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1個多月了還沒長牙 這正常嗎 最遲長牙的寶寶是什麼時候呀 她的口腔異味也重 她到底是怎麼咯 謝謝給答。 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後6至8個月就該長牙了。最先長出的乳牙是下颌正中的兩個中切牙,接著才是上颌的中切牙,然後則是下颌與上颌的側切牙(每一側的第2個),第一乳磨牙(每一側的第4個),乳尖牙(每一側的第3個)和第二乳磨牙(最後一個)。到兩歲半左右,所有乳牙便可長齊了。但由於氣候、生活水平、體質等方面的差異,嬰兒出牙的時間也略有不同,但如果超過1周歲仍未有牙萌出的,則應請醫生診治,以排除其它全身性疾病(如佝偻病、克汀病)或局部性疾病(口腔腫瘤等)。還有少數嬰兒在出生後不久便可見到長“牙”的,即是在牙龈上出現一些米粒大的白色小突起,其實這並不是牙齒,而是牙胚發良過程中剩下的殘余角化物被排斥出來,故既可讓期自行緩慢脫落,也可請醫生挑除。 寶寶不長牙之九大原因
當寶寶在一般認知的“六到八個月會長牙”的期間過了之後,仍然不長牙,做家長的還是會很擔心的。到底有哪些情況或病症會影響孩子而造成牙齒長得慢或不長牙呢?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進一步探討吧。
1個人體質
屬於正常的個別差異,是最常見的狀況,長牙的時間可以慢到一歲之後,甚至到一歲三個月左右才開始長牙;或是初始正常地長了幾顆牙,接著隔了好久都不見動靜,延緩了順序長牙的時程。但是整體檢查起來,孩子生長發育的狀況均稱良好,智能發展亦皆正常,故而可以判斷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這些孩子的家人可能小時候有類似情形,屬於家族遺傳型體質。
2威廉斯氏綜合征(williamssyndrome)
是一種因七號染色體長臂7q11.23區段部分缺損的先天性疾病,患兒有典型的臉部外觀,身體瘦小,有輕、中度的智能發展遲緩,牙齒通常長得很慢且小而稀疏;友善而愛說話的個性也是他們的另一個特征。此症病兒常合並先天性心髒病,尤其是主動脈狹窄、肺動脈狹窄或肺動脈瓣狹窄。
3鎖骨顱骨發育異常症(cleidocranialdysostosis)
罹患此症的寶寶除了牙齒長得慢,甚至缺少某幾顆牙之外,身材通常較矮小,前額及後腦勺較突出,位於頸、胸部交界處的鎖骨發育不良或完全阙如,所以病兒的兩肩可以靠在一起。這是一種顯性遺傳病,其基因缺陷目前已知是位在六號染色體短臂6p21部位,可用分子生物學檢查證實。病人的智能完全正常。
4黏多糖儲積症
尤其是第二型及第六型的黏多糖症病兒,牙齒常長得比較慢。由於這是一種急性遺傳的先天代謝異常,造成黏多糖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尤其是骨骼、關節、毛發、皮膚、牙齒、內髒等處慢慢堆積,而形成極特殊的外貌及因骨關節變形所造成的爪狀手、脊椎異常和個子較矮,必須盡快尋醫求治。
5狄蘭氏綜合征 (comeliadelangesyndrome)
為罕見的先天性異常,患兒的生長發育狀況極為不佳,頭上、臉小、手腳小、身材也小,臉部多毛且有典型的特征,幾乎都有重度的生長發育遲緩及智能障礙,牙齒長得出奇的慢,且常會缺牙。此症預後不良,只能症狀治療加上復健,使其病情不致惡化過快。
6先天性顱骨過早愈合綜合征(craniosynostosissyndromes)
較典型的有柯魯松氏綜合征(crouzonsyndrome)及耶勃特氏綜合征(apertsyndrome)。除了因顱骨骨縫過早愈合所造成的特殊顏面及頭型表征之外,常合並牙齒發育異常、關節異常或聽覺障礙。大都屬於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多數是因新的突變而來。患者長大之後,若要生兒育女,則有50%的概率會生育同樣病症的孩子,故除了需接受特殊治療外,也應做遺傳咨詢,其基因缺陷以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2)的點突變為主。
7早老症及類早老症
