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的嬰兒吐塗敏是怎麼回事 嬰兒的胃比較小,而且是橫位,在吃奶的同時會吞進氣體,這些空氣會在胃內形成氣泡,令嬰兒不適;吃完奶後會打呃吐出氣體,如氣體呃出時帶出奶汁便是溢奶;另外,小兒幽門肌肉發育較好,但猶豫植物神經功能不成熟,長發生幽門緊張度升高,引起幽門痙攣,也容易發生吐奶;故應在嬰兒吃完奶後將嬰兒直立抱起來,讓寶寶的頭伏在大人的肩頭,輕輕拍他的後背,幫助他打呃,直到把胃內的氣泡吐出,可以避免食後發生溢奶。吃母乳的嬰兒每次哺乳需拍背兩次。如果寶寶一次進食奶量過多,事後也會發生吐奶,
到嬰兒6個月溢奶的情況會減少,若仍溢奶,可嘗試慢慢地哺乳,頻頻地拍背,讓嬰兒在舒適的環境下吃奶。若上述方法均無效,有可能是患病或對奶粉過敏。用奶瓶喂奶,若奶嘴孔太小,奶汁流得太慢,嬰兒要強吞大量空氣,所以奶汁的流速要適宜,測試奶汁流速的方法,是把奶瓶倒轉,奶汁流出成聯珠(每秒鐘2~3滴),但不成直線為宜,如流出太快,需更換奶嘴,流出太慢可用鐵釘在火上燒紅後將原來的孔稍事擴大。 這是這個月齡寶寶的正常表現。寶寶從2個月左右就開始了自己認知世界的過程,神經系統的各種功能開始發育,寶寶神經發育的順序是從中心向外圍開始,因此,小嬰兒的口周神經比手的神經發育更早,“口”在2~5個月大的寶寶是探索世界的工具,通過口來探索和體驗周圍的環境。從2~3個月開始,孩子在無意中把手放到嘴邊,沒有完全消失的吸吮反射使寶寶開始吮吸手指,此時的寶寶自我意識尚未建立,他(她)還不知道吮吸的是什麼東西,不知道這手指是自己的,因此,把手指當做了玩具,放在口中不停的吮吸而自娛自樂。 從心理學角度講,孩子出生~1歲是心理性欲發展的初級階段,即“口欲期”。一歲以內的嬰兒獲得各種欲望滿足的主要途徑是口部(即吸吮、吃喝、吃手)。 那應如何對待呢? 6個月以內寶寶吃手、吃玩具等是正常現象,在清潔衛生的前提下應充分滿足,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智力發育都很重要!當寶寶能抓握時還可用一些安全的玩具(咬咬樂、磨牙環)做替代品,這樣即滿足了口欲期心理需求,又有助於乳牙的萌出,利於語言的發展。 流腦疫苗是在一年的某個時間集中打的,各地區安排的時間不一樣,六個月以上的寶寶需要注射,而且在高發地區,一個月後要再注射一針,可能是當地的注射時間不一樣吧,不要緊,北京是安排在九月份,那時候我家寶寶已經十一個月了,可以打聽一下你們當地是在幾月份. hib的意思是侵襲性b型流感嗜血桿菌 使用hib疫苗是控制hib侵襲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hib疫苗具有較好的免疫原性,接種後可產生良好的免疫應答,可誘發機體產生有效的保護性殺菌抗體。有研究證實,超過95%的嬰兒在基礎免疫的第2或第3針後就達到保護性抗體水平,臨床效果估計達95%~100%。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在83%完成了疫苗接種的人群中,疫苗對hib侵襲性疾病和hib肺炎的有效保護率分別為94.7%和100%。takala調查未接種兒童的hib攜帶率為3.5%,在接種兒童中為0(p<0.001)。
我國接種hib疫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hib侵襲性疾病的危害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hib已成為我國兒童呼吸道的首位致病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以肺炎為主,2歲以下幼兒感染率較高。
2.hib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
我國是嚴重濫用抗生素的國家之一,hib對許多抗生素產生耐藥。有人對105株流感嗜血桿菌在8種藥物中進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有5種藥物對hib產生耐藥,其中對紅霉素產生耐藥的占85.71%、氨苄青霉素為79.09%、頭孢他啶為79.03%、鏈霉素為78.09%、青霉素為70.48%,因耐藥性的不斷增加,抗生素對hib感染治療的有效性不斷下降。
3.我國人群抗hibprp抗體水平很低
目前,一般認為人體血清抗-prp(磷酸多聚核糖基核糖醇)抗體濃度達到0.15μg/ml可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根據對我國部分地區的調查顯示,我國健康人群中hibprp<0.15μg/ml占77.4%,其中2歲以下兒童hibprp<0.15μg/ml為85.6%,表明我國2歲以下兒童多數對hib感染沒有抵抗力,是hib疾病的易感者。
4.在我國使用hib疫苗安全、有效
河北省對48名6~12月齡健康嬰兒接種prp-t,初免2針,間隔1個月,免疫後1個月抗體水平明顯升高100%,接種者抗體含量>0.15μg/ml,幾何平均滴度(gmt)由免疫前0.078μg/ml升高到18.56μg/ml。第2針免疫後1個月,80.9%的接種者抗體水平≥l0μg/ml,gmt為2.52μg/ml。不到5%的疫苗接種嬰兒體溫超過38.3℃並出現局部紅腫、充血及疼痛,但在12~24小時內均可消退,與安慰劑的症狀發生率相似。 建議還是給寶寶打吧,寶寶的健康是第一位的。
|
|