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不了苦怎麼辦 暑期又至,各地為孩子們辦的夏令營陸續開營。在五花八門的夏令營中,我最關注的是“吃苦”夏令營。寧夏一家旅行社從2002年開始,先後組織過兩次夏令營,但都因為報名人太少而“流產”。原因在於,要麼家長怕孩子外出不安全,不同意去;要麼就是孩子嫌吃苦夏令營太“苦”,不樂意去。如今的大人們,每當在一起談論孩子的時候,都覺得他們實在太享福了,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吃苦。有時候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我們認為是享福的事,在他們看來,卻是苦的。2003年底,我正讀高一的兒子的學校組織學生到新西蘭進行冬季教學,實際上就是外出旅游。吾兒所在的班叫“中新班”,意思是中國和新西蘭合辦的。在中新班讀書的學生,不去一趟新西蘭,那怎麼行?雖然要交兩萬元,但一想到出國長見識,對孩子將來有好處,我就同意了。未成年人出國有很多麻煩事,要辦保險、要公證、要父母“親自”簽字同意等等。雖然我本人出國時“小氣”得要命,但輪到兒子出國,我慷慨解囊,一下子給了他500美元。兒子一行在老師帶領下,去了澳大利亞的悉尼,隨後到了新西蘭。20天後,兒子回來,兜裡只剩下101美元。我們很自然地問他中國好還是新西蘭好,兒子說,中國比新西蘭好多了,在那裡吃都吃不飽,太苦啦!細問才知,原來孩子吃西餐不習慣,總覺得吃不飽,花掉的錢大部分都買了零食。聽了兒子的話,我們很有些失望,原指望他出國回來能有些“美好感受”,有所長進,沒想到他的結論竟是這樣,感覺這些錢算是白花了。2萬多元,對寧夏南部山區的農民來說,那是多少年的生活費,多少孩子上學的錢呀!我曾想著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甚至想著把他送到寧夏南部山區的農民家中住上幾天。去年暑假,我征求他的意見,他斷然拒絕,說去那裡做什麼。我希望他珍惜現在的好日子,在學校好好學習,但兒子並不滿足,說他們班現在上學坐公交車的就他一個人了,別的孩子都是家長開車去送的。經他這樣一說,反而讓我覺得我們家條件是最差的。我說我們上高中時,好多學生連自行車都沒有,來回步行,有的學生交不起伙食費,從家裡帶饅頭,開水泡饅頭就鹹菜,一吃就是兩年。兒子反駁說,現在什麼年代了,還說那些有什麼用!如今的孩子,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吃苦。生活中不能吃苦,孩子們在學習上也不能吃苦。在學校吃飯要最高標准,住宿要住帶洗澡間的公寓,做作業讓老師逼急了就花錢找人代做。農村的孩子放學回家後還要干農活,而城裡的孩子放學回家不是上網聊天,就是同學聚會,日子過得很是滋潤。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裡,已經找不到可以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的環境了。為了教育孩子,一些家長琢磨出不同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銀川有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他的孩子因為家庭條件優越,只知享受,學習成績越來越差。這位企業家果斷地中止了孩子的學業,將其送到銀川的一個鐵合金廠當爐前工。這個孩子在進工廠一個月後,說太苦,要回學校讀書,企業家不同意。半年之後,企業家終於同意孩子回校了。離開工廠,重回校園,孩子從此發奮讀書,學習成績突飛猛進。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像這位企業家這樣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但起碼證明了一點,吃苦對孩子的成長大有好處。現在的家長普遍抱著這樣一種心態,我年輕時已經吃過苦了,為什麼還要讓我的下一代再吃苦呢?殊不知,吃苦與吃苦教育是不相同的。不能吃苦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不能吃苦的孩子是沒有希望的孩子 多數孩子常常不能好好吃藥,家長便捏著孩子的鼻子硬灌,灌下去又吐出來,有時甚至嗆入小兒氣管。這個辦法不行。喂藥前應有個准備階段。首先不要讓孩子看見,先給孩子喝點甜水,趁機將備好的藥喂下,不要把藥倒在舌面上以免小兒嘗到苦味把藥噴出來。另外可將勺放入舌根部,使它自然咽下後再把勺抽出來。還可順嘴角流入。對稍大的孩子,跟小的藥片可放在食物裡一起咽下。注意喂藥時應固定孩子的手和頭。
年輕的父母們在給小孩喂藥時常常手忙腳亂,急得滿頭大汗,結果還是束手無策。怎樣給小孩正確喂藥?這裡面包含的學問大著呢!