此類疾病的特征是嬰幼兒期除生長發育可能較慢、牙齒可能萌發得較晚之外,其余大抵正常,但在兩歲左右便開始出現生長遲滯、智能發展障礙、生理狀態急速衰老、退化,而至早夭,其病因可能與基因修復系統的缺陷有關。
8先天性德國麻疹綜合征(congenitalrubella)
這是一種逐漸減少的胎兒先天性感染症,若母親在懷孕頭三個月內得了德國麻疹,便有相當高的概率會造成胎兒的感染,而對其牙齒、骨骼、眼睛、大腦、心髒、造血機能等產生不良影響。情況嚴重者常胎死腹中,僥幸存活者也都有並發症,需要長期追蹤治療與復健。
9其他較為罕見的先天性疾病
如外胚層發育不良症(ectodermaldysplasia)、耳颚指綜合症第一型(oto-palato-digitalsyndrometype1)、色素失調症(incontinentiapigmenti)、杜波威茲氏綜合症(dubowitzsyndrome)、高茲氏綜合症(goltzsyndrome)、x染色體過多綜合症(xxxxysyndrome)等,皆可能有長牙較慢或缺牙的問題,必須仔細查證。 別著急,慢慢來,首先你們要了解你的寶寶,做什麼事情只能順著來,不能硬別著,每個小孩是不一樣的。我記得我女兒生下來就有主意,她就不願意吃飽了躺在那,總要抱著各處看,別人說不行的,讓她哭幾次就好了,結果每次哭就很長時間,不但不好,反爾更糟。 雖然你寶寶現在還不能說話,但是你們說的話,她是能懂的,平時多和她說話。平時你也要多開導你先生,對小孩要有耐心一點,不是硬教訓就管用的,有時寶寶哭的厲害,可能你先生一吼就嚇住不哭了,但不是說這樣就管用,不光你先生,好多爸爸們都是這樣,你也要一點點引導他的。 小孩害怕事情是正常的,你要理解她,然後根據情況看怎樣能使她放松,怎樣增加自信。不是什麼都不怕就好,記得我兒子是一歲的時候,我們在公園做燒烤,然後來了個貉子,別的小孩都嚇的跑開了,我兒子還上前要抓,別人說我兒子勇敢,我說什麼勇敢呀,那是他還不知害怕是傻。 你搞一塊大的地毯鋪在地上,這樣你就可以把你寶寶放在地上多玩多活動了,小孩要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寶寶怎麼還不會爬?那她想干什麼怎麼辦多著急呀?你教教她,引導引導,把她放在地上,分散著放玩具,然後用玩具逗引她,她如果能動,就會依賴性小一些。兒童在三四歲之前,與母親的依戀最為強烈,這種依戀感來自於強烈的安全需要,所以,適度依戀是寶寶發展正常的表現。寶寶的"依戀"只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他會成長為一個有自信心、獨立性的"人"。父母不可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以任何粗暴、武斷的方式來對待寶寶,使寶寶失去安全感。 針對這種較粘人的寶寶,父母的教養態度非常關鍵。
做法一:創設分離的機會。
年輕父母要認識到分離是暫時的,為了孩子的成長必須創設分離的機會,而分離對於母子來說並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再遇到皓皓要求晚上兩邊都想去,又想媽媽,又想奶奶的情況,或者明明在家裡答應得好好的,出門不久就要媽媽抱的情況,媽媽態度就要堅定一些,無論孩子怎麼哭鬧,都要堅定地搖頭,一次兩次之後,孩子會發現自己粘人並沒有什麼結果,就會減少粘人的現象了。
父母與孩子分離時,要明白這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現在必須離開。不要在心裡產生罪惡感,認為孩子哭鬧是自己沒有給予愛的安全感。
做法二:提前協商。
每次在媽媽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都應提前時間跟孩子說清楚,有時還要用商量的語氣,但媽媽決定下來的事情就一要去辦,要提前說明,比如在路上的時候就和孩子說,寶寶,媽媽回去要做飯,媽媽需要你自己一個人玩玩具,如果有什麼事情可以找媽媽,但如果一個人呆著沒意思,盡量忍一下。進了家門之後,仍然這樣說,孩子一般總會答應的。到時候雖然很不情願,但承諾在幼小的心靈還是能留下份量的。孩子會漸漸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確實去做你所說的事,這樣就可以培養互相信任的感受。
做法三:在家裡玩玩分離游戲。
