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好請幫幫忙,現在有見紅了,39w胎兒入盆了,現在已經40w了,今天凌晨一點鐘見紅,多久能生啊 2小時左右 世界上人類病毒性出血熱共有13種,根據該病腎髒有無損害,分為有腎損及無腎損兩大類。在我國主要為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在病原體未解決前,在我國稱流行性出血熱(ehf);在朝鮮稱朝鮮出血熱(khf);在蘇聯稱出血性腎病腎炎(hnn);由於特異性血清學診斷的確立及病原學的解決,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定名為腎綜合征出血熱。現我國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熱的病名。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發熱、出血傾向及腎髒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本病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但hfrs病毒的傳播幾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我國已有半個世紀的流行史,全國除青海、台灣省外均有疫情發生。八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本病年發病數逾已10萬,已成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種病毒性疾病。 [病原學] 本病的病原為病毒。1976年南朝鮮李鎬汪報告在黑線姬鼠趄鮮亞種的肺和腎組織中發現了朝鮮出血熱抗原的存在,並用免疫熒光抗體法檢查,證實其具有特異性。1978年用非疫區黑線姬鼠首次分離到可以傳代的朝鮮出血熱病毒,此病毒已分別在a-549(人肺癌)傳代細胞及大白鼠傳代,定名為“朝鮮出血熱病毒”或稱“漢坦病毒”。(二)傳播途徑主要傳播為動物源性,病毒能通過宿主動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傳播是人類感染的重要途徑。目前認為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徑的,可有以下幾種: 1.接觸感染由帶毒動物咬傷或感染性的鼠排洩物直接接觸皮膚傷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傳播以鼠排洩物塵埃形成的氣溶膠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經受染鼠排洩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後受到感染。最近有報告在實驗動物進行經口喂以帶ehfv的食物感染成功的例據。 4.螨媒傳播我國已查見革螨人工感染後一定時間內可在體內查到病毒,並可經卵傳代,從恙螨也可分離到ehfv,因此螨類在本病毒對宿主動物傳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傳播我校曾報告從孕婦ehf病人流行的死胎肺、肝、腎中查見ehfv抗原,並分離到病毒,及在胎兒上述器官組織查見符合ehf感染引起的病理改變,均表明ehfv可經人胎盤垂直傳播。沈陽軍區醫研所,在自然界捕捉的帶毒懷孕黑線姬鼠和褐家鼠中可發現有類似垂直傳播現象。 (三)人群易感性一般認為人群普遍易感,隱性感染率較低,在野鼠型多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區隱性感染率較高,有報告為15%以上,一般青壯年發病率高,二次感染發病罕見。病後在發熱期即可檢出血清特異性抗體,1--2周可達很高水平,抗體持續時間長。 (四)流行特征 1.病型及地區分布本病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北部和中部地區,包括日本(城市型及實驗動物型均為大鼠型ehfv引起)、朝鮮(城市型、野鼠型、實驗動物型)、蘇聯遠東濱海區(野鼠型)及我國(野鼠型、家鼠型、實驗動物型),正常人群血清中發現ehf血清型病毒抗體的地區遍及世界各大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沿海港口城市的大鼠(多為褐家鼠)自然攜帶ehfv抗原及/或抗體,表明它們具有世界性分布,特別是在沿海城市大鼠中擴散傳播,因此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 2.