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二歲半了,由於做爸爸的經常夜不歸宿,我作為孩子的母親勸說無濟於事之下流下眼淚,當時孩子在場,孩子是嚇壞了,說夢話都說媽媽不哭,睡一覺醒來看見爸爸不在就哭個不停,這件事使得孩子不能擁有健康睡眠,影響孩子健康成長,請問專家我應該如何才能讓孩子恢復原來的睡眠習慣? 百度空間|百度首頁|登錄紫雪寒冰的空間想花最少的錢,學最廣最精的知識嗎?那就來吧--52世紀學習吧就是你最好的選擇。主頁博客相冊|個人檔案|好友 查看文章 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的方法2009-02-2718:33父母之愛——力量的源泉
孩子小的時候都把父母看作是巨人,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常常說“我爸爸如何如何——”或者“我媽媽怎樣怎樣——”。 一個在外留學的女孩子在自己的廚房裡煮開水,一不小心燙傷了手,她不知道做任何處理,卻抓起電話打給遠隔重洋的媽媽,“媽媽,我該怎麼辦?”而在幾年後,當她自己成為一個小女孩的母親的時候,她的小女兒受傷的時候,她卻迅速的作出了反應,進行了一系列安全而恰當的處理。事後她回憶到,她自然的知道怎麼做,雖然沒有受過訓練。
是的,父母不是完美的,在我們逐漸長大的時候,我們確實可以認識到父母並不是知識和真理的唯一來源,甚至很多人會推翻父母的權威性。但是,父母一直給了兒童無條件的關注與支持,從父母那裡,兒童首先知道世界上有人愛自己,有人支持自己,在了解世界的同時也接納自己。對自己的接納與熱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想一想,如果一個人自己都不愛自己,那麼他還會努力改變自己與發展自己嗎?那麼他也不會熱愛生活,熱愛我們這個世界。 人們對自己的接納源於父母對其的接納。父母之愛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之一,它不僅會樹立孩子的信心、自尊心、面對生活的勇氣與決心,而且它本身也使父母具有強大的力量,尤其是在面對危險的時候。所以,請珍惜你成為父母的機會,並且努力的愛你的孩子。
家長應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不少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首先,要教會孩子正確看待造成自己失敗的原因,父母親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教孩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抓住問題的關鍵。
其次,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了解並發揮自己的長處。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長的孩子們就更需要時間來體驗挫折,享受成功,進而認識自己。
家長們除了教孩子正確分析和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外,也要幫孩子做應付困境的心理准備。
只要父母注意從小培養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應付自己周圍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會時時充滿了陽光,當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總是感到自卑和畏縮了。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注重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呢?以下幾個方面可為您提供參考:
第一,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第二,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機會和權力。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指導和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父母要設法給孩子提供機會,使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
第三,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應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要讓他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孩子注意調整心理狀態,使他恢復快樂的心情。
第四,限制孩子的物質占有欲。因為給孩子東西太多會使其產生“獲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這樣一種錯覺,所以應結合事例教育他們,人生的快樂不能僅與物質財富的占有劃等號。
第五,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平時注意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余愛好廣泛,自然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
第六,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有資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
過去常說"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其實,孩子生下來之後心理狀況也如一張白紙一樣,家長的心理素質、教養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心理發展方向。有些家長帶孩子來咨詢時總是訴說孩子這不好那不好,殊不知許多問題都是由於家長的病態心理造成的。
首先,家長的過分要強、虛榮心過高會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讓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負荷的壓力,最終導致這樣那樣的心理障礙甚至疾病。例如,有位家長把一個七歲孩子所有的課余時間都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訓練課程,鋼琴、繪畫、英語、書法、下棋、作文等等,結果孩子由於過於緊張造成抽動-穢語綜合症。還有的孩子在家長的嚴密監督下仿佛學習考試都是為了家長,平時學習還可以,一到考試就緊張得不得了,失眠、厭食、歇斯底裡發作等,有的臨近考試竟要放棄。
第二,家長的過分挑剔、完美主義造成孩子許多心理障礙。例如,家長對孩子寫作業要求甚多,孩子寫一筆要反復描,擦了寫,寫了擦,結果動作拖拉,有時考試都寫不完,嚴重的還會造成強迫行為。 第三,家長的緊張焦慮情緒會傳給孩子。有的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家長非常擔憂,經常抱怨、煩躁不安、絮絮叨叨,對孩子過分關注,結果孩子變得敏感多疑、自卑、退縮、神經質。 第四,家長對孩子總是否定,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家長總希望孩子要表現得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好,甚至更好,稍有一點缺點就橫加指責,把打罵當成家常便飯。有個5歲的孩子經常發脾氣,做事沒有長性,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老做不好,挨媽媽說,一天要說三次,沒有表揚,所以想發脾氣。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要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要容忍孩子有缺點,耐心等待孩子成長。當發現孩子的問題時,先反省自己的問題,放松一點,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自己解決不了,可以找心理醫生幫助分析和矯正。 美國人教子十二法則 1、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2、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4.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5.聲言法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6.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是巨大的。 7.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盡量理解他們。 8.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9.後果法則: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10.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二十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12.四w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在什麼地方,在干什麼以及什麼時候回家。 如何對待兒童的不合理要求? 孩子逐漸長大之後,隨著各種需要的出現,對環境的探索會不斷的深入,慢慢的就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表現出任性的行為?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兒童的任性呢?