比如你和孩子一起玩過家家游戲時,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要出門了,我希望我的寶寶在家裡乖乖的,媽媽回來會特別開心的。之後,你可以撤走,過一會兒,假裝從外面回來,並擁抱孩子親親他,誇他真懂事,真的長大了,真讓媽媽放心,這種漸進式的分離,對孩子接受與媽媽的分離也會有幫助。
做法四:多多提供給寶寶自己動手做事的機會。
在家裡你可以讓孩子完成簡單的家務,如讓孩子幫你換個垃圾袋等,當孩子因為自己的能力而驕傲時,有助於他獨立性的培養。你還可以帶孩子出門遠行,讓孩子適當拿一點兒東西,如果孩子感覺累時,每次跟孩子說忍一忍,再忍一忍,也是鍛煉孩子的極佳機會。
另外,你還要多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讓孩子感覺到寶寶撒嬌是小孩子的事,不應該是大孩子的表現,增強這種成長的意識對改變孩子粘人現象十分重要。 這本書有按照月齡指導小寶寶的早期訓練 《三維養育全書》(0-8歲兒童養護、發展、保健)
書的封面和內頁圖片看這頁 http://babybook.vip.sina.com/sanweiyangyuquanshu.htm
北京三維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編 本書歷時3年,由國內多位著名專家組織課題組編寫,圖文並茂。書中按照年齡段劃分,仔細講解了3歲前各個月齡,以及3-5、5-8歲孩子的特征、養護、運動能力的發展、智力的發展。後面還有介紹常見病症、玩具的選擇、意外事故的家庭緊急處理的章節。
課題組成員大都來自醫學、教育、心理等領域的專家,針對讀者關心的普遍性問題,做了大量的調查,做到通俗易懂,符合國情,既有指導意義,又有實際可操作性。
組織編寫的人員介紹:
課題組負責人:張永嘉,年近70,享受國家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教育專家;
張梅玲研究員,有突出貢獻的兒童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
鮑秀蘭教授,首都兒科研究所特診專家
黃醒華教授,中國圍產保健醫學創始人之一,北京婦產醫院婦產科主任,我國著名醫學家。
編審人員:
北京兒童醫院內科主任朱逞、皮科主任趙佩雲、骨科主任醫師陳晉傑、五官科主任張亞梅
北京同仁醫院兒科主任張永衍
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園長張瀾
北京大學侯桂新、薛連通
本書包括養護、發展、保健、專題四個方面的內容
養護:本書不僅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為父母提供了科學的喂養方法,而且特別關注孩子的心理特點,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現象,如哭鬧與不安等,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並給父母提供了適合孩子心理需要的安撫方法。
發展:這一部分是本書的一個主要特色。對於兒童的教育,應該用游戲的方式促進其發展。本書在每個年齡段都從運動能力的發展和智力的發展兩方面分別安排了一組游戲活動。這些游戲活動不僅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而且極具啟發性,父母們看了以後就可以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並且能夠根據這種思路自己創造出更多的游戲活動。
保健:在這一部分,將一種病症分為概述、有哪些症狀、家長能為孩子做什麼、醫生怎麼做等四個方面。對於症狀,抓住幾個突出的特征進行准確的描述,有外觀特征的全部配有彩色圖片,讓讀者看了以後自己就能做出判斷。對於醫生怎麼做,只從家長關心的角度進行簡單的介紹,重點放在家長能為孩子提供一些什麼樣的幫助。為了便於家長快速判斷孩子的病症,本書編排了一組示意圖,依據示意圖,只需根據主要病症就能初步判斷是哪一種病症。
專題:這[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