季節性全年散發,野鼠型發病高峰多在秋季,從10月到次年1月,少數地區春夏間有一發病小高峰。家鼠型主要發生在春季和夏初,從3月到6月。其季節性表現為與鼠類繁殖、活動及與人的活動接觸有關。 [發病機理及病理改變] (一)發病機理由於免疫學、免疫病理及病原學研究的進展,認為病毒感染是引起發病的始動環節。主要理由:①由於病毒本身的作用可直接損害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廣泛性的小血管損害,進而導致各髒器的病理損害和功能障礙。②由於病毒在體內復制,病毒抗原刺激機體免疫系統,引起免疫損傷所致。③此外,由於多器官的病理損害和功能障礙,又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使本病的病理過程更加復雜化,因而目前尚不能用一種學說解釋全部發病機理。
(二)病理改變皮膚、粘膜和各系統和組織器官有廣泛充血、出血和水腫,嚴重者伴壞死灶形成。其中以腎髓質、右心房內膜、腦垂體前葉、腎上腺皮質最明顯,表現為: 1.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廣泛性損害,表現內髒毛細血管高度擴張、充血、腔內可見血栓形成。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變性,重者血管壁變成網狀或纖維蛋白樣壞死,內皮細胞可與基底膜分離或壞死脫落。 2.多灶性出血全身皮膚粘膜和器官組織廣泛性出血,以腎皮質與髓質交界處,右心房內膜下,胃粘膜和腦垂體前葉最明顯,發熱期即可見到,少尿期最明顯。 3.嚴重的滲出和水腫病程早期有球結膜和眼睑水腫,各器官、體腔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和積液,以腹膜後、縱隔障、肺及其他組織疏松部最嚴重,少尿期可並發肺水腫和腦水腫。 4.灶性壞死和炎性細胞浸潤多數器官組織和實質細胞有凝固性壞死灶,以腎髓質、腦垂體前葉、肝小葉中間帶和腎上腺皮質最常見。在病變處可見到單核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潛伏期4-46日,一般為1-2周,典型病症中有發熱期、低血容量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5期經過,非典型或輕型病列可出現越期現象。 ①發熱期:3-7天,高熱,頭痛,腰痛,全身酸痛,顏面,頸部,胸部潮紅呈酒醉征,腋下胸背部及軟腭可見出血點。病人可有腹痛,便中帶血,腹瀉,應與細菌性痢疾相鑒別。 ②低血壓休克期:持續1-3天,典型表現為臉色蒼白,四肢厥冷、脈數、尿少。 ③少尿期:持續2-5天。臨床表現為尿少,酸中毒,呼吸深快,水電解質平衡紊亂,氮質血症,腎功能衰竭。可並發高血容量綜合征和肺水腫。病情嚴重者多死於此期。 ④多尿期:一般出現於病程第9-14日,以尿量逐漸增多為標志,易發生低鉀血征。 ⑤恢復期:尿量逐漸恢復正常,精神,食欲好轉。
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的臨床表現 少尿期常與低血壓休克期重疊而無明顯界限。在低血壓中、後期即可出現少尿,也有人從發熱期直接進入少尿期,而表現發熱。低血壓和少尿期重疊常為重型病例。 1、少尿期的出現及持續時間:一般在病程的第5-8病日,早者第3病日,晚者第10病日,持續2-5天。 2、少尿強度:24h尿量<1000ml者為少尿傾向,<500ml者為少尿,<50ml者為無尿,有些病例少尿不明顯,但存在氮質血症,稱之為“無少尿型腎功衰竭”。 3、少尿期的臨床表現:由於腎功衰竭,腎髒排洩功能障礙,體內大量代謝物及液體潴留,電解質平衡紊亂,出現氮質血症和/或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綜合征,如厭食惡心,腹脹,頭暈頭痛,皮膚大片淤斑,呼吸深快,心肌收縮無力,血壓下降,高血容量時出現頭脹痛,體毒v充盈,脈洪大,血壓上升,心率上升,紅細胞,血紅蛋白,壓積下降。
潛伏期為5~46天,一般為1~2周。本病典型表現有發熱、出血和腎髒損害三類主要症狀,以及發熱、低壓,少尿、多尿與恢復期等五期臨床過程。多數病例臨床表現並不典型,或某期表現突出,或某期不明顯而呈“越期”現象,或前兩、三期重疊。 (一)發熱期主要表現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細血管損害引起的症狀。 大多突然畏寒發熱,體溫在1~2日內可達39~40℃,熱型以弛張及稽留為多,一般持續3~7日。出現全身中毒症狀,高度乏力,全身酸痛,頭痛和劇烈腰痛、眼眶痛,稱為“三痛”。頭痛可能與腦血管擴張充血有關;腰痛與腎周圍充血、水腫有關;眼眶痛可能為眼球周圍組織水腫所致。胃腸道症狀也較為突出,常有食欲有振、惡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重者可有嗜睡、煩燥及谵語等。