第一步:正確選擇喂藥時間
最佳喂藥時間一般選擇在飯前半小時至一小時進行,因為此時胃內已排空,有利於藥物吸收和避免小孩服藥後嘔吐。但對胃有強烈刺激作用的藥物(如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可放在飯後一小時服用,以防止胃黏膜損傷。
第二步:備好圍嘴
喂藥時,先給孩子戴好圍嘴,並在旁邊准備好衛生紙或毛巾,防止藥物溢出,便於擦拭。在喂藥過程中,小孩吐出來的藥記得要及時補上。然後再仔細查看好藥名和劑量,准備工作就緒,就可以開始喂藥了。
對於出生幾個月的小寶寶,味覺尚未發育成熟,可用滴管或塑料軟管吸滿藥液,將管口放在小寶寶口中,每一次以小劑量慢慢滴入。等寶寶下咽後,再繼續喂藥。也可以把藥溶入溫水中,倒進奶瓶裡,讓小寶寶自己吮吸。由於嬰兒藥量較少,注意不要讓藥物粘連在奶嘴上影響寶寶吸收。如果發生嗆咳,應立即停止喂藥,抱起寶寶輕輕拍後背,以免藥液嗆入氣管。
1歲到3歲大的孩子對藥物已逐漸敏感了,開始哭鬧掙扎,不肯吃藥。這時父母可以把丸、片劑研成粉末,用糖水調成稀糊狀,把孩子抱在懷裡,呈半仰臥狀,左手扶著小孩頭部,右手持食匙,每次取藥半勺,慢慢喂下。如果小孩哭鬧掙扎得厲害,可以先喂一點甜米粥,等他願意繼續吃粥後,在小勺米粥中摻入藥粉喂下。對於特別苦的藥,可以在小勺裡放點糖,將藥粉倒在糖上,再放點糖蓋上藥,准備好糖水,灌入小孩口中隨即服下。
再大一點的孩子開始懂事了,父母們可以耐心地和小孩交流,講明吃藥的道理,鼓勵小孩主動吃藥,並適當給予小小的獎勵,這樣讓孩子從心理上消除對藥物的恐懼,由被動變主動,不再害怕吃藥。
注意,喂藥的時候,禁止在小孩哭鬧中或捏鼻子灌藥,因為這樣做容易把藥和水嗆入氣管。有的父母缺乏耐心,見小孩遲遲不肯吃藥,便強行灌藥,結果小孩被藥嗆得氣管堵塞,呼吸困難。輕者嗆咳、嘔吐,重者窒息死亡,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所以做父母的千萬不能馬虎,武斷行事。
有的父母怕藥太苦,就在喂藥的時候摻一些牛奶或果汁,想改善口感。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牛奶中含有較多的無機鹽類物質,可與某些藥物發生作用而影響藥物吸收。果汁口味甘甜,但與健胃藥和止咳藥等同用會降低藥效。其實,只要吃藥以後立即多喝水,苦味就會被稀釋逐漸消失,而且也利於藥物盡快到達胃腸,及早吸收。
說到這裡,年輕的父母們,你們有所體悟了嗎?希望大家掌握好正確的喂藥方法與技巧,讓您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不一定是吃蛋黃和米粉引起的不適,你也可以這樣,把蛋黃在弄少點給寶寶吃吃看。
四個月寶寶的輔食添加
添加輔食,步步為營
隨著嬰兒逐漸長大,4個月後,母乳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他對營養的需求了。這時,父母就可以考慮給孩子添加輔食了,但添加輔食對所有母親來說都會一個難題。嬰兒進食一種新的食物往往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而且他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因此,添加輔食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 1、添加的量應由少到多; 2、食物應從稀到稠,從細到粗,從流質到半流質再到固體食物; 3、添加食物種類,也應習慣了一樣再加另一樣:一次沒有添加成功不能因此認為孩子不喜歡或不適應,可過些時候再試吃;喂食要有耐心,不能強迫。每次添加新食品後,應密切注意其消化情況,如發現胃呆、嘔吐、大便反常或其他情況,應暫停喂此種輔食。當腸胃功能恢復正常後,再從開始量或更小量喂起。如遇小兒患病,暫勿增添新輔食; 4、靈活掌握增添輔食的品種和數量:在具體喂養時,應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適當調整。判斷喂養是否得當的客觀指標為:嬰兒食後不哭鬧,睡眠好,大便消化,體重增長滿意。
添加輔食有四忌