這種時候,父母只有兩種辦法。首先是絕對不能滿足兒童的不合理要求,第二是轉移兒童的注意力。
拒絕兒童的要求,可能會引發兒童的一系列行為,如哭鬧、打滾,以不做某某應當做的事情相威脅等等,這時候有些父母面對這些招數往往束手無策,可能堅持一會兒就妥協了,最後以孩子的勝利而告終,這是萬萬不可的。這樣通常滋長了孩子的氣焰,降低了父母的威信,使孩子學會了下次還要如法炮制,結果往往後患無窮。孩子會越來越任性。所以呢,父母從一開始其就要堅持住,絕對不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協,要把握好自己的立場,千萬不能認為,只有這一個孩子,讓著它吧!
拒絕兒童的不合理要求的方式要盡量委婉,盡量給兒童擺事實、講道理,用兒童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表達;有的家長知道不能答應兒童的不合理要求,但卻采用了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加以拒絕,甚至對兒童體罰,這樣也是不合適的。在兒童哭鬧不休的時候,父母可以避開,沒有了觀眾,小孩子哭哭也就累了,這時候要真的避開,可不要躲在門後偷聽,一旦兒童發現你在窺視它說不定哭個更起勁了,小孩子還是滿聰明的。
在兒童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絕而哭鬧的時候,可以采取某些方法來轉移它的注意力。比如說些別的事情啊,但是這種轉移注意的方式應該是中性的,不應該是一種正強化。
父母跟孩子說理的技巧 循循善誘,充分的說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
結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古語雲:“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地數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講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其三,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大人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講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是不會奏效的。
幫孩子消除心理壓力
適度的壓力可以激勵人奮進向上,完全沒有壓力會使人疲乏、懶散,但壓力太大又會使人因無法承受而出現心理問題。目前,不僅是成年人有心理壓力,孩子也不例外。作為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應該是他們最重要、最信任的人。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心理壓力呢? 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要想幫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是什麼、壓力來自何處。所以,父母首先要聆聽孩子的傾訴,要抽出時間和孩子面對面地交談,要專心認真地聽孩子說話。只有父母肯把自己的心交給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給父母。這樣,你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也才能針對問題給孩子以實際的幫助。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有時候,孩子會因為自己和有些同學做得不一樣而被孤立,比如有的男孩子不願跟著別人一起逃學、不願在考試時跟同學一起作弊、不願偷著學抽煙等等。他們會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被孤立,也會由此感到恐懼、不知所措。這時,父母應當教育孩子堅持原則,不對的事就一定不能做;要讓孩子知道,能夠做到不隨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這正是一個人成熟勇敢的表現,也是有主見、有頭腦的表現。 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要孩子知道,壓力人人都會有,父母也常常會有煩惱的時候。這樣,可以避免說教之嫌,孩子對父母的話也就比較容易聽進去了。同時,父母也應該告訴孩子自己是怎樣應對困難、克服壓力的,給孩子樹立一個實際的榜樣,以增強孩子的勇氣和信心。 培養孩子的自尊這樣可以加強孩子抗拒各種不良誘惑的定力,也有助於他們勇敢地面對逆境與挫折。在遇到一些具體事情時,多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把一些適合孩子做的事交給他們,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去做;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對一些是非問題的討論中多讓孩子發表意見等等;這些都是培養孩子自尊的好辦法。孩子有自尊就會有勇氣、有膽量,就[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