己的小孩與成人同睡一個被窩,認為這樣可以對孩子照顧得好一點。其實這是很不衛生的。 成人在社會上的活動范圍比兒童廣而多,傳染和攜帶各種病菌的機會也多,但是成人抵抗力較強,感染上或攜帶上病菌後不一定都發病。但如果成人和小孩同睡一被窩,就容易將身上的病菌傳染給小孩,小孩的抵抗力弱,就容易患這樣或那樣的疾病了。 另外,孩子和大人同睡一被窩,會使孩子吸收氧氣不足。人腦組織的需氧量很大,年齡越小,需氧量越多。如果大人摟著孩子睡覺,大人的呼氣會使周圍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高,睡眠中的孩子常常會因為腦供氧不足,而導致睡眠不穩,易做惡夢和半夜哭鬧,睡在父母中間的孩子會更嚴重。嬰兒長期在這樣的缺氧環境中睡眠,就會影響腦組織的新陳代謝,嚴重者可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和智力發展。 此外,新生兒與成人同睡,因大人熟睡,有可能將手和被褥捂住小兒口鼻,導致窒息甚至死亡等不幸事故發生。 最好的辦法,是讓嬰幼兒單獨睡在可以靈活搬動的小床上。在大人不睡覺時,把小床放在潔靜的地方,有條件的可單獨放在一室;大人睡覺時,把小床搬到大床的一邊,以便夜裡照顧孩子。
嬰幼兒睡覺易醒是怎麼回事? 年輕的父母都對寶寶的睡眠十分關心,希望孩子有香甜的睡眠。可有些嬰幼兒特別容易於睡眠中醒來,這是怎麼回事呢?一般說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1)生理因素:由於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神經的興奮與抑制功能不夠協調,易興奮,稍有外來的刺激則可能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導致嬰兒驚醒,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嬰兒的漸漸長大,神經系統的功能一步步完善,這種生理現象會自然消失。 (2)進食過飽:常言道:“胃不合,臥不安”。有的媽媽不管孩子餓不餓,睡前總要給加餐點心,致使小孩感到不舒服,影響睡眠質量;尤其是吃奶的嬰兒,有些媽媽習慣於喂著母乳伴寶寶入睡,結果導致孩子睡時食奶過量,腹脹易醒,醒後年輕的母親卻又立即用奶去安撫,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3)疾病因素:小孩腸寄生蟲病是幼兒睡覺不穩的最常見的原因。如患寄生蟲病會引起孩子消化不良與營養不足,出現貧血、易驚等症狀,早期佝偻病的小孩也常睡覺易醒。 (4)環境因素:小孩在睡覺時,室內光線過強,家人在看電視及大聲談話說笑均會干擾幼兒的正常睡眠,易於驚醒;小兒夜間易踢被子,或被子蓋得太厚太重,這都會造成孩子睡覺時過冷或過熱,引起幼兒煩躁不安、手腳亂動,這亦是睡覺易醒的常見原因。 (5)興奮過度:有的幼兒白天或睡前游戲玩耍過度,或聽了、看了驚險故事、電視。常可造成幼兒入睡困難;即使睡著了,智力發育較好較快的孩子也會“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孩子常可在夢中驚醒。
夏季,孩子吹電風扇入睡好嗎? 盛夏,赤日炎炎,多數人使用電風扇來散熱、通風,以達到涼爽、舒適的目的。特別是小兒有時熱得哇哇直哭,為了使孩子能安靜入睡,有的家長把電風扇開到最大一擋,長時間地對著孩子吹;有的家長索性讓孩子赤身裸體地吹電風扇。這樣做都是不利於小兒健康的。 眾所周知,人體好似一部精密的儀器,各系統、各部分都應保持相對平衡,體表汗液的蒸發也是如此。若把電風扇對著孩子長時間地吹,被風吹到體表部位,汗液蒸發得很快,而風吹不到的部位,汗液卻蒸發得很慢,這樣便使體表汗液排洩失調。出汗不是一件小事,它對維持血液循環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平衡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嬰幼兒的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處於相對不平衡狀態,對冷熱刺激的調節能力均差。如果對著孩子不斷地吹電風扇,會使孩子體溫下降,再加上汗液排洩不均衡,就很容易引起疾病。輕則引起鼻塞、流涕、上呼吸道感染、腹痛、腹瀉等病症,嚴重的可發生高熱、口歪眼斜等疾患。 那麼,怎樣科學地使用電風扇呢?首先電風扇不能離孩子太近,也不能直接對著孩子吹,應在室內選擇適當的地方放置電風扇,使空氣流通,造成一個類似自然風的環境,以達到促進人體散熱的目的。其次,使用電風扇時間不宜過長,風量也不要過大,而且盡量讓電風扇搖頭旋轉,使風源不完全固定在某一點,形似一陣陣涼風。當小兒尿便弄濕衣服或出汗多時,應先將汗擦干,更換衣服後,再開電扇,否則小兒容易感冒。感冒了,更不宜吹電扇,否則會加重病情。另外,小兒要穿衣褲,至少胸腹部上也要圍一個兜肚,決不能讓小兒赤身裸體吹電風扇。
小兒為什麼也要堅持午睡[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