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我兒子最今兩三天出現黑舌苔晚上還經常哭鬧請問是什麼原因正文

我兒子最今兩三天出現黑舌苔晚上還經常哭鬧請問是什麼原因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我兒子最今兩三天出現黑舌苔晚上還經常哭鬧請問是什麼原因
 
去醫院看看吧,
 
不少孩子白天好好的,可是一到晚上就煩躁不安,哭鬧不止,人們習慣上將這些孩子稱為“夜啼郎”.這是嬰兒時期常見的睡眠障礙.
一般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生理性哭鬧孩子的尿布濕了或者裹得太緊,饑餓,口渴,室內溫度不合適,被褥太厚等,都會使小兒感覺不舒服而哭鬧.對於這種情況,父母只要及時消除不良刺激,孩子很快就會安靜入睡.此外,有的孩子每到夜間要睡覺時就會哭鬧不止,這時父母若能耐心哄其睡覺,孩子很快就會安然入睡.
環境不適應有些孩子對自然環境不適應,黑夜白天顛倒.父母白天上班他睡覺,父母晚上休息他“工作”.若將孩子抱起和他玩,哭鬧即止.對於這類孩子,可用些鎮靜劑把休息睡眠時間調整過來,必要時需請兒童保健醫生作些指導.
白天運動不足有的孩子白天運動不足,夜間不肯入睡,哭鬧不止.這些孩子白天應增加活動量,孩子累了,晚上就能安靜入睡.
午睡時間安排不當有的孩子早晨起不來,到了午後2~3點才睡午覺,或者午睡時間過早,以至晚上提前入睡,半夜睡醒,沒有人陪著玩就哭鬧.這些孩子早晨可以早些喚醒,午睡時間作適當調整,使孩子晚上有了睡意,就能安安穩穩地睡到天明.
疾病影響某些疾病也會影響孩子夜間的睡眠,對此,要從原發疾病入手,積極防治.
患佝偻病的嬰兒夜間常常煩躁不安,家長哄也無用.有的嬰兒半夜三更會突然驚醒,哭鬧不安,表情異常緊張,這大多是白天過於興奮或受到刺激,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此外,患蛲蟲病的孩子,夜晚蛲蟲會爬到肛門口產卵,引起皮膚奇癢,孩子也會煩躁不安,啼哭不停.
祝你的孩子早日恢復健康.
 