營養不良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一歲以下的嬰兒發病率尤高。除了先天因素(如早產、雙胎、大體重、先天畸形等)外.絕大部分營養不良是因後天的喂養有問題,尤其是輔食添加不合理所致。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過早 剛離開母體的嬰兒,消化器官很嬌嫩,消化腺不發達,分泌功能差,許多消化酶尚未形成此時還不具備消化輔食的功能。如果過早添加輔食,會增加嬰兒消化功能的負擔,消化不了的輔食不是滯留在腹中“發酵”,造成腹脹、便秘、厭食,就是增加腸蠕動,使大使量和次數增加,最後導致腹瀉。因此,出生四個月以內的嬰兒忌過早添加輔食。 2、過晚 有些父母怕孩子消化不了,對添加輔食過於謹慎。孩子早已過了四個月.還只是吃母乳或牛奶、奶粉。殊不知孩子已長大,對營養、能量的需要增加了,光吃母乳或牛奶、奶粉已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應合理添加輔食了。同時,孩子的消化器官功能已逐漸健全,味覺器官也發育了,已具備添加輔食的條件。另外,此時孩子從母體中獲得的免疫力已基本消耗殆盡,而自身的抵抗力正需要通過增加營養來產生,此時若不及時添加輔食,孩子不僅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還會因缺乏抵抗力而導致疾病。因此,對出生四個月以後的孩子要開始適當添加輔食。 3、過濫 孩子雖能添加輔食了,但消化器官畢竟還很柔嫩不能操之過急,應視其消化功能的情況逐漸添加。如果任意添加,同樣會造成孩子消化不良或肥胖。讓孩子隨心所欲,要吃什麼給什麼,想多少給多少.又會造成營養不平衡,並養成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可見添加輔食過濫同樣也是不合適的。 4、過細 有些父母過於謹慎,給孩子吃的自制輔食或市售的嬰兒營養食品都很精細,使孩子的咀嚼功能得不到應有的訓練,不利於其牙齒的萌出和萌出後牙齒的排列食物未經咀嚼也不會產生味覺既勾不起孩子的食欲.也不利於味覺的發育,面頰發育同樣受影響。這樣,孩子只能吃粥和面條,不會吃飯菜,制作稍有疏忽,就會惡心嘔吐,於是干脆不吃或者吃了也要吐渣。長期下去,孩子的生長當然不會理想,還會影響大腦智力的發育。 添加輔食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乳類食品是嬰兒的主要食品,但隨著嬰兒機體逐漸長大的需要,應及時添加輔食。嬰兒消化道嫩弱,若不根據孩子的月齡大小以及實際需要,添加過量的輔食,或在嬰兒患病時仍照常飲食,都會造成嬰兒消化不良和吐瀉等現象。因此,在添加輔食時要十分小心,不宜任意從事。 根據嬰兒消化力及營養需要,添加輔食應逐漸增加品種。先試一種,待3-4日或一星期嬰兒適應後,再添加另一種。量由少到多,由淡到濃。遇天氣太熱,嬰兒易患消化不良,可暫緩添加新食品,待天氣稍涼再逐漸添加。每次添加新食品後,應密切注意其消化情況,如發現胃呆、嘔吐、大便反常或其他情況,應暫停喂此種輔食。當腸胃功能恢復正常後,再從開始量或更小量喂起。如遇小兒患病,應停止各種輔食(果汁例外),等到病愈後再恢復。
上述是添加輔食時應注意的一般問題。然而嬰兒個體差異大,需靈活掌握增添輔食的品種及數量,不能千篇一律。
輔食配制方法
橘子汁:橘子1只,將外皮洗淨,切成兩半;將每半只置於擠汁器盤上旋轉幾次,果汁即可流入槽內,過濾後即成。每個橘子約得果汁40毫升。飲用時可加水1倍。
蕃茄汁:成熟的蕃茄50克,白糖少許,溫開水適量。將蕃茄洗淨,用開水燙軟去皮,然後切碎,用清潔的雙層紗布包好,把蕃茄汁擠入小盆內。將白糖放入汁中,用溫開水沖調後即可飲用。注意要選用新鮮、成熟的蕃茄。
青菜水:青菜50克(菠菜、油菜、白菜均可),清水50克。將菜洗淨,切碎。將鋼精鍋放在火上,將水燒沸、放入碎菜,蓋好鍋蓋燒開煮5~6分鐘,將鍋離火,再焖10分鐘,濾去菜渣留湯即可。
西瓜汁:西瓜瓤100克,白糖10克。將西瓜瓤放入碗內,用匙搗爛,再用紗布過濾。汁內加入白糖,調勻即成。
胡蘿卜湯:胡蘿卜50克,白糖少許,清水50克。將胡蘿卜洗淨,切碎,放入鋼精鍋內,加入水,上火煮沸約2分鐘。用紗布過濾去渣,加入白糖,調勻。
山楂水:山楂片5[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