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一歲半了,過兩天就做疝氣手術,請問是否一定要住院啊? 當然要住 必須住院
是的,首先在沒有通氣前不能進食要平躺,還要大消炎針, 術前還要做檢查。和術前准備。術後傷口要換藥。 還要上幾小時的監護。 長期以來,關於小兒疝氣需不需要手術,在不同的醫院或不同醫生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也給患兒家長造成了許多困惑。到底應該聽哪個醫生的好,本人以一個從事疝外科多年的臨床醫生的直覺感受,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是中西醫理論基礎不同和治療方法不同的爭議。同時還包涵了醫生個人的理念認識、醫學流派、臨床實踐等多方面的因素。也不乏包含著個人偏見甚至市場競爭因素的影響。
首先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演繹”,“歸納”出某些觀點的“必然性”:現實中我們是否曾經聽到過某人說自己幼兒時患有疝氣,家長也沒有在意,後來就不治自愈了。還有些患者說是經過某種傳統的方法治療好了自己的疝氣。以上這幾種情況雖然不是普遍存在的,最少也是存在的事實。只要承認這一點,那麼說,我們就歸納出“小兒疝氣一定要手術”就是一個失去必然性的結論!還有一種情況,有些患者經過手術治療甚至反復手術治療也沒能治療好疝氣。我們用這個不辯的事實僅說明一個問題。疝氣病和很多疾病一樣,可以通過多種方法治療。辯證的說,任何一種治療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對於醫生和患者要做的是要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擇一種更適應的治療方法。哪種拋開患者個性差異千篇一律的“大刀主義”或“保守到底”都是不可取的。
這裡要特別提到的是,在一些醫院或醫生中,由於醫生自身對小兒疝氣缺乏臨床經驗或者僅僅擅長一種治療方法(開刀),無可奈何的告訴患兒家長,“小兒疝氣一定要手術”。謹慎一些的醫生或者會說“等小孩大一些再開刀”。這是大多數患兒家長經常遇到回答。由於以上缺乏必然性的觀點的傳播,使得許多患兒家長進入兩個誤區:(1)。一部分家長聽信“大刀主義”醫生“小兒疝氣一定要手術”觀點,把稚嫩的身體推上了手術床。且不說手術成功與否,首先是違背了臨床醫學診療過程中一貫提倡的“能口服藥物治療的盡量不注射;能藥物治療的盡量不手術”這樣一貫循序漸進的治療順序。同時手術的本身也具有一定“風險”性和損傷性。給患兒增加不必要的創傷(最少是皮膚的損傷和麻醉刺激的損傷)。其次就是使患兒失去了早期非手術治療的寶貴時機,人為的喪失了無損治愈的可能性。
(2)。一部分家長等待“小孩長大以後再開刀”不積極采取治療措施,消極等待病情自愈。這樣往往使病情進一步加重,甚至導致堪頓疝、絞窄疝等險情而危及生命。有些患兒由上述原因而被迫進行急診手術(急診手術的復發率是擇期手術6-9倍)。部分小兒疝氣患者由於經久失治,數年不愈,疝內容長期壓迫睾丸和精索使之產生不良影響而導致不育症。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小兒疝氣,不開刀完全有可能治愈!