但熱度下降後全身中毒症狀並未減輕或反而加重,是不同於其他熱性病的臨床特點。 顏面、頸部及上胸部呈彌漫性潮紅,顏面和眼睑略浮腫,眼結膜充血,可有出血點或瘀斑和球結合膜水腫,似酒醉貌。在起病後2~3日軟腭充血明顯,有多數細小出血點。兩腋下、上胸部、頸部、肩部等處皮膚有散在、簇狀或搔抓狀、索條樣的瘀點或瘀斑。重者的瘀點、瘀斑可遍及全身,且可發生鼻衄、咯血或腔道出血,表示病情較重,多由dic所致。 (二)低血壓期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 一般在發熱4~6日,體溫開始下降時或退熱後不久,患者出現低血壓,重者發生休克。可全並dic、心力衰竭、水電解質平衡失調,臨床表現心率加快,肢端發涼,尿量減少,煩燥不安,意識不清,口唇及四肢末端發绀,呼吸短促,出血加重。本期一般持續1~3日,重症可達6日以上。且常因心腎功能衰竭造成死亡,此期也可不明顯而迅速進入少尿或多尿期。 (三)少尿期少尿期與低血壓期常無明顯界限,二者經常重疊或接踵而來,也有無低血壓休克,由發熱期直接進入少尿期者。24小時尿少於400ml為少尿,少於50ml者為無尿。本期主要臨床表現為氮質血症,水電解質平衡失調。也可因蓄積於組織間隙的液體大量回入血循環,以致發生高血容量綜合征。 本期多始於6~8病日,血壓上升,尿量銳減甚至發生尿閉。重者尿內出現膜狀物或血尿,此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尿毒症、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高鉀、低鈉及低鈣血症等)的表現。伴有高血容量綜合征者,脈搏充實有力,靜脈怒張,有進行性高血壓及血液稀釋等。重者可伴發心衰、肺水腫及腦水腫。同時出血傾向加重,常見皮膚大片瘀斑及腔道出血等。本期一般持續2--5日,重者無尿長逾1周,本期輕重與少尿和氮質血症相平行。 (四)多尿期腎髒組織損害逐漸修復,但由於腎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以致尿量顯著增多,24小時尿量達3000ml為多尿,多尿達4000~10,000ml以上。 多尿初期,氮質血症、高血壓和高血容量仍可繼續存在,甚至加重。至尿量大量增加後,症狀逐漸消失,血壓逐漸回降。若尿量多而未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亦可發生電解平衡失調(低鉀、低鈉等)及第二次休克。本期易發生各種繼發感染,大多持續1~2周,少數長達數月。 (五)恢復期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復,尿量減至3000ml以下時,,即進入恢復期。尿液稀釋與濃縮功能逐漸恢復,精神及食欲逐漸好轉,體力逐漸恢復。一般需經1~3月恢復正常。 (六)臨床分型按病情輕重可分為四型: 1.輕型①體溫39℃下,中毒症狀輕;②血壓基本正常;③出血現象少;④腎損害較輕,尿蛋白在“+~++”,無明顯少尿期。 2.中型①體溫在39~40℃,中毒症狀較重,外滲現象明顯;②收縮壓低於12.0kpa(90mmhg),或脈壓小於3.5kpa(26mmhg);③皮膚、粘膜出血現象明顯;④腎損明顯,尿蛋白可達“卅”,有明顯少尿期。 3.重型①體溫≥40℃,全身中毒症狀及外滲現象嚴重,或出現中毒性精神症狀;②收縮壓低於9.3kpa(70mmhg)或脈壓小於3.5kpa(26mmhg);③皮膚、粘膜出血現象較重。如皮膚瘀斑、腔道出血;④腎損嚴重,少尿期持續在5日以內或尿閉2日以內者。 4.危重型在重型基礎上,出現以下任何嚴重症候群者。①難治性休克;②出血現象嚴重,有重要髒器出血;③腎損極為嚴重,少尿超過5於以上,或尿閉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過120mg/dl以上;④心力衰竭、肺水腫;⑤中樞神經系統合並症;⑥嚴重繼發感染。 (七)家鼠型出血熱的臨床特點 與野鼠型相比,家鼠型輕型較多,五期經過多不全。發熱期較短,熱退多數病情減輕,困倦衰竭少見,腰痛及眼眶痛不顯著,消化道症狀較輕;低血壓期與少尿期輕或無;多尿期與恢復期亦較短;出血、腎損與滲出水腫均較輕;合並症少,但肝髒受損較野鼠型明顯,病死率低。
[診斷] [實驗室檢查] (一)常規檢查 1.血象不同病期中變化不同,對診斷、預後判定均重要。 (1)白細胞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3~4日後即明顯增高,多在(15~30)×109/l,中性粒細胞明顯左移,並可出現幼稚細胞,重型、危重型可出現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細胞,呈現類[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