什麼是亞健康?亞健康是健康與疾病的中間狀態,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均處於一種非健康的狀態。亞健康的危害亞健康狀態容易導致腫瘤、心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統疾病和代謝性疾病,這些疾病均有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開始時表現為亞健康,此時不注意很容易就會發展為真正的疾病。如何正確對待亞健康?治療亞健康的關鍵在於“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學習正確的健康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定期參加健康體檢活動。亞健康與基因分析最新研究發現:人體70%的疾病都與基因異常有關,當人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時,其患病風險就會大大提高。現代醫學認為疾病是由於先天的基因體質和後天的外來因素共同的結果,幾乎所有疾病的發生都與基因有關(如:心血管疾病、各類癌症、遺傳性疾病、肝炎、肥胖、老年癡呆症等)基因預防分析服務,通過分析人體基因序列,從根本上了解目前身體的健康狀況,提早了解自身的患病風險,進而調整生活或飲食方式,走出亞健康,預防疾病發生。
  亞健康屬於非疾病狀態,要擺脫亞健康狀態,主要不是靠醫生的診治、藥物的療效,而是要靠自己主動自覺地去預防進行自身生活規律調節。
  一曰均衡營養。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全面包含人體所需的營養。因此,既要吃山珍海味、喝牛奶,更要吃粗糧、雜糧、蔬菜、水果,這樣才符合科學合理均衡營養觀念。飲食合理,疾病必少發生。
  二曰保障睡眠。睡眠和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專家研究,睡眠應占人類生活1/3左右的時間。而當今因工作或娛樂造成的睡眠不足已成為影響健康最普遍而嚴重的問題。值得引起高度警覺,橫下心來保障足夠的睡眠。
  三曰善待壓力。人之所以感到疲勞,首先是情緒使人的身體緊張。因此要學會放松,讓自我從緊張疲勞中解脫出來。要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定向,切忌由於自我的期望值過高無法實現而導致心理壓力。人在社會上生存,難免有很多煩惱和曲折,必須學會應付各種挑戰,通過心理調節維護心理平衡。
  四曰培養興趣。興趣愛好可以增加你的活力和情趣,使生活更加充實,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不僅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而且能夠輔助治療一些心理疾病,防止亞健康的轉化。
  五曰戶外活動。現代高度發達的物質文化生活,使一些人在室內有空調、電視、電腦,出門坐汽車,從而遠離陽光和新鮮空氣,經常處於萎靡不振、憂郁煩悶狀態。因此,要每天抽出一至半小時,遠離喧囂的城市,到郊外進行光照,呼吸負氧離子濃度較高的新鮮空氣,對調節神經系統大為有益。
  現代人工作忙,競爭激烈,下班後回了家又有孩子、老人、家務在等著你,也很忙。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常常把自己逼得無路可退,無處可息,瘋狂工作不注意休息的人真是太多了,這種不尊重健康的現象不僅在中國,在全球都是如此。
  如果這種失調持續發展,可進入“潛臨床”狀成,在35歲以上的人群中比例徒增。他們的表現比較錯綜復雜,可為慢性疲勞或持續的心身失調,各種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復感冒、精力不支等。有專家將其錯綜復雜的表現歸納為3種減退: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從臨床檢測來看,城市裡的這類群體比較集中地表現為“三高一低”傾向,即存在著接近臨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這類拼命工作的亞健康狀態的另一種最直接更可怕的稱呼是“過勞死”。
  “過勞死”一詞緣自日本,最早出現於日本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繁榮時期,它並不是臨床醫學病名,而是屬於社會醫學范疇。在日本它被定義為:由於過度的工作負擔(誘因),導致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惡化,進而引起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等急性循環器官障礙,使患者死亡。在過去的5年,日本有幾位市長因嚴重的疲勞而“過勞死”。有人統計,日本每年有1萬人因過勞而猝死。
  專家預言:“過勞死”正向中國蔓延,高峰期為2002~2004年。可見,“過勞死”就在我們身邊,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造成“過勞死”的根本原因是長期的高強度、超負荷的勞心勞力,加上缺乏及時的恢復和足夠的營養補充,導致肌體細胞的超前老化,這種老化一旦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爆發“過勞死”。日本“過勞死”預防協會列有“過勞死”二十大信號:
  1、“將軍肚”早現。30~50歲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標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壓、冠心病的伴侶。
  2、脫發、斑禿、早禿。每次洗發都有一大堆頭發脫落,這是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所致。
  3、頻頻去洗手間。如果你的年齡在30~40歲之間,排洩次數超過正常人,說明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開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過早地出現腰酸腿痛,性欲減退或男子陽痿、女子過早閉經,都是身體整體衰退的第一信號。
  5、記憶力減退,開始忘記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來越差。
  7、做事經常後悔、易怒、煩躁、悲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來越差。
  9、睡覺時間越來越短,醒來也不解乏。
  10、想做事時,不明原因地走神,腦子裡想東想西,精神難以集中。
  11、看什麼都不順眼,煩躁,動辄發火。
  12、處於敏感緊張狀態,懼怕並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13、為自己的生命常規被擾亂而不高興,總想恢復原狀。對已做完的事,已想明白的問題,反復思考和檢查,而自己又為這種反復而苦惱。
  14、身上有某種不適或疼痛,但醫生查不出問題,而仍不放心,總想著這件事。
  15、很惱煩,但不一定知道為何煩惱;做其他事常常不能分散對煩惱的注意,也就是說煩惱好像擺脫不了。
  16、情緒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樂,工作、學習、娛樂、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興趣。
  17、易於疲乏,或無明顯原因感到精力不足,體力不支。
  18、怕與人交往,厭惡人多,在他人面前無自信心,感到緊張或不自在。
  19、心情不好時就暈倒,控制不住情緒和行為,甚至突然說不出話、看不見東西、憋氣、肌肉抽搐等。
  20、覺得別人都不好,別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對。事過之後能有所察覺,似乎自己太多事了,鑽了牛角尖。
  我們可以對照以上“信號”自我檢查,具有上述兩項或兩項以下者,則為“黃燈”警告期,目前尚無需擔心,具有上述3~5項者,則為一次“紅燈”預報期,說明已經具備“過勞死”的征兆;6項以上者,為二次“紅燈”危險期,可定為“疲勞綜合征”———“過勞死”的“預備軍”。另有三種人易“過勞死”:一是有錢(有勢)的人,特別是只知道消費不知道保養的人;二是有事業心的人,特別是稱得上“工作狂”的人;三是有遺傳早亡血統又自以為身體健康的人。傳統醫學中的“亞健康”
   我們通常說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為“病”。這種患疾的狀態,現代科學叫“亞健康”或“第三狀態”,在中醫學中稱“未病”。
  “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按中醫觀點而論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髒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有了疾病除積極尋找除疾之法外,還積累了許多預防疾患的措施。《黃帝內經》有日:“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鮮明地看出我們的祖先已認識到對疾病應“未雨綢纓、防患未然”的重要。

  現代醫學中的亞健康
 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亞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游移狀態”、“灰色狀態”等的稱謂。
  細究之,亞健康是個大概念,包含著前後銜接的幾個階段:其中,與健康緊緊相鄰的可稱作“輕度心身失調”,它常以疲勞、失眠、胃口差、情緒不穩定等為主症,但是這些失調容易恢復,恢復了則與健康人並無不同。它約占人群的25%~28%。
這種失調若持續發展,可進入“潛臨床”狀態,此時,已呈現出發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傾向,潛伏著向某病發展的高度可能。在人群中,處於這類狀態的超過1/3,且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他們的表現比較錯綜,可為慢性疲勞或持續的心身失調,包括前述的各種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復感冒、精力不支等。也有專家將其錯綜的表現歸納為3種減退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從臨床檢測來看,城市裡的這類群體比較集中地表現為三高一低傾向,即存在著接近臨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另有至少超過10%的人介於潛臨床和疾病之間的,可稱作“前臨床”狀態,指已經有了病變,但症狀還不明顯或還沒引起足夠重視,或未求診斷,或即便醫生作了檢查,一時尚未查出。嚴格地說,最後一類已不屬於亞健康,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狀態,只是有待於明確診斷而已。因此,扣除這部分人群,也有不少研究者認為亞健康者約占人口的60%。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符合健康標准者也不過占人群總數的15%左右。有趣的是,人群中已被確診為患病,屬於不健康狀態的也占15%左右。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過程的兩端的話,那麼它就像一個兩頭尖的橄榄,中間凸

[1] [2] 下一页

我女兒6歲喝了6瓶葡萄糖酸鋅有事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