事實上,由於小兒患者處於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其中有8-15%左右的小兒疝氣經過精心護理而得到自愈(聲明:小兒疝氣嵌頓率較高,消極等待自愈有很大的風險)。98%以上的小兒疝氣均可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法得到徹底治愈(推薦:無創疝環封合療法)。小兒機體脆弱,手術易造成重點損傷。所以我們主張:對於小兒疝氣力爭在早期生長發育往事時期采取各種有效非手術治療方法,使其得到無損治愈。在不得已手術的情況下(發生嵌頓疝、絞窄疝、粘連疝),在實施前,必須對手術的損傷、副作用以及遠期效果等可能出現的結果做出預測。切實的做得“因人”“因病”“因症”合理選擇治療方法。避免那種不計後果,用“一刀切”治療模式對待小兒疝氣。 小兒疝氣
1.前言 小兒疝氣即小兒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是小兒泌尿科手術中最常見的疾病,在胚胎時期,腹股溝處有一”腹股鞘狀突”,可以幫助睾丸降入陰囊或子宮圓韌帶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後,此鞘狀突關閉不完全,導致腹腔內的小腸,網膜,卵巢,輸卵管等進入此鞘狀突,即成為疝氣,若僅有腹腔液進入陰囊內,即為陰囊水腫。
疝氣一般發生率為1-4%,男生是女生的10倍,早產兒則更高,且可能發生於兩側。
2.症狀 疝氣可能在出生後數天,數月或數年後發生,通常在小孩哭鬧,運動,解便後,在腹股溝處會有一鼓起塊狀物,有時會延伸至陰囊或陰唇,有可能在臥床休息或睡覺後自行消失,嚴重者會腹痛,惡心,嘔吐,厭食或哭鬧不安。
3.治療 手術是小兒疝氣最好的治療方法,一般皆以全身麻醉,采高位結扎的方法,手術安全且時間不長,若有疝氣發生,宜早日治療,以免疝氣囊之內容物發生箝閉,增加手術的困難與生命的危險,至於陰囊水腫,則可觀察至一歲,若無消失再行手術治療,惟須小心追蹤檢查,注意疝氣形成的可能性。
4.手術後注意事項
[1]除另有特別醫囑外,返家後飲食及活動如常,但盡量避免過度用力。 [2]如有嘔吐發生,暫時禁食四小時。 [3]傷口疼痛,可依處方服用止痛藥。 [4]傷口如有出血,紅,腫,熱,痛,有滲出液,發高燒,請即回醫院診治。 [5]傷口最表層僅用美容膠布,紗布及透明膜覆蓋,內層則以羊腸線縫合,能自行吸收,不須拆線。 [6]手術後四天內,傷口不可以沾水,五天後可照常洗澡,六天後小心撕去透明膜並拆除紗布即可。 [7]有任何問題,請即回醫院診治。
小兒疝氣的自療
自療注意事項
(1)應盡量避免和減少哭鬧、咳嗽和便秘。
(2)注意休息,墜下時,可用手按摩,推至腹腔。
(3)盡量減少奔跑與站立過久,適當注意休息。
(4)適當增加營養,平時可吃一些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如山藥、扁豆、雞、魚、肉、蛋等。
(5)大一些的兒童適當進行鍛煉,以增強身體素質。
自治療法
1.成藥自療法
(1)疝氣丸,每服2-6克,每日2次。
(2)疝氣散,每服1-2克,每日2次。
(3)橘核丸,每服2-3克,每日2次。
2.驗方自療法
(1)荔核15克、大茴香6克,研末沖服。
(2)老絲瓜1條焙干研末,每服2-6克,每日2次。
(3)陳向日葵桿1棵,去皮,水煎服,每日2次。
(4)茄子蒂3個焙焦為末,沖服,每日2-3次。
(5)核桃10個,燒炭研末,沖服,10次服完,每日2次。
3.飲食自療法
(1)豬瘦肉適量、鴨椿子30克,煮熟,食湯與豬肉。
(2)乳鴿1只,生黃芪10克。將乳鴿洗淨,生黃芪用布包好,納入乳鴿中,隔水蒸熟,食之。
4.外治自療法
(1)用丁香適量,上藥研末,撒在獨角蓮膏藥上,敷貼患處。
(2)牡蛎30克,研末,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每晚睡前,先用手將疝氣納回,再將藥糊塗於患側陰囊,每天1次,連用3晚。
(3)黃精、桔梗各9克,上藥放入樟腦2克,酒浸泡半小時,取出搗糊狀,敷氣海穴。
氣海穴:位於臍下1.5寸處。
5.其他自療法
(1)熱薰法:茶葉10克、桔葉70克、老生姜25克、淡豆豉30克、食鹽1.5克,水煎,趁熱薰洗患處20分鐘以上,每日1次,連用3-5次,即可見效。
(2)藥浸法:鮮生姜汁一小杯,將陰囊浸杯中姜汁內,陰囊內有針刺感,即漸回縮,約10分鐘,縮小如常。
(3)熱熨法;吳萸、鹽各60克,同炒熱,布包,熨臍腹部,冷則加熱水袋熨燙1-2小時。
(4)艾灸法:生姜片2毫米厚,置於患側腹股溝上方,將艾絨做至棗大,灸5壯,燃至有溫熱感時壓穴,每日1-2次。
(5)袋兜法:將艾絨裝入布袋內,以袋兜陰囊,半月更換一次。
避免誤診
平素避免啼哭發怒,用力過大或感受潮濕寒冷之氣。
經常觀察腫塊活動情況,如發生劇痛者不宜止於自療,應赴醫院診治。 還是住院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